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红
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因此,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128例多动症儿童的脑电图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本组患儿共128例,均为我院住院儿童,年龄4~12岁,男性116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约为9.6:1,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6例,有轻微学习困难和社会功能受损,重度8例,明显学习困难和社会功能受损,中度114例,介于轻度和中度之间。全部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及分类(CCMD-3)中关于儿童多动综合征的诊断及分类标准。该组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注意力集中困难,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学习困难,并伴行为障碍。
全部患儿均采用国产北京太阳solsar2000数字定量16道脑电图仪进行描记。按国际10/20系统方法放置头皮电极,采用平均参考电极。在安静环境中,患儿于清醒,放松情况下实施检测。采取坐位进行脑电图常规单、双极导联描记,并进行睁闭眼试验,描记时间15分钟。脑电图诊断标准以黄远桂,吴声伶的《临床脑电图学》为诊断依据,将结果分为轻、中、重度弥散性异常。
本组患儿共出现异常脑电图81例,异常发生率约为63.28%。具体表现如下:
3.1 正常脑电图47例,约占全部患儿的36.71%。背景节律主要为较慢的8~9次/s的a波,且调幅较差,睁闭眼反应不明显甚至无反应。全部6例轻度多动症患儿均表现为正常脑电图。
3.2 轻度弥散性异常75例,为中度多动症患儿,占总异常脑电图的92.7%。其中51例背景节律为8~9次/s的a波,并且脑电图各导联有低中幅4~7次/s的θ波活动波增多,呈弥散性分布;24例患儿脑电图背景节律为8~9次/s的a波伴有少量枕部慢波,各导联出现弥散性或短程阵发性θ波和δ波活动增多。θ波和δ波均在额区表现更显著。
3.3 中度弥散性异常6例,为重度多动症患儿,约占总异常脑电图的7%。主要表现为背景节律慢化成6~8次/秒的节律,并有多量中高幅4~7次/秒的θ波和2~3次/秒的δ波呈弥散性或阵发性短中程分布,并出现低中幅尖波、棘波、尖慢、棘慢综合波,但患儿日常从未出现癫痫发作。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易于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一般于学前起病,呈慢性过程[1]。1949年Clements等认为这是一种“轻微脑损伤综合征”,1966年Gessel则指出不是轻微脑损伤而是轻微脑功能失调。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大部分研究认为和轻微脑损伤,遗传因素,儿茶酚胺通路异常,前额和皮层区血流降低,胼胝体和尾状核的体积改变有关[1]。在脑电图研究方面异常率差异较大,通常为50%左右,但也有人报告高达90%左右。大部分多动症儿童的脑电图的改变主要为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仅占10%左右[2]。脑电图多表现为基本节律异常,θ波和δ波活动增加,出现发作波异常等。背景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过度同步化的a波,即调幅差、单调的a节律,或伴有枕部慢波,甚至还有慢波化的倾向;慢波活动增加主要表现为弥散性θ波和δ波,或者阵发性θ波和δ波,并以前额多见。发作波异常以局限性棘波、尖波最多见,还可出现双侧不规则棘慢、尖慢综合波,棘波主要表现为低幅、持续时间短、后头部多见。总体来讲儿童多动综合征的脑电图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成熟”[3]。
通过本组128例患儿脑电图观察分析,初步认为多动综合征儿童的脑电图的a节律异常,θ波和δ波活动增加可能表明了患儿大脑皮层觉醒不足,另外慢波增多还可能与患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较晚,神经细胞代谢较低以及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慢有关。患儿前额部慢波比较显著,此可能与该病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有关,应当引起注意。而多动症患儿脑电图出现的尖波、棘波、尖慢、棘慢综合波提示患儿可能存在脑部损伤,也应给予足够重视,定期复查脑电图,及时了解脑部情况,以免延误治疗。该组脑电图观察还显示,多动症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程度和临床表现似有相关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多动症儿童的脑电图异常显示了该病儿童相应的大脑部位功能的异常,虽然脑电图为非特异性异常,不能作为定性诊断,但在临床了解患儿脑功能情况和病情变化、协助诊断方面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沈渔邨.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8-813
[2]黄远桂,吴声伶.临床你脑电图学,1984:327.
[3]侯沂.脑电图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