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蒙城 233500)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华夏各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创新社会的实践中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民族优秀文化。它在中国这块古老、广裹、深邃的土地上萌芽、繁衍、承传,犹如蜿蜒奔流的黄河长江自古及今哺育着无数的炎黄儿女。虽说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地拓展升华,但始终张扬着传统文化的稳定基因,孕含着迥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高贵品性和生命体征。可以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温雅畅融、弘萃通远的文化传统对于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振奋民族雄起精神等皆大有裨益。
华夏民族富含悠久隽永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旋律,它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旨归,既是炎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文化谜底,也是中华民族饱经劫难而不衰的生命源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即是世人在共同的社会历史生活中渐趋养成的一种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标志的长期稳固的情感意识。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华夏古国的道德文明,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内在向心力、凝汇力和内聚力,它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并在人生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魂所在,理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头活水。可以说,中华民族诸多整体利益的维系势必以文化为基础纽带,故而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要倡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特别重视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推崇“威武不屈”、“精忠报国”的高尚气节。孔子倡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见义不为,无勇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精神蕴含。《易传》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时,华夏传统文化提倡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忧国忧民”等。凡此种种,传统文化高尚的民族气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思想基石,它在历史关键时刻曾起过积极引导作用,势必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当今,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应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加以体认。高校教育中要利用历代爱国志士的高尚人格特点的示范作用,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民族精神、强调民族气节、尊崇自强品性,以塑造大学生理想的人格范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无数仁人志士、民族英雄豪杰和劳动人民群众在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中所建构的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的道德素养,它张扬着无私、善良、正义、诚实的品性,注重人文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譬如,《诗经》推崇“夙夜在公”;贾谊《治安策》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尚书》倡导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人伦等。试想:一个延续五千年且发展势头依然迅猛并富含生机盎然、旺盛强劲、魅力亘古的生命力的伟大民族,就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着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它就是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和团结的精神底蕴。中华民族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障碍而始终未见屈服,依旧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可以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下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保证。当今世界正向多极格局演变,新的国际竞争不是表现为政治和武力冲突,而主要体现为经济、科技、人才和综合国力之战。世界经济与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抗争。倘若大学生匮乏时代紧迫感和民族忧患意识,缺少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心灵支柱,也就很难保证在国际竞争中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华夏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炎黄先祖世世代代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谱写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每个国人的熏陶都具有必然性,因为世人诞生伊始就生活在某种文化传统的社会现实氛围,生命初始就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教化,养成民族的作风与气派,吸取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在个人与祖国的历史文化的紧密关联中养成深厚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而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可谓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契合融通。正因为祖国富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国人理当更值得爱且必须爱之,并为她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而献身效力。此乃华夏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命体征,也是国人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具体呈现,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国格和人品。由此,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若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须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它是爱国主义深厚感情的集中映射,也是民族道德中最能激动人心和催人奋进的积极因素。具体言之:“民族自尊心”是指一个民族保持尊严的生命情愫。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突出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民族气节。俗语说:自重者人恒重之,自轻者人恒轻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有骨气的中国人民都须做到自爱、自重、自律、自强,以自觉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民族自信心”是指一个民族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且对人类社会贡献卓越,它不仅表现在民族发展的顺境中对自己光明前景的确信认同,而且尤其显露在民族发展遭遇挫折时对战胜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民族自豪感”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的愉悦情愫。它是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面貌,激励着民族成员与祖国患难相依、共存共荣、拓展业绩。可以说,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霜雪雨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回、披荆斩棘而不悔。即根植于华夏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构建的民族文化精神乃是“中国的脊梁”。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施教的主旋律。爱国主义可谓是国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籍贯以及文化习俗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调谐统整,是人类超越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而自然延续下来的普遍审美情韵。而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今世界,社会出现了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皆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信息资源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当代大学生大多显现民族责任意识弱化、民族文化观念淡化、爱国主义情感远化的思想状况。由此观之,新时期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为了激发爱国热情、升华爱国思想和引导爱国实践。可以说,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演进曾创造了丰富精髓的文化遗产,也建构着绚丽辉煌的物质文明和博大悠远的精神文明,中华文化富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的哲学思想、伟大的科技成就、辉煌的文学艺术等皆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演绎和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效能。
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是建国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为完整的里程碑式的文件。《纲要》明确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心灵情感的积累过程。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历史的演绎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民族素养、人生哲学、传统美德、文艺成就等均具有更加突出的生命价值。华夏爱国主义的文化底蕴可涵盖为三个渐趋升华的层次:一是感悟中国的历史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二是认同中华民族博大悠久的文化传统;三是承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将之内化为个人文化思想修养和品性,进而升华为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行动。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它是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且为历代国人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风范和精神特征。爱国主义可谓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是人的爱心和责任感的升腾,是人格、人品的一种理想境界。大凡爱国者都是富有公心、正气凛然、道德高尚。爱国主义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其文化基因富有巨大的再生性、传衍性和透射力。当今时代,爱国主义的文化浸润功能会很自然地体现为激发全民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奉献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的精神佳境。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文化传统孕育了全新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由此,爱国主义虽说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迥异的内容模式,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积极倡导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祖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尊严,把社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下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团结各族人民、振兴中华民族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以往历史上爱国主义的承继和发展,它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伟业当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和本质特征。邓小平曾指出:中国“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2]即在当代中国不是要坚持僵化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3]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理应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和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石,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生命动力。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它是民族性灵凝聚的文化内核,也是国家富强昌盛的精神源泉。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因为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发展到今天业已被时代演进并赋予了崭新丰富的价值内涵。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概而言之:其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权益。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渗透化日趋加剧的历史关头,世界文化扩张会自然渗透到大学生思想灵魂的深处,企图消解民族文化和精神。大学生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祖国大局为重,祖国利益至上,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绝不容忍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恶意侵犯。其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促进祖国统一。当今世界,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的逆流渐趋泛滥。大学生须做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者,决不因个人的偏见和误解而沦落成看似爱国而实则误国的偏激的民族主义者。大学生须强化民族认同感,维护中华多民族的大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做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捍卫者。其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拓展,虽说引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管理方式,但以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颓废文化以及历史和民族虚无主义随之泛滥,当代大学生理当认清形势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奋发。江泽民曾指出:“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因此,高校在激发和熏陶大学生爱国情感时,更要注重理性的教育和引导,并使其满腔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积极倡导“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的和谐社会理念。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德育施教的主旋律。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渐趋激荡的当下社会,当代大学生理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族自强精神、强化国家振兴意识、崇尚民族团结和谐、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从而以民族文化精神昂扬报国兴邦之志,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在祖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彰显自身的生命情韵。
[1]新编爱国主义教育概论[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