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丽 李 秀凤 张丙彦
随着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身医学更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通过医生护士的语言、行为等方式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恢复,这就是心理医护。传染病患者的心理医护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深入细致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调动患者的主动观能动性,唤起传染病患者,尤其是慢性传染病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以利于早日康复。现将有关传染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如下。
由于患者对所患传染病认识不足,听到“传染”二字就表现出惊慌,害怕传染给家人,怕患了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而忧心忡忡。对于这种患者,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工作,使患者对患传染病有所了解,如何消毒隔离,保护家人健康,以便消除恐惧心理。
传染病有隔离期,在隔离期禁止探视,加之亲人,朋友谈到传染病都避而远之,以及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使患者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这种病,我们应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患者熟悉周围的环境,尽快适应隔离期间的管理。
慢性传染病患者由于几经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而悲观失望,有些患者认为自己患病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影响家人的工作、学习而悲观厌世,对这种患者我们应主动与之沟通,取得患者的信赖,同时也应争取患者家属的合作,共同创造一个乐观向上的良好环境气氛。
有些患者想知道自己如何患的传染病,怀疑诊断是否正确,能否治愈,需要多长时间,即已得传染病应如何治疗,哪位医生最好等有关问题。对这些患者们应给与耐心解释,正确的回答,对于治疗时间应根据不同疾病,不同分期,不同隔离期采取不同的隔离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由于传染病自身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工作、年龄、文化、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的不同,使患者具有多种不同的心态,对不同心痛的患者,我们应主动接近,多与之沟通尊重理解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热情耐心地做好理解,宣传工作,去兑换值得信任。同时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做出准确无误的诊断,及时恰当的治疗。配合正确的心理指导,才能使传染病患者从心身两方面均得到恢复,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