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0-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农村

张 波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新时期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张 波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电子农务作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电子农务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农务实施的时间不长,理论研究不太成熟,缺乏实践经验的借鉴,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诸多因素。

新时期;电子农务;农务网络;影响因素

一、我国电子农务的发展现状

电子农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便捷等特点,通过网络、通讯工具等现代技术设施,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向农户提供准确、及时、权威、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和专家咨询服务、上传下载供求信息等,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促进经验农业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信息共享平台。电子农务主要包括电子农村、电子农民、电子农业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是现代化农业的关键问题。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启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并出台了《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十五”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村村通电话”、“金农”等工程的实施来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农业部信息中心每年配有专用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省市自治区也拨出专款为信息工程建设提供财力支持,这就为电子农务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电子农务在我国各地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如陕西省2006年初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电子农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各部门要积极支持电子农务的发展。目前,陕西省各地都建立了电子农务网,村建立了“村农业信息服务站”。在海南,截止到2009年,已建立了100多个电子农务信息服务站、300多个服务点,电子农务覆盖了全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受益农民达100多万人次。在未来3-5年,海南省将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农村地区的电子农务网络。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电子农务的建设。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建成了以西部农业电子网为代表的区域电子农务网,建立起以联通电子农务网为代表的省、市、县级电子农务网,全国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的网站也基本建成。另外,国家科技部实施的“电脑农业”工程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推广,电子农务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是说,十多年的电子农务建设已经使我国电子农务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财务不足。充足的资金是电子农务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每年划拨出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各省在电子农务的发展方面的投入也较大。如云南在2002-2005年的三年内投资2000万元,建设“农业信息入乡”示范工程。但是,目前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构建电子农务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正在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将电子农务做大做强。

2、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仍然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中老年人及妇女。电子农务虽然可以由各级政府主导和参与,但农民始终是电子农务的主体,农民素质不高,一方面会使他们难以认识到电子农务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电子农务的使用和推广容易表现出漠然或不积极的态度,从而增加电子农务推广的成本和延误推广的时机。另一方面,在农民难以熟练掌握运用电子农务平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也会使电子农务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行业管理不规范。在电子农务实施的过程中,信息部门关注宽带入户等问题,中央组织部热衷远程教育,多个部门的介入,在给电子农务带来生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统筹和协调,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如果政府不能对电子农务实施规范性的管理,将会使电子农务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宏观环境,达不到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4、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电子农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通过十多年的建设,电子农务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县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但是,乡镇与村级之间工作出现断层,表现为:县市农业管理部门,如农业局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配备较齐全,网络建设到位,工作人员都实现了电脑办公自动化。“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等作为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重要工程,在县级落实较好,但到乡镇一级,落实工作有所减弱,到行政村情况更差,有较多的村没有信息服务站,没有计算机等相应的设备,即便是在中央组织部开展党员远程教育配有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村,大部分设备也都闲置,基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还任重而道远,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不均衡性,使电子农务发展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5、技术人才缺乏。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所有事业发展的关键。就我国的电子农务而言,人才缺乏的制约就更为突出和严重。原因是:第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高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人才的稀缺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农村信息员总数只有几十万人,且分布不均、层次不一,这显然不能满足电子农务发展的要求。第二,从学科分类来看,“电子农务”本身是一个交叉性学科,电子农务的推广需要有一大批复合型的人才来完成。这就对基层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团队当中,有一小部分是水平较高的成熟技工,相当一部分是刚刚参加培训的新手,还有一部分是具有一定专业功底但工作经验又相对缺乏的大学生。从人才结构层次上来看,现有的电子农务人才梯队仍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第三,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都较艰苦,收入水平又普遍偏低,农村难以长期留住现有的电子农务人才。基层电子农务所需要的信息化人才的严重缺乏,必然会严重影响电子农务的进一步发展。

6、技术落后。在电子农务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决策系统以及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模型,并且,一个覆盖全国的以卫星传输网络为主干网,以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等地面网络为延伸的多媒体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正在组建之中。在该系统的后端建立有多媒体播出平台(MBP),在前端有多媒体数字终端(MDT),同时,该系统还设有多媒体接收终端(MRT)来帮助实现网络进村入户。通过该系统,农民可获得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例如,陕西等省在“电子农务”工程中也使用了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等技术。上述信息表明,我国在农业生产、信息服务、远程教育、资源、环境和灾害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开发与数据库正在逐步建立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为电子农务的推广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在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美国为例,美国所有的市场信息借助于互联网实现了实时传播,农民在家里就可使用国家、地方及相关机构的数据库,获得涉农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最新数据。由此可见,技术瓶颈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电子农务的发展。

总之,对于电子农务这一新兴事物,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推进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有针对性地不断地去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我们就一定能依靠电子农务更快更好的发展来消除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建文

F302.4

A

1671-2994(2010)05-0115-02

2010-08-16

张 波(1982- ),男,山东济南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信息化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