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虹 李慧 韩敏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且常缓慢起病,可以引起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精神活动障碍及精神活动本身的不协调,并与周围环境脱离。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且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并可导致精神残疾[1]。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导致其活动减少、生活无规律、肥胖及意志要求减退等,伴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组 42例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均为男,年龄 27~65岁,平均(42.6±13.5)岁。病程 6~22年,平均(13.6±7.17)年。入院时检查无其他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ZSH)治疗指南中有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
2.1 否认心理 这些患者长期住院,精神病病程呈慢性迁延,一般缺乏自知力,谈及当初入院时的情节耿耿于怀,否认自己患病。
2.2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对治疗采取“无所谓”态度,即使有时自觉不适,也不主动叙述,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2.3 不良生活方式 如过量吸烟。
2.4 精神过度紧张 高血压病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关。它的发生可以说是身心系统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有时偶而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引起患者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2.5 肥胖 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病例中有85%的患者因少动、贪食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肥胖。
2.6 个性特点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具有一些特征性的人格,他们对事物非常敏感,对于惊吓反应过度,性情急躁,多疑、好生气,激动时情绪难以平静,而紧张情绪对血压影响很大。
3.1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舒适感,包括病房及周围环境的安静、安全、整洁、舒适,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等;通过工作人员特别是护士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为患者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愉快感等精神环境。
3.2 稳定患者的情绪 根据各个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接触方式,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心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权利,使其获得被尊重、被接纳和安全感,逐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防止有冲动伤人或情绪不稳者对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影响。
3.3 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有无异常,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注意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积极防治药物副反应,避免产生惧药心理。通过观察患者在各种治疗中及日常活动中的表情、言语、行为动作,了解掌握其疾病情况、心理状态和对治疗所持的态度等。针对不同情况做好支持、鼓励、暗示、疏导等心理护理。
3.4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了解每个患者疾病知识缺乏的程度及现存的护理问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护理措施,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其种种不良的心态和错误的认识,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3.5 指导患者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忌烟酒,并适当参加一些工娱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3.6 加强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暴饮暴食。对于肥胖者要控制饮食量,忌贪食,并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
通过临床护理干预 3个月后,42例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中,有 39例血压恢复正常,有效率 92.8%。
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比健康人更内向,且情绪不稳定[3];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4];心理生理学研究也提示,精神紧张、植物神经活动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本身又可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护理应从高血压患者的社会环境、躯体状况、心理因素等方面同时着手。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降压效果明显[5]。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心理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目的。也有利于减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衰退,促进康复。
精神分裂症与高血压均为慢性病,护士必须了解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目标,这样有利于指导患者更合理用药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1]陈彦方,李舜伟.脑部疾病诊断治疗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37.
[2]刘国仗,陈孟勤.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4):250.
[3]张慧,林少平.高血压病人心理状况观察及治疗方法探讨.中国医师杂志,1999,1(5):25.
[4]卢宁.几种心身疾病患者心理状况与个性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63.
[5]李玉翠,马淑丽,郎雪飞.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心身护理探讨.航空航天医药,2003,14(4):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