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2010-08-15 00:49刘华宝蔡水珍卢角天李春刘力徐远征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领导

刘华宝蔡水珍卢角天李春刘力徐远征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2.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江西南昌330038)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刘华宝1蔡水珍1卢角天1李春1刘力2徐远征2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2.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江西南昌330038)

领导干部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总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必须提高领导干部重视网络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网络操作能力、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网络执政能力。

领导干部;网络舆情;执政能力建设;应对能力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网络问政”日益升温,领导干部主动上网与网民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不断加强掌握和驾驭互联网的能力,让互联网为我所用,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科学化解舆论危机,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政来实现的,而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所以,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党的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构成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基础,他们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条件。随着网络迅猛发展,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主要体现,成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

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纷纷上网,已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坛新气象,他们在网上的一言一行,为网友瞩目,有时也为世界瞩目。他们的“网力”——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推动工作的能力,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随着公民的参政热情被激发,领导干部展现其执政风格更趋开放与自信。而通过网络自下而上的民意传递和大众体察,渐渐廓清并最终转化为政府行动,已成为最近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模式。众所周知的厦门“PX项目事件”,就是网络民主影响政府决策的典型案例。该事件在网络爆出之后,在厦门著名的网络社区小鱼社区和厦门大学的公共BBS上关于PX项目的帖子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点击率,结果学者的质疑、舆论的关注、市民代表的反对借助网络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并以和平和理性方式表达出来的民意力量,最后迫使政府把项目迁建漳州。当然,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并作出积极回应,也是这次网络民主需要彰显的价值所在。继厦门“PX项目事件”之后,网络又先后爆出网友们高度关注的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南京问题官员“周久耕事件”、湖北巴东县“邓玉娇事件”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网络民主在当今中国充满活力。

首先,网络的发展运用促使行政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以政府为中心、“替民做主”的观念转向“由民做主”观念;由过去的关注政府工作效率转向关注公众利益的实现及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这样的治理方式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公民广泛自由参与讨论,最后由政府信息处理系统归纳正确意见,提供给政府决策系统,再由专家对其进行论证,形成一个比较满意的公共政策。

其次,互联网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可以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各级领导已经越来越注重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机构,整合有价值的建议,保障了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也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可以预见,这种在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会对促进我国政府治理模式革新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在在河南洛阳、湖南岳阳等地已经出现了网民人大代表、网民政协委员,网民正在以一种更合法合理的方式直接参政议政并监督政府。

第三,以信息快速、互动共享、自由开放、透明为特点的网络监督的兴起,对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尤其是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领导干部能否正视网络监督,这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有着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网络是人们表达利益、意见的“大市场”。网络监督的及时性、公开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以及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有利于公共政治生活的活跃,也有利于领导干部行政管理行为的优化。领导干部针对网民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参考网民提出的建议,可以迅速捕捉社会矛盾的动态,及时抓住社会矛盾的关键,为行政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同时,网络也是呈现社会主体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平台。网络监督能够全面反映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对政府管理行为的反馈,是网民直接与政府沟通的过程,直接成为利益的发言人。因而,这些观点、意见相对来说应更加准确、现实。由此,通过网络监督的关注焦点,领导干部可以了解各类网民的意愿、价值观、观念、建议等,将网络监督看成优化政府管理行为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广纳民意、体恤民情、倾听民声,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正确的行政决策。在行政决策实施之中和实施之后,领导干部应当利用网络与民众互动,了解政策实施状况和社会效应,将网络监督看成民众反馈工作效果的“晴雨表”,将网络监督变成宣传政府行政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

在网络时代,网民就是“记者”,即便是“堵了一个记者的口,也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也堵不了网民的口”,这就是网络的威力。领带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密切关注之下,往往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任何应对或表态迟缓、错误、被动都会带来危机。网络就是舆论的“晴雨表”,必将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及公正性,促进民主进程。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执政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执政中有效地影响人心,争取最大程度支持的能力。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和谐与否,恰恰是衡量人心向背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尤其是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以增进舆论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推动社会和谐,也可能导致社会混乱。网络虽然有众多优势,但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有些不实信息经过网络广泛传播后,混淆视听,影响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不排除不法份子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例如个别政策的实施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和支持,要取得认同需要时间和过程,但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会将公民这种不满情绪、认知表达出来,形成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的网络舆情,严重影响政府与公民的判断力,甚至会影响司法公正。加之网络的隐匿性及信息存储的海量性,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分析工作难度大,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时,有多少人持反对意见不易判断,甚至无法估计有多少人受到舆情的错误引导。最初只有极少数人宣泄的这种不满情绪可能会继续蔓延甚至无限扩大,威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网络信息的发表是自由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状态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就会掺杂虚假的、夸大的“不和谐音”,充斥涉及色情、煽情及暴力等低俗恶俗消息,带有舆论导向性的言论会使流言、谣言、破坏性攻击性的信息蔓延。互联网上一旦出现了包括事件、政策、问题、活动、形象等网络热点问题后,由最初的小范围的意见经过不断扩散后,可能会被社会上很多人认同,这是一种舆情向舆论转变的情景,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上,呈现这种情景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其他场合。尤其在公共危机爆发时,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在网络中被大肆渲染,导致民族问题、社会问题、国际问题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破坏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转化成为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严重时形成舆情危机,使分歧、矛盾难以化解,争执和冲突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慎,就会导致社会不和谐。

重视网络舆情是形势所需。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四亿人,是全球最大的网络群体,网民涵盖全国所有的公职人员、所有的知识分子、所有的企业白领以及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重视网络舆情必须因势利导。绝大多数网民对和谐社会构建充满期待与信心,只要因势利导,网络民意有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器”。反之,如果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对正常的网络监督、网络投诉、网上批评持排斥态度,千方百计封锁信息、抑制舆论,就容易伤害网民感情,打击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把这股强大力量推到对立面。因此,领导干部需要有闻过则喜的宽阔胸襟。“网言无忌”,难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领导干部要做到真正尊重网民的真实想法、乐于倾听、引导网民的情绪宣泄、广纳网民的合理建议,激发网民建设和谐社会、热议社会问题、监督政府行为及政府官员、奉献智慧的激情,从而在更大范围吸纳民智、有效率地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迫切需要。

网络媒体在社会传播中趋于主流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努力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绿色空间,已成为当前各级党政干部面临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

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借助网络文化的力量影响我国网民,网络文化霸权主义扩张使部分网民的价值观被“西化”;网络无政府主义蔓延使部分网民的价值观被“淡化”;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盛行使部分网民的价值观被“俗化”,针对部分网民价值观被“西化”、“淡化”、“俗化”后出现的道德认知的相对主义、国家认同的无政府主义、法制纪律的虚无主义、个人生活的享乐主义等现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一方面,领导干部要积极做好防范工作,努力防范有害信息入侵,净化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做好主动引领工作,掌握网络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文化正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主动地“触网”,学会用网言网语直面网民,以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为己任。同时,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网络文化中,不断探索引领途径、创新引领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上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使其转化为广大网民的自觉追求,让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近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与以往不同,这次排行榜最大的变化是首次推出了“网络问政实践”的典型经验对地方政府应对、处置能力作出评估,同时也对我们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思考要求。

1、提高领导干部重视网络的政治敏感度。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如果执政者对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冲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则会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危及国家安全,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反之,如果各地政府能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将能有效维护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因此,高度重视互联网、驾驭互联网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具体表现为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内化为地方政府的政治自觉,出现网络热点事件时,自会积极对事件展开调查、快速及时地对事件作出处理,并通过吸纳网民与人大代表参与等方式确保调查与处理的公正性,政府形象与公信力自然能得到维护。反之,如果地方政府缺乏尊重公民包括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在内的权利的意识,也就必定会在应对网络热点事件上出现处置失当现象,并因此而使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受到损害。

2、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操作能力。网络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大众主要信息源。在现代社会,上网已成为一种学习方式,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省委书记苏荣同志所说,领导干部懂不懂网、上不上网、用不用网,是具不具有现代意识、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体现。不上网,无法及时了解发展形势,成为瞎子;无法听到网民心声,成为聋子;无法掌握话语权,成为哑巴。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信息等对网络的一知半解上,还应具备网络运行规律的掌控能力、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研判能力。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

3、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当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由偶发到频发、种类由单一到复杂多样的现状。同时,在互动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正强势崛起,因此,传统媒体固有的思维必须转变,不能简单地把突发事件局限于天灾人祸,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类型的多样性、突发事件舆论的复杂性。现在,某一事件一经发生,最快的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能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主流信息,掌握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随着QQ、BBS、微博客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应用的普及,政府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的速度应该由24小时提升为4小时。“黄金4小时”,与传统的“黄金24小时”类似,都是指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指的是政府应当在突发事件后及时应对、快速反应,即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依法处置。

4、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加强“官”与“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社情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桥梁。从实践看,官方与百姓沟通得越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率就越小,网络问政直接助推执政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要尊重网络,克服对网络的偏见和抵制情绪,坚持每天上网“溜达”,主动用网、上网,成为网络一分子,要尊重网络民意,改变对网络民意不屑一顾的态度,冷静、耐心地倾听不同的网络声音,尤其是那些激进的、洪亮的、愤怒的甚至偏激的声音,仔细进行甄别和回应。首先是身份的平等性,在网上你就是普通的网民,与网民交流必须以理服人,而不是居高临下、以权压人;其次是语言的契合性,要熟悉网络的话语方式和特点,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要官话套话连篇;三是坦率真诚心态。在与网民的交流中,任何虚情假意、推诿敷衍都逃不过网民眼睛,必须坦率真诚,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过失,也能赢得网民的理解和宽容,绝不可“躲猫猫”;四是心理承受力。在网上,网民相互之间嬉笑怒骂十分正常,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尖锐的、过激的嘲讽和调侃甚至辱骂,对其都应泰然处之,平和交流,冷静对待。

总之,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转变观念,适应形势,把妥善应对网络舆情民意提到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增强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做到重视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始终掌握舆情民意的主导权。

[责任编辑:张洋生]

book=10,ebook=58

D63

A

1672-4445(2010)10-0024-04

2010-08-23

刘华宝(1969-),江西新建县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信息化研究;蔡水珍(1962-),女,江西樟树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卢角天(1974-),女,江西万载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主任科员,主要从事信息网络、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李春(1971-),江苏丹阳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研究;刘力(1964-),湖南长沙人,中共南昌市委外宣办主任、南昌市网宣办主任,主要从事对外宣传与网络舆情工作研究;徐远征(1969-),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网宣处处长,主要从事网络舆情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领导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