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探究

2010-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白族大理景点

王 静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函授部,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探究

王 静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函授部,云南 大理 671000)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迷人,走自然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融共进,促进大理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发展大理旅游业过程中融合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路径作粗浅的探索。

大理;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融合路径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朝阳产业,是实现休闲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花雪月、天然景致。立足大理自然风光,挖掘世代滋养大理人民的文化资源,走“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旅游发展之路,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融共进,既是文化与旅游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世界休闲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更是大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魅力之源。

一、大理旅游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的优秀价值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高品质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17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州是云南省旅游业中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云南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他有良好的区位和气候条件、秀美的山川、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厚条件。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大理州是云南北进川藏、南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突出,聚集和贴身效应明显。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的交汇地,滇西的交通枢纽;是历史上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接点;是唐代南诏和宋代大理国五百年都邑所在地,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以“风、花、雪、月”著称的大理,现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

大理州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第四纪冰川遗址分布于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地区,大理点苍山是祖国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全州。境内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青海湖8个湖泊。洱海位于大理市东部,是云南第二大内陆淡水湖泊,风光明媚,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年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冬可穿衬衣,夏可穿棉袄,气候宜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地之一。

(三)浪漫迷人的自然风光

大理,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以州府所在地大理市辖区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为代表,自古以来就有着“风花雪月地,水光山色城”的美称,苍山洱海、天蓝水碧,阳光如瀑,常年开放的花木有两千多种。十九峰横亘、十八溪喧腾的巍巍点苍山峰岭俊拔,山顶终年积雪,丽日晴空下晶莹夺目;二百里波光帆影的洱海清流如镜,月光粼粼,如镶嵌在云岭横断山脉的一颗明珠,相伴相生的下关风与上关花、交相辉映的苍山雪与洱海月,构成了大理最为浪漫迷人的“风、花、雪、月”四景。

(四)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

大理民俗浓郁。大理秀丽多姿,极具民族特色,具有古老、开放而又乐观自信的民族风韵。白族的服饰、民居、婚嫁、信仰、习俗和庆典节日,都洋溢着浓浓的民族风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古朴清幽;暗喻“风花雪月”的白族服饰明艳轻快;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寓意深远;传统集会三月街、白族狂欢节绕三灵、谈情说爱的蝴蝶会、白族独有的本主节、游人如织的鸡足山巍宝山朝山会,别有情趣的耍海会,栽秧节……大理究竟有多少个节日?大理人自己也说不清。

(五)悠久神奇的历史文化

1、大理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就是白族先民的生息繁衍之地;秦王朝统一中国时,大理就已醒目于国家版图上;西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在大理设置郡县。我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穿越大理,把四川的蜀锦、云南的普洱茶运到印度和阿富汗。以大理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立起来的南诏国、大理国曾经盛极一时,延迭五百多年,沉淀出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至今,大理仍是滇西中心城市。

2、大理文化灿烂。数千年的岁月,给大理留下了大量足以傲世的历史遗存。永镇山川屹立千年的崇圣寺三塔,承载大理厚重历史文化的大理古城,有着“西南敦煌”之称的剑川石宝山石窟,颂扬民族千年亲和的德化碑,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寺登街,以及分布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太和城遗址、元世祖平云南碑、佛图寺塔、喜洲白族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贯穿了唐、宋、元、明、清,鲜活地见证着大理的发展史。追寻岁月的脚步,大理人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的精髓,创造了独有的南诏、大理国文化,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理白族文化,她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大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的路径探索

文化和旅游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及其世界休闲产业的蓬勃兴起,决定了两大产业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互融共进,既是时代赋予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要求,也是重振大理旅游,彰显大理魅力的根本所在。

(一)以自然资源为本,厚重的民族文化为魂,个性特色为抓手,重塑大理旅游新形象

形态丰富、禀赋有异、分布广泛的自然旅游资源,为大理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把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努力把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管理与服务之中,使文化与旅游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和互动。

1、以自然为本。对旅游风光来讲,自然是“本”。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发挥自然,发扬自然,最自然的是最和谐的、最持久的。同时,自然也是最有卖点的。大理的大自然鬼斧神工、独具魅力的“银苍玉洱”“风花雪月”,呈现出天造地润的柔美田园风景。苍山雄奇,洱海秀美。苍洱间溪流纵横,田园交错,自然物种丰茂,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画卷,诗情画意,浪漫风雅,让人流连忘返。

2、以厚重的民族文化为魂。大理历史悠久,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文化沉淀深厚,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历史建筑俯首皆是: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石钟山石窟、南诏铁柱,蝴蝶泉,周城、喜洲古村镇、千年古街——三月街、大理古城……这是大理辉煌文明的见证,是大理旅游业振兴依托的“根”。

3、以个性特色为抓手。个性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是旅游业的竞争力,因此,要突出个性、挖掘特色。旅游业的特色集中体现在风光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上,“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就是这个意思。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特点,促使特点成为特长,最后使特长形成特色。大理的风光,如苍山、洱海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大理的民族文化,如大理的白族文化、本主文化、民俗风情等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些无法替代、无法仿制的风光和文化就是大理旅游的特色。对于这些特色,我们一定要在加强研究和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优势,避免同质化倾向,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的产品档次。因此,要做大做强大理旅游业,就要在自身的个性特点上下功夫,彰显大理的“个性”之美。保护好、开发好海西田园风光。海西田园景致,是高原苍山与湖泊间独有的田园风光,既有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溪涧、石头、植物群落、石头建筑所具有的高原阳刚之美,又有洱海一带具有江南水乡柔情的田园风光,刚柔相济、独具魅力,这种“自然脉”对于扩张“人脉”是何等重要,这种游目骋怀,使人心旷神怡“物”之呼唤,对“心”之归依具有最强的感召力。

4、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挖掘特色,创造出更多旅游者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旅游文化产品。既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要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利用,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和旅游村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功能区,恢复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的老街道、老建筑群和生活场景,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彰显厚重的文化品牌形象,提升文化竞争力;要把生态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深入挖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生物多样性特点,创新生态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公园观光、科考、教育的功能,努力把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成国内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地质公园和苍洱国家自然保护区;要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走出一条具有大理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要依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强化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工作,对传统的语言、服饰、民俗、手工业、民间艺术、文物等进行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构筑多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要把现代时尚文化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在强化旅游功能配套的同时,加快现代时尚文化的发展,合理开发娱乐休闲项目,将凝重的历史与现代时尚和生活结合起来,营造一方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乐土。

(二)提高认识,避免大理文化与旅游融合中的“伪文化”现象

旅游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可是,纵观大理旅游业的现状,不少地方缺乏规划、仓促上马,导致一些旅游项目和部分景区景点“千人一面”,甚至在有的领域存在“伪文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大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亟待大力重视,并引以为戒。

1、保持旅游景区景点的景观特色,避免趋同性。每一个历史景点,记载的是历史长河中某一瞬间的浪花,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历史事件发生,这些景点就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的真实见证,都有其真实的历史内涵,无可替代;每一个自然景点,都是大自然沧桑巨变中一个不经意的回眸,都有其独特的风貌,不可复制;也正因此,才能对国内外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拥有较大的潜在游客市场。如果旅游景区不注重旅游真品的保护和开发,盲目跟风,照猫画虎,内容缺乏特色,让游人感到似曾相识,兴味索然,当然也就很难有回头客。

2、保持旅游景区景点的人文特性,避免随意性。关于这一点,大理可借鉴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的做法。在九寨沟内世居的九个藏族寨子中,住户没有被搬迁,九个寨子成了九寨沟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如诗如画的九寨沟风景平添了一份色彩,使游人兴趣盎然。在张家界景区,当攀上千仞之上的台地时,在鬼斧神工、刀削一般的峭壁之巅还能看到一畦畦的菜地,一垄垄庄稼,疏落有致的民居,让人叹服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劳作和生存状态,可谓是张家界的神来之笔、点睛之作。这样“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让人震撼。但是,这些年来,有些新开发的景区景点却是另一番景象:匆匆搬迁景区内的农牧民,拆除老建筑,兴建一些徒有外形但缺乏内涵的旅游建筑,使这些旅游景区缺乏人文景观,有其形而无其神。或是对景区文化进行人为包装,粗制滥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用面目全非的“文化产品”吸引顾客。这样的行为,会带来短期效应,但无论是对具体的景区景点或是旅游业,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势必导致景区景点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要进一步克服这种“伪文化”现象,保护原生态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的完整性,立足于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展,实现旅游发展与人文保护的和谐统一。

3、保持旅游景区景点的民俗特性,避免空泛性。不同地区的景区景点建筑要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会使旅游者兴味索然,让更多的人——潜在的旅游者,拿不出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到该地旅游消费——因为在该地所能见到的一切,与他所居住的城市或区域没有太大的区别。云南迪庆州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凡在香格里拉景区内新建建筑,装饰必须是藏式风格。由此构成独特的旅游景观、奇异的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融为一体的和谐景象,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值得大理学习借鉴。

4、保持旅游景区景点的历史文化传承,避免文化商品化。历史遗产亟待保护,这不仅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留住生活于苍洱间各民族的“根”。时尚、洋气、缺乏文化韵味、速生的东西往往也容易速朽。在大理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中,切忌盲目撤除一些饱含历史记忆的旧建筑,割断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脉,切忌盲目改造民族文化,粗制滥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使民族文化商品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总之,我们要时刻警惕文化与旅游融合中的“伪文化”现象,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现代时尚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根本性结合。

责任编辑:刘建文

F529.7

A

1671-2994(2010)05-0136-03

2010-08-16

王 静(1971- ),女,云南鹤庆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函授部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白族大理景点
做梦都要去大理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好风吹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想念大理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