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张艳萍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中国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1]。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晚期并发症多且严重等特点。因此,做好病情的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笔者对 50例肠套叠患儿进行护理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 50例,男 28例、女 22例,年龄 3月 ~6岁,其中 2岁以内 42例(占 84%);均有阵发性哭闹、腹痛,伴有呕吐 38例,腹胀 35例,便血 30例,触及腹部肿块 26例。 48h内经灌肠复位成功 37例,对发病超过 48 h的 13例行手术治疗。本组患儿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2.1 病情的观察 腹痛是肠套叠最早出现、最主要症状之一。患儿骤然大声啼哭,就是由于腹痛剧烈引起,同时面色苍白,双手握拳,双臂摇动,身体曲卷。便血也是肠套叠重要症状之一。肠套叠患儿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由于缺乏表达能力,检查时不合作,常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菌痢。因此,对于有阵发性哭闹、腹胀的患儿,应及时行腹部B超、下消化道造影检查等明确诊断。
2.2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为突然发病,有腹痛、腹胀并哭闹不安,家长往往情绪急躁。此时应主动向家长讲解病情以及采用治疗方法的原因。对较大患儿进行安慰,争取家长及患儿的配合。
2.3 灌肠复位的护理 肠套叠的患儿常有肠梗阻,电解质紊乱,要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不合作的患儿可肌肉注射镇静剂,待其安静后再行灌肠复位。气钡灌肠复位后患儿常常迅速停止哭闹,进入睡眠状态,腹胀明显好转,可有少量黑便排出,术后第 2天肠道功能恢复后,可进流食。如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腹部高度膨胀,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提示有肠穿孔的可能,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处理。
2.4 手术后的一般护理 术后要严密观察呼吸、血压、脉搏的变化,较重的患儿要用心电监护,观察到完全清醒,血压、脉搏完全平稳为止。床旁备好吸痰装置以备必要时使用,给予氧气吸入 0.5~1 L/min,保持吸氧管通畅,及时观察血氧饱和度。小儿病情变化快,不能自述病情,要时刻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患儿需禁食,主要由静脉输液来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因此,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同时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合理安排给药顺序,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必要时可输入血浆、红细胞及白蛋白以改善机体营养情况,促进伤口愈合。
2.5 手术后腹部的观察和护理 ①患儿的胃肠减压管及术后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均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和受压,保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及时做好记录。每天更换引流袋,换袋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 2~3d。胃肠减压管在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停用。由于胃管对咽部长期摩擦和刺激会导致咽喉部的炎症和溃疡,患儿又禁食水,容易造成口干、口渴,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 0.9%的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 2次;②观察排气、排便的情况。一般术后 2~3d排气、排便,如术后有少量黑便,为术前肠道内出血积存所致,如继续有鲜血排出,可能为再次肠套叠,应及时处理;③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洁,定时对切口进行清洁消毒,如敷料被尿液浸湿,应立即更换。由于小儿腹壁薄弱,术后哭闹、腹胀,容易出现腹部切口裂开。因此,术后应避免患儿哭闹,必要时可用镇静剂,有效的胃肠减压和腹带包扎可预防腹部切口裂开,发现腹部切口有血性液体渗出,局部有空虚感,可能为切口裂开。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防止肠粘连[2]。
2.6 出院指导 肠套叠常继发于腹泻、上呼吸道感染、饮食不当所致的肠功能紊乱,出院后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及感冒,正确添加辅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样,逐渐增加的原则,向患儿家长讲解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如有再次出现相似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及时、有效的护理对于尽早发现肠套叠、提高疗效和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刘贵麟.我国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现状.临床外科杂志,2006,14(5):275-276.
[2]崔红领,刘军,崔庆周,等.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 47例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