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基于1992—2008年的实证分析

2010-09-16 07:53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城乡居民

朱 琛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基于1992—2008年的实证分析

朱 琛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化、升级,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新热点。本文在就1992—2008年间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信息消费水平、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倾向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乡居民在信息方面的差距对农村居民的不利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差距主要根源于我国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并就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状况分析;主要原因;促进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媒体的兴起,语音通讯、文字信息、可视电话、无线通讯等服务的出现,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总量、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着重指出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以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就明确地把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置于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从消费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信息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对信息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费的过程。狭义的信息消费以净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广义的信息消费还包括信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消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的“重城轻乡”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也使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在总体水平、能力、条件等方面差距明显。为此,本文对1992年—200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推动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调整相关信息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和谐发展。

一、1992年—2008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状况分析

1、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分析

表1:1992—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比较

总体来看,1992—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都有较大增长,但两者的差距明显扩大。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233.13元,农村为58.82元,相差174.31元;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城镇居民的25.23%。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3561.8元,农村为785.62元,相差2601.87元,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城镇居民的30.19%,17年仅增加了4.9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292个百分点。但1992年—2008年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增加了3328.67元,年均增长84%;与此同时,农村仅增加了726.8元,年均增长72.69%,两者相差1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绝对差额从1992年的174.31元扩大到2008年的2601.87元,年均增幅达81.92%。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的785.62元,远远低于1997年城镇居民860.96元的水平,城乡居民的人均信息消费额相差达12年。

2、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系数分析

表2:1992—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系数比较

信息消费系数是信息消费统计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占其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它是表征信息社会和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维度。信息消费系数值越大,说明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占其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高,即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也相应达到了更高层级。从信息消费系数上看,1992—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系数都有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系数由1992年的0.1394568增加到2008年的0.3167862,增加了17.73个百分点,总增幅为127.2%,平均每年增加7.5%;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系数由1992年的0.1216218增加到2008年的0.2515052,增加了12.99个百分点,总增幅为106.79%,平均每年增加6.28%。城镇在总增幅和年均增长速度方面都高于农村。从系数值来看,城乡差别也非常明显,2008年,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系数为0.3167862,农村为0.2515052,城镇高于农村6.53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倾向分析

表3:1992—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倾向比较

信息消费倾向衡量的是居民收入中用于信息消费支出的份额,信息消费倾向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的意愿及程度。1992—2008年以来,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倾向都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我国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倾向总体上都高于农村居民,且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的0.253,高于农村居民0.59个百分点。虽然2007年开始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倾向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于2008年达到了0.219,但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倾向仍比农村居民高0.0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二、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异的具体影响

1、进一步拉大城乡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与传统的物质消费不同,信息消费同时具有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是信息产品及服务,而其信息的拥有量以及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则成为反映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信息消费者在信息消费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信息消费者又可以把通过消费获得的信息运用于自身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因此,当前,城乡居民在信息消费领域差距的扩大,会使城乡居民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原本就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固化、加深,并使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领域上的劣势转变成农村社会在生产发展上的劣势,从而导致城乡社会生产力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2、进一步加剧农村社会的边缘化。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型发展模式使得城乡居民在信息消费过程中也相应形成了一个“中心——外围”的二元结构。我国城市拥有良好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和条件,且在信息消费资源的获取上又占据了优势地位,因此,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城市居民因其消费总体水平更高、消费能力更强、消费条件更好而占有了更多资源,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近年来,虽然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在信息消费方面的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消费服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信息消费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村居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农村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形成的信息消费障碍,使农村处于信息消费的外围,并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

3、导致城乡居民新的不平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城乡居民在社会分配中存在着机会和事实的不平等。当前,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水平、信息消费能力、信息消费环境和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实际上是社会分配不平等在信息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归根到底,它是一直以来国家在信息资源城乡分配上实施不平等政策的结果。这种趋势的加深将导致城乡居民之间产生一种新的不平等,即“信息的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城乡二元悖论,并最终对我国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导致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

1、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根本性因素,作为居民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消费也必然要受到收入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6.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84元,两者相差124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685%。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0.62元,两者相差11020.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17%。城乡居民的收入差额由1992年的1242.6元上升到11020.38元,差额扩大了9777.78元,年均增长4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38.685%下降到30.17%,下降了8.5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超过13年时间(2008年农村居民收入为4760.62元,低于城镇居民1996年的4838.9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得其信息消费能力不强,从而抑制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差距是引起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分化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突出表现是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费用短缺,信息安全设施和信息服务业落后等,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在由报刊、书籍、电话、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传统的信息消费向互联网、数字媒体、语音通讯、文字信息、可视电话、无线通讯等新的信息消费领域升级,而在农村,一些传统的信息消费品还未进入农民居民家庭的消费领域。以家电产品为例,2007年,农村每100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器的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每 100户拥有量的47.5%、27.5%、68.5%和9.0%。①农村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的巨大差距,不仅使信息传递成本和信息消费品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使电脑等新型信息消费品难以走进农村家庭,而且限制了农村居民与外界的相互交流,形成“信息孤岛”。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落后于城镇的体制原因。一直以来,我国的公共财政资源更多的投向了城市,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明显不足,从而使得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差距不断拉大。在教育方面,虽然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达到2235亿元,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但城乡基本教育服务不均等的情况仍然严重。如2007年,全国城乡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1.4:1和1.3:1。②在医疗保健方面,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大约有80%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中大医院又占了2/3,专项用于农村卫生事业的经费只有1.3%,农民人均卫生资源费用只有12元,仅仅为城市人均值的27%。农村卫生院只有1/3正常经营。③城乡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一方面隐性地扩大了城乡的收入差距,降低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从而扩大了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差距;另一方面,制约了农村信息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长期限制在低水平徘徊的状态。

四、当前促进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对策

1、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当前信息消费成为城乡居民新消费热点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扩大,最终导致其信息消费差异增大。因此,要解决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异的问题,最根本的还得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抓起,通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使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同步、同幅上升和协调发展。为此,一是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加快农业生产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改善。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有效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三是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并鼓励自主创新,拓宽农村居民的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县域和乡镇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地转移。四是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村的信息化。

2、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的信息消费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居民进行信息消费的前提基础,只有拥有完善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居民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消费。例如,当农村地区的固定电话、手机、网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该地区信息传播就通畅,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就宽阔,信息消费水平也就越高。相反,若信息传播渠道不完善,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就低。因此,一是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农村建立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加强对通信设备、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使包括报纸杂志、广播、有线电视、固定电话、手机、电脑以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居民中的广泛普及。二是要创新农村信息服务的模式,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解决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中买难、用难、维修难的问题,降低农村信息消费的成本,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和能力,破解农村新消费“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从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真正实现“城乡统筹”。

3、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逐步使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信息消费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也是推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当前,要突出地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新农保”、“新农合”制度和农村最低救济制度建设,消除农村居民扩大信息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信息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它要求信息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还不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的信息素质偏低,进而形成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障碍。所以,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并加强对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教育和培训。通过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意识、能力和质量。

4、完善信息消费立法,加强对信息市场的监管力度。当前,信息消费正逐步成为我国农村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将成为未来时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的环境、条件和能力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培育农村信息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就必须加快信息消费立法的步伐,加强对农村信息消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保护农村信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一是政府管理部门要针对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过程中涉及的信息产品、技术、电子商务、安全、隐私保护、资金安全的保护。二是要防止信息消费市场的垄断行为,严格防范对农村消费者权益进行侵害的行为,从而营造出公平、公正、合理的信息消费市场环境,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与城镇信息消费的接轨。

总之,长期以来,需求不足是困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促进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发展,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当前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当前,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我国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明显落后于城镇,而且差距较大。但目前我国仍有7.2亿人口,1.8亿左右的农户在农村,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具有比城镇居民更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以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化、升级,广大农村将是我国今后最具潜力的信息消费市场和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着力开拓农村信息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最终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注释:

①李海波:《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消费市场开拓》,《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迟福林:《统筹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建设》,2009年第3期。

③朱庆芳、汝信编:《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74-375页。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6.1

A

1671-2994(2010)05-0107-04

2010-08-11

朱 琛(1979- ),男,湖南汝城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城乡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