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历史透视

2010-08-15 00:49魏佐国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之术统治者治国

魏佐国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历史透视

魏佐国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先秦道家包含有许多积极进取因素的治国思想,诸如无为而治、修身养性、崇俭戒奢、返朴归真、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等。其最大特色是顺从自然的文化价值取向,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则是先秦道家诸子构建和论证其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先秦道家的治国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先秦;治国思想;当代价值;道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先秦道家的治国理论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道家代表作《道德经》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其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当前,尽管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道家学说还有许多误解,但它的文化价值正震撼着千千万万人的心,人们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闪光。探究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根本精神,对进一步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不无禆益。

一、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基本内涵

1、虚怀若谷,宽容包纳。

这是先秦道家的用人之术。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任人之能,使占据权力资源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打成一片。在道家诸子看来,理想的世界应是“不争”和谐的“混沌”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是要顺应客观,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行动规律办事,既不有为,更不乱为,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所谓“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求统治者海涵宽容,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认为只要统治管理的一方和被统治管理的一方都能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和谐地共存于一个体制之中,分别找到自已的位置,共同作用于国家的治理,便能“各不逾矩,彼此相安”,强调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是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2、顺遂民情,无为而治。

这是先秦道家最为重要的治国秘诀。在治国策略上,道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老子》第五章很扼要地点明了这一原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提倡任凭天下万物自生自灭而不去加以干涉。道家诸子认为,仁义孝慈爱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无须提倡而自然存在,因此圣人治国应该“不仁”,无须树立“慈”、“孝”“仁”、“义”等美名予以提倡,否则必然在利益驱动下造成伪道德出现,导致真道德丧失。强调治民之要在于顺情率性:“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餮”[1]。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耕细耘之,否则带来的只能是彻底的失败。

3、修身养性,崇俭戒奢。

这是先秦道家的修身之术。道家认为要做到无不为,关键在于统治者。在道家看来,高明统治者治国的要诀,是必须从自已做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2]。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者必须率先垂范。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为要务。具体而言,一是要节俭。即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认为惟有节俭,珍惜生命与精力,这才是合乎自然本性的。二是要知足。道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贵生重已,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方可远离祸害。三是要慎刑。要认识到法令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性。在道家看来,依靠刑罚的强制力治国是典型的妄为,违背自然好生爱德的本性,是注定没有任何出路的。

4、无知无欲,返朴归真。

这是先秦道家的治民之术。道家治国思想包含了不少愚民之术的内容。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于统治者“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也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指出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无为”,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起朴素自然的社会管治秩序。因此,道家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使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换言之,就统治者而言,是要按“道法自然”的原则,消除民众的智与欲,清除民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使之陷入无为之地,不能有为或想有为而不敢为。那么,如何使广大民众“安性命之情”?道家的观点是,千方百计地让民众变成一群只知道吃饭睡觉,不会思考动脑的浑浑噩噩之人,也就是将人的社会性消除到最低程度,只保留人的生物性。老子有一段经典的言论概括了这种“愚民之术”的主要内涵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清静为天下正”的治国宗旨之本质属性于此可见一斑。

5、以退为进,以弱胜强。

这是先秦道家的斗争策略。按道家的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处于柔弱卑下地位的一方,其实往往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与之相反,一切刚强的东西实际上都孕育着衰败死亡的契机,即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乃是普遍的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道家主张贵柔、守雌,“进道若退”,“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2]。 以退为进,反对刚强和进取,并且把它引申为制定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基本策略的出发点,以达到以弱胜强、以屈求伸的目的。这个策略原则体现在道家的治国思想中,就是使道家的治国理念与方法带有浓厚的阴柔特色。诸如强调治国的手段要善于体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等。

二、先秦道家治国理论的特色与哲学依据

在中国古代诸多思想流派中,道家的哲学思辩力度是最深邃、最强大的,道家治国思想的提出与发展,均植根于其深厚的道家哲学土壤之中。从相关文献看,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其顺从自然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流派众多,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办法。其中儒家侧重于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所呈示的是温和协调的特点;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提倡以严刑峻法强制民众服从专制统治;兵家提倡“文武并用”,恩威兼施,灵活机宜地实施有针对性的管治措施;墨家鼓吹“尚同”,着力追求思想一律与行政服从相统一的效果。而道家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反对违背大道、违背人性的多欲有为政治,所呈示的是效法自然,顺应时势的特点。这与先秦其他各派思想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异。

概而言之,先秦道家治国理论的哲学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反朴归真、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治国理论的核心。“道”是道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无限而又不可言说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既充斥整个宇宙,又存在于每粒尘埃之中,自然界的沧海桑田变化,国家社会的治乱兴衰更替,无不是它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社会活动只不过是道的外延与衍化。所以,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治国也不能例外。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理论的理想境界。道家普遍持历史退化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不断退步的过程。老子认为,社会“文明”每发展一步,社会状况就每糟糕一层,而治国之术也就随之倒退一大截。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乃是那些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选择了完全错误的治国之术,积极有为,结果导致天下大乱,“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使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3]。对于儒家等学派所津津乐道的“仁义礼乐”治国之术,道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主张以“无为”的方式,使历史发生逆转,从下德返回上德,最终反“朴”归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至人无为”是使天下得以大治的重要保证。

先秦道家思想家们还提出了实现“无为”政治理想的具体途径。认为首要的工作,是要清除“有为”政治下所发明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4]其次是要清心寡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其三是要舍弃过度的措施,摈除酷烈的政举,尊重普遍规律,承认独特个性,一切顺任自然,以不争的手段与姿态,来达到“天下自定”的目的。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既是先秦道家所追求的治国的终极宗旨,也是其一切管理设想与措施制定的逻辑起点。

三、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1、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为”与“无为”兼而用之。该“有为”时政府应大胆地正确作为;当“无为”时政府则应果断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先秦道家“无为无不为”治国方略的认识,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从字面上加以理解,而应把握其精髓所在。唯有切实领悟了“基层用有,上层用无,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以及无中可以生出很多有”的道理,才能从民所愿,顺民之情,达到事半而功倍的目的。先秦道家的治国方略告诉我们,企业与社会的治理,有时推行无为而治,同样能取得“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效果。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崛起的事实,在实践上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方略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2、政府包办一切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为的政府,其政府行为按动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为了满足少数人或个人私欲的有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恶意”的有为;另一类是排除了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与私欲的有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善意”的有为。一般说来,人们对恶意的有为大多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而对善意的有为,在观察接受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得要领。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有为”大多是善意的,然而善意的行为并不等于合理的行为,未必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如此,善意的动机往往还能起到一种掩饰作用,它使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主观武断、滥用权力等行为不易被察觉,甚或成为合理的,有的因此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使社会的发展出现曲折或倒退[5]。 我国在这方面有许多惨痛的教训值得记取。政治方面有“十年文革”,经济方面最惨痛的教训则莫过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这些都是不适当的“有为”造成的,都是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干预的结果。如果我们的社会管理者能够懂得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道理,能够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强为、不妄为、不过度为,这些惨痛的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美国管理学家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中说:“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摆脱幻想,完全控制——事事都要插手,既不可能又不需要。”政府包办一切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只能是事事管却事事都管不好。当然,我们提倡无为,并不是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而是要把该企业办的事情交给企业办,该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办,该事业办的事情交给事业办,政府只保留最有效、最必要的功能。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才能使社会依靠本身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协调功能而自发地达到最佳状态。

3、勤劳节俭是国家昌盛的根本保证。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少人竞相奢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可谓俯拾皆是。道家的“去奢去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思想,直接跟当代勤劳节俭的道德建设行为相关连。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道学是革新的文化,是前进的文化,是通向未来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6]。先秦道家的“去奢去泰”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与将来,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勤劳与节俭,才能使一个国家久盛不衰。

[1] 江天一.传世藏书(卷二《庄子》)[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2] 江天一.传世藏书(卷四《老子》)[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3] 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4] 阮纪正.“中国道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研究,1997,(4).

[5] 黄钊.道家思想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

G09

A

1672-4445(2010)04-0063-03

2010-03-12

魏佐国(1962-),江西万安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钟 晟]

猜你喜欢
之术统治者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从“长生之术”到“养生之术”——中医怎么抗衰老
短路学校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言过其实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