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英
产后抑郁是指产后 6周内第一次发病,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为主要表现,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为特征的精神紊乱。它直接影响母体及婴儿的健康,发病率各国不一致,低至 3.5%,高至 54.5%[1]。本院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择 2006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到本院门诊进行产检且同意护理干预的产妇 15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同数产检组未实施护理干预的产妇 15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产妇无精神病史及脑部疾患,检查未发现患者伴有器质性病症,并且理解测试内容。
2.1 诊断标准 两组产妇采用产后抑郁量表(E P D S)进行评分。E P D S总分≥13分为阳性[1],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按统计学方法用 χ2检验。
2.2 护理方法
2.2.1 加强孕期保健 自孕 20周起夫妻双方参加笔者所在科室定期组织的授课,每周一次。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知识,讲解自然分娩的优点、剖宫产的不利之处。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对所要经历的疼痛是能够承受的,消除分娩的神秘恐惧感。树立正确的生育观,注意孕期的自我监护,正确对待孕期不适,告之孕妇临产征兆。安排参观产房,介绍产床的使用及功能,增加对产房的亲切感。为孕妇向母亲角色从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准备,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将要到来的分娩。
2.2.2 全面评估产妇情况 资料收集包括经济状况、家庭情况、本次妊娠的心理准备及分娩情况、婴儿健康情况,观察产妇的日常活动,询问产妇对分娩的感受是否有失望、悲哀、丧失、自责感觉,观察母婴之间接触交流情况,评估产妇社会活动和社会支持系统,了解产妇与丈夫及家庭成员关系,与他人交流是否感孤独,是否感受家属的关爱及物质支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2.2.3 分娩中护理 在分娩过程中指导孕妇深呼吸放松,并触摸腹部,使腹部、会阴部肌肉放松。想着未来婴儿的模样,增强分娩动力,转移疼痛的注意力。分娩中实行“导乐”分娩,由护理人员及孕妇信任的有分娩经历及一定分娩知识的家属或朋友,也可根据产妇的需求安排丈夫在场,在旁陪伴、指导,常用“很好”、“就这样”、“可以”等鼓励性语言与交谈。
2.2.4 分娩后的护理 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依赖性强的特点,医务人员应尊重产妇,经常与之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与感受。产妇有哭泣和流泪时不要劝阻,待心情稍平静后给予疏导。向产妇提供成功的经验,提高患者的期望值,加强自我控制及与别人良好交流的能力,唤起情感,作为改变态度和行为动力的条件。产妇产后体力精力消耗,会阴切口疼痛、腹部切口疼痛,要最大限度减少不适,保证产妇充足睡眠及休息。鼓励母子交流,及时指导产妇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发挥母乳喂养母亲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激励作用。教会育婴技巧。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训练,有资料表明,产后形体训练在缓解产后抑郁有正性作用。安排产妇听优雅健康积极的音乐,适当的音乐有助于产妇减轻精神压力,并诱导睡眠[2],安抚情绪,减轻疼痛。
观察组共 150例,经护理干预发生抑郁 15例,占 10%;对照组共 150例,未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共发生抑郁 40例,占 26.67%。两组数据有显著的差异(P<0.01)。
通过上述护理干预,护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加强孕期心理保健;②改善产科工作环境及提高护理质量;③重视产褥期护理保健工作;④改善社会环境因素。以上 4点是产后抑郁护理工作的重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护理干预的具体操作,可看出护理工作的性质从针对疾病的护理延伸到患者的身心护理,工作范围从注重护理技术的精湛发展到在其基础上对患者心身、社会关系的全面关怀,护士角色已由单纯的执行医嘱操作,逐步转向教育、预防、实施治疗为一体的扮演者,既提升了护士的业务素质,又提升了护理水平。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7.
[2]李英,张燕玲,延俊元.产后心理不良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中国医药卫生,2006,7(10):14.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