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慧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经济管理 ★
中国煤炭工业进入战略性调整期
张克慧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从开发布局、产运销格局、产业链、开发总量等角度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深刻变化。提出调整产业布局和运行方式、建立煤炭储备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煤炭工业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性问题,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战略性调整期 发展特点 煤炭工业 中国
AbstractA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is country during the eleventh"Five-Year-Plan"period from angle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coal development,configuration of coal production,coal transportation and coal marketing,industrial chains linked with the coal industry and coal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this country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ll these aspects during this period.According to this paper,readjustments on distribu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and their mode of operation,establishment of coal stock bases,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both domestic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abroad,transforming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formulating policies stimulating the strategic readjustment in China’s coal industry.All these form the strategic choi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ture of the coal industry of this country.
Key wordsstrategic readjustment period,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coal industry,China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三高”的特点,即:通过采取“大基地、大集团、大整合”的发展方式,形成了“高投资、高开发、高增长”的崭新局面,煤炭产能集结度得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盈利能力得以增强。然而,应该看到,这种以规模大、速度快、消耗高为基本特征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煤炭工业开发布局、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供求关系、管理模式、生态环境等发生了质的变化。事实表明,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式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可持续性,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必然。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各行各业大办煤矿,投入建设资金从2005年的1163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3000多亿元,5年投入建设资金预计约11700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资金2778亿元的4.2倍;生产规模达到32亿t以上,净增生产规模10亿t以上;原煤产量由2005年的21.5亿t增至2009年的30亿t以上,净增9亿t,提高42%;原煤入选量由2005年的7.03亿t,提高到2008年的14.6亿t,净增7.6亿t,增长了108%;煤炭工业生产经营总值由2005年的6174亿元增至2008年的15143亿元,提高了145.3%。我国煤炭工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1.1 煤炭工业开发布局由点多面广转为高度集中,产运销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2008年全国煤炭产量27.93亿t,其中:东部10省 (市)为27494万t,占9.8%;中部6省为108921万 t,占 39%;西部 12省 (市、区)为122632万t,占43.9%;东北3省为20236万t,占7.2%。特别是晋陕蒙宁新地区,2008年生产煤炭14.82亿t,占53%,2009年预计为16.8亿t,占56%。几年之后,江南地区部分省 (市、区)将逐步退出煤炭开发,而用煤量将逐年增加。冀豫鲁皖重点产煤省由原来调出省变为调入省,2008年煤炭净调入量达到2.0亿t。煤炭开发布局的改变,必然会影响运销格局的改变。东南沿海地区用煤由过去的晋冀豫鲁皖改由晋陕蒙宁新地区供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固有矛盾。由于产量高度集中于西部地区,使运输瓶颈问题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国铁路平均运距由过去的580 km延长至1200 km以上,而且平均综合运价由 0.05元/(t·km),上升到了 0.16元/(t·km),最长运距超过2300 km,运费高达250元/t以上,致使我国北方港口销往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在价格上与从周边国家进口的煤炭相比已无明显竞争优势,加之进口关税调减,导致沿海地区大量进口煤炭,2009年预计进口煤炭1.3亿t,为2008年的3倍多,净进口量超过1亿t。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不是暂时现象,而是长期态势。我国煤炭市场从过去的封闭市场,客观上变为开放市场,这不仅对我国煤炭产运销配置、而且对亚太地区的煤炭供求关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1.2 煤炭及下游企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供求双方由供需关系变为竞争关系
近几年来,主要产煤省 (区)地方政府出于增加GDP、促进就业的需要,要求煤炭开发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加之煤炭企业出于做大做强、多元发展、增加收益的角度考虑,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集团打破了行业、产业界限,大力兴办火电、炼焦、水泥和煤化工产业。据统计,到2009年煤炭行业兴办电厂总装机达5000万kW以上。2008年煤炭行业生产总值中非煤产值超过5000亿元,占30%,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煤炭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同时,下游企业也开始将产业链向上游回溯,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6个行业投资兴办煤矿,总生产规模达3亿t以上,其中:五大电力公司兴办煤矿规模达1.8亿t以上。这种产业融合、行业交叉的局面,不仅造成不同行业间争资源、争市场、争人才的问题,也打乱了原有的产业布局,成为新一轮产能过剩的复杂因素之一。这一变化使煤炭行业与四大用户 (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由供需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煤炭行业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
1.3 煤炭开发总量由严重短缺到基本平衡,经济增长依然高度依赖资源消耗
改革开放前,我国煤炭一直十分短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从1978年至2008年共生产煤炭388亿t,为前30年的4.89倍,平均每年增长5.2%,实现了煤炭增长一番保国民经济增长两番 (年平均增长9.8%)的目标。然而,2001-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2%,而煤炭消费年平均增长达到 10.0%。2009年前11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1%,煤炭消费增长达到11.4%,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当于10年来多生产1倍的煤炭,即多生产82亿t来保国民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煤种、煤质属于低阶煤,与东中部地区高阶煤相比,相当于1.4倍的用量才能达到其同等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式、高消耗型。10年来我国重化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0%上升到78%,平均每年能耗增长率高达9.1%,比前10年高出5.6个百分点。这是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自然资源,推动 GDP增长的必然结果。
1.4 煤炭产能高度集中于西部地区,煤炭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环境的制约
“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发展仍然未能解决粗放开发、简易加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2005-2008年全国原煤总产量108亿t,排放矸石19亿t、矿井水212亿t、瓦斯530亿m3,土地沉陷418万亩。由于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与东部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生态环境也表现出相同的特征,随着煤炭产能日益向西部集中,使西部地区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2009年,晋陕蒙宁新5省区煤炭产量预计16.8亿t,占56%。从经济结构上看,煤炭是这些省 (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如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35%左右。这些重点产煤省 (区)本就处于我国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地区,采取高度集中、大型矿井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以高耗煤为主的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必将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耕地下沉、房屋裂陷、村庄搬迁、环境污染等问题。从长远看,势必对这些省 (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实例1:患者女性,6岁;诊断:急性扁桃体炎;处方用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200 mg tid 3d、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 qd 2d、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qd 2d。用药分析: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可能并发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症状,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用于小儿极高热,影响热型,掩盖了患者的真实病情,不推荐使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围绕着“保增长、保效益、保安全”三大目标,在政府推动下进行了大量的战术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大中型矿井产量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8%上升到60%;2008年全行业实现利润高达2200亿元, 59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总资产2万亿元;煤炭企业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3.01下降到2008年的1.17,降低了61.13%,其中国有重点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0.87下降到0.33。然而,煤炭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增长方式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产业布局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利益分配格局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战略性调整才能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
2.1 根据煤炭开发重心转移的新特点,调整产业布局和运行方式
2.1.1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间、产业间煤炭产运销的动态平衡
目前,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是我国冶金、发电、建材用煤调出的主要产地,而大多数基地延伸产业链改为就地加工利用为主后,将导致全国工业经济布局、铁路外运能力、供电输出网路发生较大变化,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根据规划初步统计,到2020年,13个基地年自用煤量达到13.6亿t以上,比2003年增加8.8亿t,将改变煤电运和冶金用煤的布局。国家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应通盘考虑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制定明确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重组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调整。国家对13个基地的功能应各有所偏重,不应都是煤电化建发展的模式。此外,还应处理好行业分工与产业融合的关系、基地建设与非基地建设的关系、大中小煤矿的关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适度提高自给率,缓解铁路运输压力,战略意义更为重大。
2.1.2 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提高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根据我国优越的地理经济环境与丰富的煤炭资源呈逆向分布,且煤炭产能日益向西部地区集中的实际,国家应该吸取2008年初冰雪灾害的教训,考虑我国煤炭供需季节性波动的特点,从提高能源供给安全的保障能力出发,在中东部地区建立若干国家级煤炭储运基地。针对煤炭易于自燃、难以长期储存的问题,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应探索国家储备、企业经营、动态管理的营运模式。各级政府、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煤炭储运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我国沿海、沿江、沿路 (铁路、公路)集疏运系统,在有效整合利用现有港口、电厂的储煤场的同时,合理布局一批新的多功能储煤基地,多层次构建起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为煤炭企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1.3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保障我国煤炭供需平衡
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将是一种长期态势,煤炭进口已不是权宜之计,这是由于我国煤炭工业自身产运销格局变化所引起的结果。要认真研究这一变化对我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资源配置、供求关系和煤炭价格的影响。近几年来,亚太地区的煤炭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是主要进口国 (地区),澳大利亚、印尼和中国是主要出口国,如果中国减少出口并大量进口,势必打破亚太地区的供需平衡,推动煤炭价格上涨,进而反过来影响国内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2009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已经超过亚太地区煤炭贸易总量的20%,亚太地区煤炭交易价格变动情况充分反映出中国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引导企业密切关注国际煤炭市场走势,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科学调整进口煤炭的购销方式,防止内部无序竞争,保障我国煤炭供需平衡。
2.2.1 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2008年我国煤矸石排放量达到5.0亿t,当年利用量3.0亿t,利用率60%;矿井水排放量50亿t以上,利用量27亿t,利用率52%。加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体现。国家应尽快建立促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把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系列共伴生物和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水、粉煤灰等的综合利用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加大政策引导,力争做到生产加工量与废弃资源利用量基本平衡。
2.2.2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煤炭开发与矿区生态重建同步
煤炭矿区沉陷废弃土地的综合开发治理可称之为矿区生态重建。2008年,我国土地沉陷面积达到108万亩,土地复垦量不到30%,加上以前所欠旧账,土地沉陷面积累计高达1000万亩以上。近10年来,许多老矿区结合煤炭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把土地复垦提升到与培育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房地产开发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并重的多种功能的生态城的层面,使其产生更多的物质财富。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煤矿土地复垦是经济、技术含量高,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获得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造福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责权统一的原则,避免重蹈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煤炭开发与矿区生态重建同步。
2.2.3 发展低碳经济,加大瓦斯、焦化气的治理和利用
就煤炭工业而言,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加大瓦斯和焦化气的治理和利用。2009年,我国瓦斯抽采利用直接投资约66亿元,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12万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然而,目前我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还很低,每年放空排放量约150亿m3,抽放量58亿 m3,利用量只有25亿 m3;各种土法焦炭排放的焦化气达100亿m3。瓦斯、焦化气的放空排放,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更为严重的是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因为煤矿瓦斯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实现煤矿瓦斯、焦化气规模化利用、产业化发展,需要国家完善经济技术扶持政策,促使煤炭企业加大瓦斯、焦化气高效利用,使其成为煤炭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消除转变增长方式的体制性障碍
目前,妨碍我国重点产煤省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障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经济欠发达,煤炭工业是支撑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现行的以 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办法,迫使地方政府采取短期行为,牺牲自然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换取 GDP的增长,以保政绩、保就业、保稳定;二是目前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呈现出事权不断下放、财权不断上收的特征,基层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环境治理、就业稳定等责任,许多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加之,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价格受国家管控,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致使煤炭企业安全欠债、环境欠账、职工生活欠账较多,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西部利益换取了东部的发展。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尚未科学解决这些问题,致使地方政府只有通过煤炭的高强度开发,或加大征收各种规费,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加快消除这些体制障碍,促进重点产煤省区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建立资源输出地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煤炭产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编制好煤炭开发总量与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可行性规划,对煤炭开发方式、环境配比进行科学统筹;应本着“谁开发、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向煤炭生产企业征收了名目繁多的与环境治理相关的税费,有些是企业当期义务,但更多的则是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需要由现任政府承担,而国家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没有全盘考虑。所以导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现有企业的征收力度。这样一方面加大了煤炭企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责任、义务界限不清,不仅加深了地企矛盾,也形成了新的欠账。国家应区分历史原因和现时责任,通过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建立资源输出省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3 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成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力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在政府,关键在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反映出来的。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引导,通过利益机制,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地转变增长方式。要改变对企业的业绩考核方式,适当减少反映经济增长规模的考核,增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业绩的考核比重;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资金能力,且诚信度高的企业优先配置煤炭资源;应认真研究我国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有效模式。神华模式不是一种单纯的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其深层意义在于,它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以一种独特的集团化、企业化的方式承担着我国跨区域开发的战略任务,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应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晋陕蒙接壤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特大型煤炭基地、大型企业集团三位一体综合协调发展、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责任编辑 张大鹏)
China’s coal industry enters into strategic readjustment period
Zhang Kehui
(China Shenhua,Dongcheng District,Beijing 100011,China)
TD
A
张克慧 (1963-),高级经济师,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财务总监,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