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东进
(江苏教育学院 如皋分院,江苏 如皋 226500)
邓小平的发展观探究
毛东进
(江苏教育学院 如皋分院,江苏 如皋 226500)
邓小平的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三个文明建设,谋求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探求社会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发展;重塑民主精神,图求政治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提出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追求经济领域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构想,以求实现国际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发展观;三个文明建设;共同富裕;民主精神
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充分汲取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邓小平逐渐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就有可以归属于科学发展范畴的思想。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当代中国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来的伟大构想,实质上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勾勒出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的思想,谋求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物质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石,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邓小平立足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新的时代主题,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优先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战略构思,这是邓小平“三位一体”总体战略思想的显著特点。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①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讲,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物质文明发展史。
2、精神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发端之时,就以战略家的敏锐眼光看待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著名论断,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②他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角度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③他还提出了精神文明的完整内涵,即“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④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把教育、科学的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而且,根据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着重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具体就是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初,被党的十三大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一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历史实践证明,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呈现时,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岿然不动,我们应把这一成就特别归功于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巨大成功。尽管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也是一波三折,但是,这更是验证了邓小平所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的论点。⑤
3、政治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并没有直接提出政治文明建设这一概念,但是,事实上,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开拓者。他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充分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契入点,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提出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内容的初步轮廓,揭开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在理顺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工、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党政机构调整与精简、领导干部年轻化与退休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扎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成果斐然,初步构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保障。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艰辛曲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⑥
1、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构想,意在探求社会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价值主题,从东方的大同世界到西方的理想国,概莫能外。马克思主义同样的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极端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经济政策”起航时,面对党内外、国内外的种种质疑和责难,他始终坚持和坚信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⑦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他把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原则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他以警示性的语言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⑧
2、邓小平提出了由不均衡到均衡以及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摒弃了建国以来实际上我们长期奉行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的理念,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由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新思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⑨为此,邓小平特别指出两个大局观,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的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⑩
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之一,是中国人民一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可谓知易行难。邓小平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力求重塑民主精神,实现政治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和以人为本发展。
1、邓小平在重构政治秩序的过程中,把民主原则的重建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⑪针对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的现状,他对执政党提出了谆谆告诫:“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⑫他特别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⑬
2、邓小平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对民主的贡献还不仅仅在于唤醒执政党的民主意识和理念,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国度里,民主向来是知易行难。他在充分汲取世界各国民主建设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了民主的制度化问题,即“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⑭依法治国,以制度建设推进民主进程,开创了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新局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就是它奠定基础的。邓小平对民主精神的重塑以及对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在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3、邓小平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推进民主建设中的辩证关系。在重塑政治秩序的过程中,民主理念备受推崇,这是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的体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限追求所谓“绝对民主”。在特殊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把民主推到首位,这是讲“重点”,但是始终没有忘记“两点”。邓小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提出“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⑮邓小平提出的这几个对子,涉及到民主的阶级性、相对性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民主观的集中体现。这几个对子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当今天再回首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探究其深层原因时,我们深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推行政治领域内全面协调发展的远见卓识。
从改革开放伊始,党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一核心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先进理念,提出了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思想,追求经济领域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没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因而,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无一例外的倡导速度意识。然而,由于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近似于一张白纸,经济增长的速度意识曾一度扭曲为唯速度论,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20世纪50年代末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的大跃进运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大跃进运动“快”字当头,不顾现实国力,片面突出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一个看似的高速度,却导致了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全面低下,不仅引发了严重的经济问题,更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政治后果。
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⑯他认为,“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⑰他进而提出,“以后要求的速度,数字是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产品要讲质量,真正能体现我们生产的发展”,⑱“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⑲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他再次郑重地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⑳在这里,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思想跃然纸上。
邓小平所大力倡导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思想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立足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实际,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入手,以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为突破口,以自主创新为源动力,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层次,从而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针对全球发展不均衡这一现象,邓小平从整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构想,以求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邓小平从全球可持续发展角度指出 “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发达国家的长远战略需求。邓小平认为,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可以用东西南北四个字来概括,其中东西是指和平问题,南北是指发展问题,而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他指出,当前世界发展问题的现状是“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㉑从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远景来看,邓小平认为:“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㉒没有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就不会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邓小平以“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合作”,从而实现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符合南北各方的利益,是我们制定各项重大外交政策的战略指针,它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理论源泉。
注释:
①③⑤⑥⑦⑧⑨⑯⑱⑲⑳㉑㉒《邓 小 平 文 选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第 28、149、145、110-111、110-111、144、277-278、346、143、22、375、96、106 页。
②④⑩⑪⑫⑬⑭⑮⑰《邓小平 文选》,第 2 卷,人民出 版 社 ,1994 年版, 第 367、367、168、144-145、144、146、176、196、197-198页。
责任编辑:陈文兴
A849.1
A
1671-2994(2010)05-0013-03
2010-08-25
毛东进(1981-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