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正朋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常正朋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富国、强民的科学理论。推动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宣传主体、理论宣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只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才能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显然成为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但是,由于宣传主体、理论宣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二者之间的“化”,而“化”的关键就在于从事“化”的主体。如果从事“化”的主体存在一些问题,定会影响和制约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1、宣传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宣传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活动。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宣讲活动时有时无,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没有规范的内容。例如,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理论宣讲活动几乎没有,人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简单的了解一些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这些路线、方针与政策与群众自身联系密切不密切,有何指导意义,能否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物质力量等等,离不开我们的宣传队伍做到深入群众,定期的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二是理论素养、专业水平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内容博大精深,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进程中也要求做到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现阶段,我们的一些理论家、宣传家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有待怀疑,一些从事理论宣传的实际工作者甚至不能进行独立的科研活动,这就更谈不上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说服群众并使之信服。三是不能真正深入群众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推行者,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亲自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提出要让马克思主义群众化,“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上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②。现如今,一些理论普及工作者,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官气、学院气十足;另一方面,和群众交流太少,没有真正的深入群众生活,从而也就不可能做到细致详实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理论宣传也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③就目前来看,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一是对理论工作重视不够。当前社会生活中,呈现出这样一种的现象,上级召开会议传达某种精神时,一些基层部门或单位也会按照上级的要求的积极落实,但是,某种会议精神在群众中落实的效果如何?群众认同不认同、理解不理解,就不得而知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把理论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很少讨论研究,很少关心支持,很少检查落实。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下降,不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大量事实证明,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把群众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焕发出巨大力量,有效改变贫困面貌。”④三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失范,败坏了党的形象。少数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这些行为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普通党员的信仰选择都会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3、忽视家庭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历代传诵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便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家庭教育,作为人们最早接受的教育,理应成为孩子教育中的奠基者。但是,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成本剧增,工作压力增大,使得人们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用于工作和学习,因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原本我们可以抽出时间陪着孩子去公园,对孩子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去红色革命基地,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但是由于工作忙,一切化为泡影,等等。在饭桌上,我们也可以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饭桌上谈的更多的是某某某升迁了、谁涨工资了、物价又涨了、又该交什么钱了等一些社会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想什么等一些问题,做父母的如果不重视与关心,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如离家出走、青少年犯罪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家庭教育,从某种程度可以这样说,占领了家庭教育这个阵地,就等于抢占了先机,取得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在当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由于理论宣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1、理论宣传内容远离群众的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⑤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理论能否传播和发展的最初动力,也是决定理论能否大众化的重要杠杆。任何一种脱离群众需要的、孤立封闭的理论都将被大众所抛弃,从而最终走向灭亡。毛泽东也曾经讲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⑥但在实际理论宣传工作中,我们没有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去开展工作,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者不知道也不关心,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没能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或者不说或者少说,有时说的也不清楚,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
2、理论表达学术化、精英化。邓小平曾深有感触地讲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⑦反观现在,有的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为经院式的研究,在探讨和研究一些问题时,脱离生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理论宣传也过于学术化、精英化,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把活生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晦涩的语言去表达,只能让人民群众望文生义,不知所云,导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冷淡,从而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失色。
3、理论传播方法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任何科学理论,在其传播进程中,如果能做到传播方法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流于形式。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传播方法一定程度上过于老套,落后时代的要求,理论传播依然靠灌输,靠行政命令,等待上级的精神,通过开会、作报告等方式宣传理论。当然,不排除这种方式存在的价值,但是,当理论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时,靠开会作报告等方式就值得商榷。对于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戏曲、辩论会、座谈会、榜样示范法等一些方式方法,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认同。
毛泽东曾经谈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受众对象。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人民大众,它包括农民、工人、商人、国家干部、青年学生等各阶层及群体。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的理论宣传偏重于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偏重于政府机关单位和高校,而在广大农村,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相关理论宣传活动是少之又少,或者几乎没有。试想一下,在我国占最多人口的农民阶层,如果没有了解、认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真正称得上大众化吗?另一方面,我们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众群体及地区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无论是针对什么样的群体,一刀切,一味地强调灌输。这就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拿某一部分群体来说,在某一系列报告和宣讲活动中,所讲的或许是自己知道,想了解、想知道的反而听不到,从而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报告或宣讲活动产生厌倦、疲惫之感,进而也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种理论的传播,都需要借助载体,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例外。界定一下,文中所探讨的载体主要是指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如传播媒介、活动载体和环境载体等。
1、一些大众传媒的运用不合理。合理的运用传播媒介,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反之,会产生制约和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一是书籍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书店及一些图书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数量不多,种类少,并且价格不菲,通俗化、大众化的理论著作更是很少。二是报纸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为数众多的报刊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民群体的,并且发行量有限。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报纸2000余种,其中直接服务于农民的报纸仅有四五十种,农民平均千人拥有报纸量可能不到1份。与此同时,一些报纸在内容上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追求利润,广告甚多。三是广播存在的问题。经常听广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各个电台都在进行系列建设,有交通台、文艺台、信息台等,但却没有专门的时政或者理论台。与此同时,电台中为民服务的相关节目数量有限。四是电视存在的问题。部分省、市电视台与广播一样缺乏相关的时政或理论频道;一些电视节目内容脱离群众的需要,电视剧也大都是古装戏、都市剧和喜剧等,一些无聊做作、品位低下的娱乐节目更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大部分电视台脱离了占人口近80%的农民群体,充满农民生活气息的节目少得可怜;一些理论宣传片、纪录片与娱乐节目相比,缺乏感召力、吸引力。五是网络存在的问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步成为人民获取信息的一个新渠道。现实生活中,网路信息繁杂,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增加了人们取舍有用信息的难度。而在网络载体的运用上,关于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地区的落实情况等反映太少。虽然一些官方网站有专门的理论栏目,但是,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等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受众的阅读兴趣。
2、活动载体缺乏。依托活动载体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有效形式。相对而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区,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宣传活动、大型讲座及报告会较多一些,这些地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宣传活动则比较少,有的地区几乎没有。长此以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淡化。在广大的农村,比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新中国60年成就展、新农村建设成就图片展等一些宣传活动对农民来说都显得非常陌生,更不用说什么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环境载体建设失范。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安定,国富民安,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这成为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我们看到成就的时候,也应看到一些不足。(1)硬环境建设失范。一是经济建设中忽略生态环境建设。现实生活中,一些城市或地区忙于追求发展经济,而不在乎环境成本,绿色植被面积减少、河流污染、大气污染,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环境受到挑战;二是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较差。当前,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忽略了农村,倾向于城市,如城市中交通等公共设施齐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资源丰富,而在农村又是另一番景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把目光转向农村。(2)软环境建设存在不足。一是和谐氛围有待加强。当前,我国社会总体氛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弱势群体存在、干群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冷淡、部分党员干部失范等等。二是部分部门、单位服务意识差。现在一些部门、单位实际工作中确实大量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吃、拿、卡、要,以权、以职、以业谋私等问题。甚至有的官员把为人民服务异化为“为人民币服务”,为小团体利益,为个人利益服务。这些问题和行为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普通党员的信仰选择都会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软环境建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离不开建立相应的机制,如宣讲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等,在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前两者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加有力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1、缺乏持续有效的宣讲机制。客观地讲,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形式化严重,未能做到持续有效的宣讲。在我国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一些地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只是搞一阵风,雨过地皮干,到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没有融入领导干部的意识,是否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田,没有认真的去调研和思考。在当前社会,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在有的基层理论宣传活动中,相关领导带领一些干部、群众在学习党中央的新政策或者理论成果的进程中,开头开的都比较好,通过开会作报告、发出号召等贯彻党中央的精神,但是,随后的后续宣讲工作、监督考核工作等做得一般,理论贯彻的程度如何、人民群众是否认同等等,就不管不问了,注重追求短期效应,没有长远的目标和总体设计。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味的用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哗众取宠来粉饰和掩盖事实上的苍白无力和无所作为,未能注重建立持续有效的宣讲机制。
2、沟通机制不健全。松下幸之助关于管理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企业管理放大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社会管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社会正常运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由于沟通渠道不畅通,处理不及时,人民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矛盾,如2010年4月发生的辽宁省庄河市群众上访下跪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不能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诸如此类事件难免会继续发生,势必会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而也会影响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从目前的实际看,沟通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能做到平等相待。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能以平等姿态对待人民群众,习惯用命令、强迫、压迫的方法去要求群众,只知道向上负责,不知向下负责。以群众反映问题为例,现在群众到政府机关反映问题,实际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不论你有多大的事,门卫是一律不让进门。诸如此类现象还有不少,如果不能解决好,很容易引发群众强烈的对立情绪,这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形成的平等意识格格不入。二是忽视精神沟通与关怀。长期以来,我们的领导干部习惯于节日期间访贫问苦,把解困资金及物资送到贫困户手中,关心群众的生活,但关心更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沟通与关怀,当然,我们需要物质帮助,但是,在物质需要得到暂时满足的前提下,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慰藉。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生存发展资料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比如想了解一下党中央的惠民工程,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怎么看待分配不公、怎么看待房价过高等一些基本问题,而我们的一些理论宣传活动,根本没有考虑到人民群众有什么需求,是怎么想的,想要了解一些什么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群众,忽视与群众精神层面的沟通与关怀。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③《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A811
A
1671-2994(2010)05-0009-04
2010-08-13
常正朋(1986- ),男,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