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梅
(武警学院边防系,河北廊坊 065000)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语言反应文化,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
人们的言语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而文化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因此,任何语言教学都必须要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大学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日语教学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语言本领和良好的教养,提高其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
从课程要求可以看出,大学日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但是长期以来,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用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有时还把这一方式运用到会话课当中,认为只要基本功扎实,口语流利,就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却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有些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却未能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犯下了严重的语法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够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教科书一样完整,然而说不出感情、味道来。还有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里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
这些都说明我国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
既然在大学日语教学中,中日文化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果不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即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本人的话,或者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了解中国人的话,就势必要引起一些误解。因此,必须要了解中日的文化差异。
总的来说,中日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崇尚“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日本人为了保持与他人的和睦关系,在日常交往中十分顾忌对方的心理,尽量避免因自己的语言不当而刺伤对方。比如说同是谦逊的表达,虽然两国人都认为谦逊是美德,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时,会实事求是地说“还可以吧!”“是吗,谢谢你的夸奖啊!”而日本人则会说“不不不,我做的并不好,我还需要继续努力。”日本人判断事物表示态度时,很少明确说“是”或“不是”,而是喜欢用“可能”“大概”之类的模糊词语。他们之所以极力回避正面回答,是想给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
二是行为方式的差异。若要发表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说法和看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却与我们不同,他们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委婉地表达,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思想。比如说微笑,中日两国都喜欢微笑。中国人的微笑含义很简单,就是表示喜欢、赞赏等。而日本人的微笑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它可以表示赞同、反对、克制、歉意、确认等。微笑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表情,有时候妇女用微笑表示慌乱或难堪甚至是悲伤。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时实在难以理解日本人,同样的,日本人有时也对中国人的行为感到困惑,甚至对于同样的事情,中日两国人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是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如在比喻年长者经验丰富时,汉语中用的是农作物“生姜”,谓之“姜还是老的辣”,而日语中用的是乌龟的“龟壳”,谓之“亀の甲より年の功”。
通过以上的差异比较,可以看出中日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表层的语言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更深层次中所蕴含的社会心理文化的差异上。它反映了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也使我们得知在语言交流中,日本人注重随声附和,尽量掩饰个人的主张,尽可能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注意不给对方带来伤害等的语言表达特点。
人们在与异文化的国家或人民的交往中,应相互理解,注意彼此学习,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化习惯,要有宽容的态度,在交流中培养与异文化、异民族和谐共存的意识和能力。要改变目前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认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作为日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教授一门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而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以语言为本”向“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能力培养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教师应对日语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将教学内容中的中日文化特征从语言上、行为上、礼节习惯上加以对比,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及其根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使用日语时能自觉地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遵循日本的文化习俗。
二要树立学生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文化不但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文化中必然存在差异。要使学生避免交际中文化带来的失误,能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得体,首先就要使学生树立起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树立这种正确的文化相对论,即中国的文化和日本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对于学生而言,文化上的共性较为容易掌握,而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缺乏了解,容易造成交际失误。
在日语教学中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不但对本国的文化有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解,而且对日本的文化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文化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目前,大学日语教学还是采取了传统的文化教学方法,即以文化传授法为主。其实,在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这种方法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因为传授法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认识层面,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即“文化定型”,从而使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中无法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场面和对象。另外,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与文化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文化作为“知识”来传授,实际上已经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同时,传授法教学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所以,时至今日单一的文化传授教学法已不能满足日语文化的教学需要,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文化教学方法。比如提问法、旁白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和课件教学,让学生切实领略到日本人的交流方式,如手势语、体态语及各种不同表情等。这样学生才能在将来游刃有余地使用日语,不会因为文化障碍而影响与日本人的交流。
总之,在大学日语教学中,不仅要进行语言教学,更要进行文化教学。通过对中日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熟练利用日语进行交际、掌握语言技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1]陈洁.试论中日文化差异的根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
[2]金伊花.从中日文化差异角度看日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7,(26).
[3]李玉花.试论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