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关于当代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问题的研究述评

2010-08-15 00:44周兴忠孙晓晖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思潮核心

周兴忠 孙晓晖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520)

十六大以来关于当代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问题的研究述评

周兴忠 孙晓晖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520)

改革开放以来,因应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境遇,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纷纷登场。它们交锋激烈,竞相争夺话语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并试图影响现实,由此也使得当代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的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主要围绕基本理论、路径机制、变化转型以及结合现实诉求展开,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有亟待深化的地方。

十六大以来;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基本理论;变化转型;研究综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做好“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为此,从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思想的变动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富有时代性和建设性的科研成果。

一、关于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的基本理论

1、关于社会思潮的基本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各种社会思潮起伏跌宕,对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跨入新世纪后的近10年来,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更是进一步相互交融,互相激荡,围绕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研究随之展开。(1)关于社会思潮的内涵界定。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也是判断一定时期意识形态状况的“风向标”。从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来看,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运动形式,社会思潮是以社会意识的生成和发育为前提基础的。(2)关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间社会思潮的主要流派。主要有“四大社会思潮”、“五大社会思潮”和“六大社会思潮”三种说法。“四大社会思潮”说(周铁城,2010)是指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五大社会思潮”说(刘同舫,2010)是指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保守自由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还有一说(鄢本凤,2008)为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拜金主义以及倒退主义;“六大社会思潮”说(萧功秦,2010)即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新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3)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林建华、齐欣,2009)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中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化思潮并存的关系,就需要牢固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分析、批判、借鉴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另有学者(刘同舫,2010)认为,面对当代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与诋毁,我们不能回避、封锁地抵制之,或消极、漠然地“被动回应”之,而是需要以挑战性精神来捍卫理论的正当性;面对当代社会思潮竞相展示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必须转换态度,变“被动回应”为“主动挑战”,在挑战当代社会思潮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还有学者(陈运普、范颖,2009)认为,应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来引领多种社会思潮,并指出其关键在于理论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2、关于社会意识的基本理论。(1)社会意识的比较界定。有学者(张保权,2006)比较区分了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等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的异同,认为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三个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简单地认为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更不能简单地把社会意识等同于意识形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意识,依次形成自然性意识、社会性意识和自我性意识;只有社会性意识才是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把握这种关系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合理性张力,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2)社会意识的生产过程。有学者(李建永,2004)认为,社会意识的生产过程是由统治阶级思想家进行精神创造,然后自上而下地灌输给广大民众的过程;并从“社会继替”的角度来看待社会意识的生产过程,从而认为社会意识是统治阶级思想家和广大民众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3)社会意识的层次。有学者(叶政,2008)区分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中两个不同的层次,认为二者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不定型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形式,表现为情绪、愿望、习惯、成见等;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心理中沉积提炼出来的理论形式,有力量引导社会心理定向与升华。还有学者(李明华,2006)认为,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关于社会意识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后者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是思想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社会心理学说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的界限,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说发展的简要历史中,发掘这门学科对于研究唯物史观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意义。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特征、原因和社会意识的变化转型

1、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1)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与一般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不同,社会思潮具有历史性、区域性、群体性、变异性、功利性、症候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张峰,2010)将其特点归纳为时代性与时期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群众性与复杂性、国际性与跨文化性。有学者(黄家周,2010)认为,就当前而言,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出新的特点:多样并存、更加关注现实利益、动态发展、各种思潮相互借鉴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加大、传播方式和媒介多样化、传播对象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性和长期性等。(2)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原因。有学者(尹刚,2010)认为其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及其所表达的自由、平等、竞争、信用和法治等观念;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境遇转换带来的影响;大量社会矛盾和冲突问题存在的现实激发作用;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西方思想文化传播的诱导以及大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断变迁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转型。(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意识的变化。有学者(徐学福,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历史转型,社会意识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乃至更为复杂的变化:社会主导意识从“纯而又纯”向“常识”回归,反映着当今的时代精神;社会大众意识在主体性得到增强的同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在此情况下,要力求社会和谐发展,主导意识应该且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协调性、导向性。还有学者(樊鹏,2009)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对自己生存的关怀,对个人发展的憧憬,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拓展逐渐苏醒;这种社会意识的转换,对于人本关怀的产生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价值观转换对于国家原有的以群众为基础的社会稳定治理结构形成了巨大冲击,群众的价值观念逐步从过去“向前看”转变为“向钱看”,“致富是光荣的”成为新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引导原则。(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意识的转型。有学者(刘少杰,2009),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同社会结构的其他构成因素一起发生了深刻转型,主要表现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在追求目标、实践功能和整合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在一系列重大价值信念上也作出了明确调整;以此为前提,民间社会意识形态呈现了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的新状态;影视媒体、数字化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影像化或感性化,极大地拓宽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深度与辐射广度,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了空前活跃、繁荣和健康发展的时期。还有学者(胡安全,2008)认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意识的嬗变给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带了重大的政治课题,并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角度总结了一些基本经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关问题

该问题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已取得诸多理论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路径。主要有两种解读模式,即“内部延伸式解读”(赵曜,2002)和“外部推进式解读”(梅荣政、王炳权,2007)。前者即由当代社会思潮的性质、特点、影响等问题说起,充分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而后者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及作用分析开始,逐步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然性。(2)方法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六种理论观点:“原则论或指导方针论”(周玉,2009)认为,应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引领方式和途径的指导性方针或原则;“着力点论”(张耀灿,2007)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应当找好引领的着眼点或着力点,同时结合社会思潮的机制建设来进一步展开;“基础论”(梅荣政,2007)认为,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进一步落到实处,必须具备“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等三大基础,三者分别对应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领导;“机制论”(王永芹,2008)认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得到最大实现,首先必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问题,诸如自我发展机制、沟通交流的对话机制、解读辨析的舆论引导机制、存在发展的规约机制等;“途径论”(陈秉公,2008)认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研究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具体路径,诸如增强理论吸引力,扩大理论共识,建构思想观念整合机制,完善公民认同机制等宏观维度,以及从传播主体和传播载体、互联网等角度的微观维度和具体路径。(3)理论维度和内在管理途径研究。关于理论维度问题,有学者(王国敏、周玉,2009)认为,在理论思路上要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一要深刻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现状的客观要求;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复杂多样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三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本原则,增强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引领力,把握引领的主动权,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关于内在管理途径问题,有学者(罗海英,2009)认为,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努力探索科学、有序、完整的内在管理路径;要做好预测管理、目标管理、规范管理、环境管理以及队伍管理等等。(4)现实路向和意义阐释研究。关于现实路向问题,有学者(周玉,2009)认为,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各种思潮搭建一个平等对话平台的基础上,首先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增强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其次要加强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把握对其引领的主动权;再次要积极拓展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渠道,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关于意义阐释问题,学界达成基本共识,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党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透彻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内涵、旗帜、对象等基本要求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四、对社会思潮其它相关问题的研究

(1)对社会思潮的历史考察。有学者(宋进、姜玉齐,2010)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引领史的研究,认为当时采取的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以及合理的角色定位,对今天来讲具有历史论证和历史启迪的张力作用。还有很多学者结合“五四运动”来研究社会思潮,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研讨会(2009,北京)上,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专家通过回顾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和历史地位,系统梳理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并试图挖掘其对引领当前社会思潮的现实意义。(2)结合热点问题研究社会思潮。以一段时间内社会比较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理论热点问题为出发点来探讨引领社会思潮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诸如有学者(薄明华,2010)通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范跑跑”事件和“普世价值”争论得出启示: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方法和策略问题。

五、对当前研究的总体述评

在中国期刊网以“社会思潮”为题名、在“准确”状态下搜索1979-2010年(截至7月23日)的学术论文,共计776篇,其中2006年尤其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的学术论文超过400篇;在中国期刊网以“社会意识”为题名、在“准确”状态下搜索1979-2010年的学术论文,共计533篇,其中有很多是关涉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政治学方面的研究约占半数。(1)当前主要研究成果的评价。关于社会意识的专著比较多见(以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主),专题论文较少;关于社会思潮的专著比较少见,而专题论文较多。概括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二是分析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形式及对策出路。三是总结国内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经验。四是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学理机制。尽管成果丰富,但仍存在四点不足:重视思想机制的研究而轻视利益机制的研究,重视国内实践经验的研究而轻视国外实践经验的研究,重视学理成果的研究而轻视普及成果的研究,重视对两个问题的专题研究而轻视对它们的结合研究。(2)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现状和问题?目前,对于当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现状的研究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或者少量的调查资料,其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待改进,对问题根源的分析也缺乏说服力。二是在不同的区域和人群中,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不尽相同。学者们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全面地分析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所产生的问题的根源,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是思想理论研究的重要立足点是要把握社会思想的变化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规律,以期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群众自觉接受的理论和实践指南,因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的变动规律问题是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①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论析》,《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

②本刊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马克思主义的几种主要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③尹刚:《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理论界》,2010年第4期。

④刘同舫:《在应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⑤黄家周:《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几个关键》,《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⑥薄明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范跑跑”事件和“普世价值”争论的启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⑦宋进、姜玉齐:《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⑧罗海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管理途径》,《前进》,2009年第10期。

⑨刘少杰:《新形势下的社会意识形态转型》,《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⑩王国敏、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三维思路》,《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⑪樊鹏:《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对国家稳定的影响》,《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⑫周玉、马建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路向》,《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⑬林建华、齐欣:《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⑭陈运普、范颖:《论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多种社会思潮》,《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⑮陈秉公:《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⑯王永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发展态势与引领机制探析》,《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⑰叶政:《社会心理调控: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之维》,《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⑱鄢本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警惕五大社会思潮》,《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张晓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⑲张耀灿、杨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0期。

⑳徐学福:《发展中的冲突与冲突中的发展——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结构的变化》,《桂海论丛》,2007年第2期。

㉑张保权:《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㉒李明华:《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㉓梅荣政、王炳全:《论社会思潮总体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0期。

㉔李建永:《对社会意识生产过程的两种理解》,《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㉕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C912.67

A

1671-2994(2010)05-0171-04

2010-07-19

周兴忠(1976- ),男,江西泰和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改革开放理论。

孙晓晖(1984- ),男,山东安丘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危机动员和党内权力配置。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思潮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