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忠 徐亚波
脑卒中是一组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为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以急性脑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按病损的性质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1],由于该病症属于“超急”就诊,病情的不稳定性和难以预料性及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的不了解和医学知识的贫乏,导致近年来有关脑卒中患者的纠纷增多。2004年 12月我院制定了脑卒中患者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及脑卒中患者的应急预案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①病房接门(急)诊电话后,由值班护士通知责任护士备好床单床位、氧气、吸痰器、吸痰盘、多参数监护仪,并通知医生做好准备;②患者入病房后,护理分两组:一组迅速安置患者,使其头部抬高 15°~30°,若昏迷患者应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给予氧气吸入。为患者脱去衣服,进行监护,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意识、瞳孔,并做好记录。另一组立即建立静脉通路2~3条,使用套管针,保持输液通畅,遵医嘱快速滴入脱水、降低颅内压及抢救药等;③及时吸出呕吐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道阻塞者,将下颌向前托起,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并做好相应护理工作;④若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表浅呈潮式呼吸等,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时,应协助医生做好气管插管,必要时行人工辅助呼吸;⑤及时擦净呕吐物,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及量,做好记录。有咖啡色呕吐物时,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遵医嘱给予止血药和凝血药;⑥观察大、小便情况。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尿布,小便潴留者,给予留置导尿,每日会阴擦洗 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⑦每 15~30 m i n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各 1次,直到病情稳定为止,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昏迷程度加深,说明病情加重;如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变慢时,提示脑疝的发生,应做好应急抢救处理;⑧每 4 h测量体温 1次。如体温 >38℃,头部置冰块或冰帽,腋下放冰袋,以降低脑代谢和颅内压;⑨病情危重者,发病 24~48 h内禁食,按医嘱静脉补液,每日 2000~2500 m l,起病后 3日如神志仍不清楚,无呕吐及胃出血者,可鼻饲流质饮食,并做好口腔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⑩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协助翻身、叩背,肢体置于功能位,做好皮肤护理;[1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按时用药,控制血压在理想水平,多食富含纤维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12]病情稳定后,协助康复师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及肢体功能的主动与被动训练,以促进早日康复。
①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在发病的初始阶段,由于病情不稳定,难以预料其病情发展情况,特别是家属由于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患者,医学知识贫乏,心理上认为无论得了什么病只要进了医院,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就会好转、就有救了,但某些疾病往往是事与愿违,虽然用了药,病情还是不能稳定。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出现了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的症状,30 m i n或1 h又恢复正常,1 d可能发作 2~3次,到医院后,认为及时用药病情就好可以恢复,不再犯病,但一部分患者给予抗凝或溶栓药物后,病情仍不能控制,出现了一侧肢体瘫痪,此时患者和家属心理上急躁,也可能有很大不满;②由于对病情发展重视不够引起的纠纷。如脑出血患者开始出血量少,不影响走路及说话,只是头痛,住院后如果我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上几句让患者注意的问题,就有可能引不起患者重视,患者仍是坐起或下床去厕所,认为在床上大小便不方便,此时一旦病情加重,家属不可能去找自己的过失,只是埋怨医生技术不高或者说对患者不关心,有时在病房内发牢骚,同时引起其他患者和家属的不满、不信任。
①掌握病情,预防纠纷。护理人员对每个患者首先要做到对患者病史要了解,询问患者既往史、现病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以及发病之前有无生气、过度劳累、休息差、进食差、呕吐腹泻,询问过程中注意语调、语气、体态、距离、表情等,给患者和家属热情、稳重、礼貌的好印象;②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预后。护理人员应针对某些疾病的特点,在患者入院时讲清楚该病的发展、预后,让家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患者要用鼓励语言,对家属要讲实际情况,如果发生病情变化,这是疾病本身的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家属心理有准备,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矛盾、怨言也不会产生,入院 1、2d后,可以介绍同病室、同种疾病的患者是如何治疗、护理的,让家属学习经验,使其很快进入角色;③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观察病情要及时,操作要熟练,必须做到稳、准、快、好,并且还要做到四轻:说话、走路、操作、关门轻,以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总之,患者来到医院有了一个安全、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医务人员以优质的服务态度,耐心、细致、熟练的操作技术去为患者服务,及时解决处理问题,一切以患者为中心,那么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矛盾也没有了,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1]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