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春
四川省隆昌县响石镇中心卫生院,四川 隆昌 642152
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本组24例均经西医诊断为口腔粘膜溃疡,并经中西药治疗欠佳或反复发作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20—30岁4例,31—40岁8例,41—50岁10例,51—60岁1例。病程1—5年10例,6—10年8例,11—12年6例。有烟酒嗜好者16例,辛辣嗜好者20例。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口颊粘膜、软腭、舌面及舌根等部位均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用棉拭子擦未见假膜、出血,色灰白,有轻度灼痛感。
24例均内服“芪附汤”治疗,其组成为黄芪30g,制附片10g(先煎30分钟),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舌苔黄腻者去制附片、白术,加黄柏、苍术;舌质红、苔少者去制附片、白术,加生地、麦冬。每日一剂,日服2—4次。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临床疗效分治愈、好转、无效三项。(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追访一年未再复发;(2)好转: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部分消失;(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按以上标准判定效,本组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占66.6%,好转8例,占33.4%。治愈者服药10剂4例,服药20剂10例,服药30剂的2例。好转8例,服药5—15剂后未坚持治疗。临床服用本方未见有任何副作用发生。
例一:李某,男,49岁,工人。素有烟酒嗜好史,1998年患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8年,经服中西药效果不显,于2006年9月25日来诊。口颊粘膜、软腭及舌面有黄豆大小溃疡8处,色灰白,灼痛,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处方: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服10剂感疼痛减轻,溃疡缩小,继服10剂获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例二:陈某,女,28岁,小学教师,2007年10月27日诊。主诉:5年前患感冒发热,致口腔糜烂,经用搞菌素、维生素B12等药治疗好转,半年后复发且加重。检查见口颊粘膜、舌下及口唇内均布有小如绿豆,大如黄豆的溃疡面12处。面部少华,纳少脘闷,口淡,舌制裁偏淡,苔薄白,脉细。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处方: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服5剂后口腔溃疡面缩小,继服10剂溃疡全部愈合,观察1年未见复发。
顽固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疮”的范畴,其主证是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景岳全书》指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寿世保元》中也有“口疮白,脾脏冷”的记载。至于其治疗,沈金鳌指出:“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当求其本焉。”本病多由过食辛辣,脾胃积火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起,从本组证候分析,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致阳气虚弱,脾失健运。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制附片温脾散寒祛湿,薏苡仁健脾渗湿,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再配甘草清热泻火以治肿痈疮疡。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湿之功。在治疗过程中忌食烟酒及辛辣食物,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