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武警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和生存模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构建了一个超越地球空间之上的、巨大的群体——网络群体,进而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社区不同的新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形式——“虚拟社区”(又叫网络社区),它存在于现实社会之外,并成为时时影响现实社会的独立空间。“虚拟社区”在丰富了网民的网络生活以及满足了现代人的个性化追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了种种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那么什么样的虚拟社区才符合人的内在诉求?如何才能构建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虚拟社区平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亟须研究的问题。
“虚拟社区”是从英文 “Virtual Community”翻译而来的。所谓“虚拟社区”,作为数字化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是指由一批网友自动聚集并相对固定在一定的网际空间进行如信息发布、言论交流等活动的地方。[1]从中文的角度理解,“虚拟社区”类似于乌托邦的“理想国”。但虚拟社区并不虚假,网络是真实的,网上社区也是真实的:人们在此获取信息、广泛交流、甚至购物、交易、娱乐等等。时下各大网站纷纷开设的电子公告牌(BBS)、网上论坛和网上沙龙、聊天室等,都属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范畴。虚拟社区得以形成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人们以高速度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已不满足面对冰冷的 Internet被动地接受信息,人性中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渴望,对友情的期盼以及征服世界力做主人的本性,促成了虚拟社区的诞生,正是人类不断滋生的内在需求扩大了网络的应用。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提供了可能,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互动手段,缩短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使人性本身在扬弃以前文明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尼葛洛·庞帝),虚拟社区就是网络为人类提供的一个崭新空间与交往环境,即人类的“另类空间”。虚拟社区的产生和发展如同春日里的一场细雨滋润了人们的心田,使人性再次得到张扬。
人的自然属性如爱玩好乐、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本能的情感的表露,在网络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宣泄和发展。工业化使大多数人告别了物质生活匮乏的状态,现代人对现实生活要求更充实、更刺激,网络虽然不能成为面包和牛奶,却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它具有海量的信息库,集中了从古至今、遍布全球的种种人们曾经和正在使用的信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条件进行挑选,这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满足并发展了人们的求知欲。网络游戏的出现和发展满足了人的爱玩好乐的需求,现在的网络游戏 MUD(Multi-User Dimensions的简写,常用来指多使用者范围,这里称之为玩家),是由一个电脑程序建造起来的环境,每一个 MUD在因特网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只要能够上因特网,就能够利用远程登录的功能连接到这个位置,进入 MUD的游戏世界,游戏的进行要靠你自己的能力与想象,没有人能预测它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网络游戏自身的魅力使得很多人流连忘返。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可以让人性的本能特征:爱与恨、激情与颓丧、软弱与攻击,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每一个人可以通过聊天室、BBS、问题讨论沙龙或者个人主页等多种方式开诚布公地表白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必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丑闻被人耻笑。
人作为宇宙中的独特性存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作为肉体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存在物,绝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来考察人。
网络通过全方位的信息传输,使人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一方面,网络作为社会交往新的媒介,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聊天室、BBS版面活动以及网上寻呼装置 OICQ,或者玩电子游戏、网络会议、网上咨询与求助等方式进行交往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网络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新的社会关系,形成了超越国家界限、民族地域限制的文化交融群体,产生了独特的网络文明,扩大了人们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技术为交往提供了全球性的便利,推进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丰富和完善,人性的社会属性得到提升。
网络的人际交往是现实生活的扩展和补充,在网上人们没有了地域、年龄、国籍、地位等等一切阻碍人们正常交流的,可以说是近乎虚伪的外衣,除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外,别无他物,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美妙境地。也可以说,互联网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改变了权力的分配。网络之所以风行,也正是在于它提供了自由天堂,在社区中不同意见相互尊重并且互不排斥,彼此之间通过讨论和争鸣解决问题,消除歧见,虚拟社区赋予每个人充分的话语权,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站点或版面,参与自己关心的话题,并在网上社区与志趣相投的网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在网络中自由阐发。有了这种匿名对话方式,没有了外在的压力和逆反心理作祟,人们更能够敞开思想,坦诚自己的观点,将疑惑、模糊不清的想法大胆陈述,与他人共同探讨,寻求正确的答案,也更愿意吸取他人的长处,接受正确的观点。这种优势是现实生活中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虚拟社区不是以前的一个网站针对全体受众或是特定部分受众,而是针对特定的一个人,为个体提供了一种个性化服务。而现代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个性张扬,每个人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个人成为真正自我的主体,人们与谁就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式交往,完全听从于自我意识的支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要和希望的声音”。虚拟社区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
网络技术帮助人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新奇与诱惑的虚拟生存空间,它使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同时也会导致人性的异化。
“虚拟社区”是由高科技构筑的虚拟空间,这种传播体系强调的是高速、海量、生动与精确的特征,最缺少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情味。因为在网络“虚拟社区”,人们可以戴上各色面具,给自己穿上虚伪的外衣,人可以以种种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性别在网络世界里扮演各种角色,为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或排遣自己的孤独与郁闷而在“虚拟社区”尽情发泄。网络的去中心化特点,一方面使个体充分自由,另一方面产生了空间的无位置感,使自我对应的人格无法在网络中正常形成,完全掩盖了现实中人格的真实性,更无法与社会中的他人保持行为规则的一致,导致人格虚伪,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方面使人性得到了张扬,另一方面也存在忽视美德的修养、理想的追求、个性的丰富、人格的完善,消解了对高尚道德情感的追求,从而使信仰淡化、精神荒漠化,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了没有灵魂和精神的躯壳。技术原本是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手段,然而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关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人的主体性,疏离了人性,这势必造成技术对德性的挤占,物质对精神的压抑,使人在失去身心和谐的同时,也使社会处在不和谐的状态。
网络的虚拟性交往是一种非身体性的交往,缺乏交往主体面对面产生的信任感和实在感。网络信息传输的非同步性,导致交往主体间无法获得通过语言、肢体等身体交流所得到的实在感,人们之间的真实情感减少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交往成了替身的交往,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平等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质量大大下降了。
另外,虚拟化的交往异常便利和快捷,网络时代的交往成了“快餐式”的交往,感情投入不再是必须和必要的,交往的深度不断变浅,这对交往主体会产生冷漠感、孤独感和无聊感。比如在虚拟社区的聊天空间,有人说,感到太无聊时上网聊天,但越聊越发现自己更无聊,当你在虚拟空间中漫无目的地选择聊天对象时,你无法从表面的信息中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接触到的只是一个一个的代号,无法了解对方的性别、善恶、美丑,通过网络聊天并不能带给人们的真切感人的友情,不能达到人们之间真正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目的,这种交往正在消解亲情、友情和爱情,变成了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令人抑郁和孤独,其结果是造成了新的精神空虚。所以说,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与传统社会的面对面交往有质的不同,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疏远、情感淡漠,削弱了人的主体性存在。
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悠闲娱乐和获取知识理想的天空,然而,正是由于这两个欲望的满足,使得人性误入歧途,人的发展遇到障碍。网上浩瀚的知识和信息使人们越来越失去判断的能力。李河在《得乐园·失乐园》中引用了一位网友的话:“我不断地在网上爬行,经过由无数文字组成的方阵。我好像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但不知道会找到什么……”李河由此感慨道:“于是我们的头脑似乎成了一个不停转动的水轮机,每天由大量信息推动它旋转。我们甚至来不及记住它们。更不要说思考和消化它们,当然有些人根本就不想思考。”[2]譬如,在网络聊天中,你的面前有成千上百个由符号构成的名字,你谁都可以选择,但问题是你该选择谁呢?谁又会最终被你选择?还有,某些个人和政府会利用网络之便进行有意识的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民族意识的灌输,会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人权观念、民主意识、制度观念强加给其它国家,人极有可能失去判断力而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被动接受者和牺牲品,这种多元化的环境必然影响人的正常发展,让人有时觉得生活在迷茫之中,人的主体感会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冲击而出现淡化。
和谐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目标之一,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目标是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事实上,在虚拟社区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与人性发展相背离的现象,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虚拟社区,我们着实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所谓“人格”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系统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在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特征。网络人格,就是在网络文化圈内塑造成的与普通社会人格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人格特征。[3]网络人格具有不稳定性,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常常出现冲突和不协调,出现网络人格的异化现象,这些人常常难以正确估价社会环境的形势对自己的要求,难以正确评定自己的行为反应方式,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责任心和道德感。纠正这一异常心理需要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全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人格沦丧危机的共识;教育、文化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一是教育上加以引导,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熏陶。相关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做好网络文明铺路工作,一个是制度上的保证,譬如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实行的上网实名制,即限制相关的群体上网,或者是网吧限时经营的措施,即零时断网制等;再一方面挖掘和扶持一大批优秀的、为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站,让尽可能多的人沐浴在知识、文明和理性的网络世界里。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让网民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提高自我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的能力;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在社区中进行互动、答疑解惑,通过问卷调查、专业的心理分析等手段判定网络人格的异化,进行针对性教育。
“网络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获得和提高的、在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法和合乎伦理的方式高效率地获得信息、辨别信息、分析、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素养,是和谐社会中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那么如何对网民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要体现出对上网者的自我管理、尊严、社会责任感以及信息处理技能等方面的关注。网络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伦理、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特别是网络素养的人文伦理层面体现为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素养。网络伦理教育的一般做法是把既有的传统道德一般原则引入教育领域并加以丰富。网络时代推崇教育价值观多元化,因此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素养教育可以从公民的继续教育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信息时代的道德感,例如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保证人的发展朝向健康的方向。网络素养应该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育公民的网络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现在: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合法运用各种网络技术常用硬软件的使用方法;知晓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技术知识,能够主动地向其他网民传播健康文明上网的理念等。
网上信息及其影响和作用良莠参半,如何建立一道坚固的人文、技术“防火墙”,使之成为公民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阶段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对此,应充分发挥网络社区的宣传阵地作用,明确导向,细化内容,突出主题,创新形式,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各种形式来表达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建立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影响网民,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其次,在网络社区中可以通过开设网上论坛、知识问答栏目、设置休闲时空专栏等形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社区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立体化。在网络社区中可以以专题、系列解读、在线互动、电子书等形式,图文并茂的展现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通过形象、生动、立体化的实例,可以使网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创新精神。第四,加强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通过网上座谈会、新闻专题、在线访谈、flash动画故事、DV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营造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氛围,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起荣辱观念,明辨荣辱是非。
网络所创造的技术和产业神话,已经使人领略到了其力量的神奇、信息的便捷、物质的丰赡和生活的安逸。但人类对工具至上、技术决定论的信仰已到了痴心崇拜地步的同时,却忽略了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美德修养、理性崇高、个性丰满和精神健康被无所不能的网络技术带来的物质富有、生活优裕等眼前的功利所吞噬,人变成了技术的奴隶。这警示我们,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人在了解生命的基础上,更加关爱生命,使人能感受到人之为人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伟大,要通过文化的交流,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培养尊重个性、平等、自由,追求理想情操和人格完善,具有对他人、社会、人类责任意识的新的伦理精神,进而促进网络技术、网络知识的创新,协调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不断提升网络人文精神的境界。
总之,网络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交互性、虚拟性、学习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使人性、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智能化、虚拟化、直接化的实践手段促进了人的开放性、平等性、交往性,并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人类的责任是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及时纠正网民的异常心理,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网民,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性的发展在虚拟空间中走向更高的境界。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5.
[2]李河.得乐园·失乐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59.
[3]王浩.网络人格的异常心理及矫正[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