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胃食管反流病(GERD)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甚至出现反流性食管炎(R E)的改变[1]。部分患者可伴有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夜间睡眠性呼吸暂停、非心源性胸痛、咽喉炎等。易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咽喉炎、食管癌等疾病相混淆。现将 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 6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 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胃食管反流病 64例,男 44例,女 20例,年龄在 35~68岁。病例中既往有慢性咳嗽史者 4例,支气管哮喘史者 5例,高血压史者 10例,冠心病史者 12例,慢性咽炎史者 24例。所有GERD患者均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痛及恶心、呕吐等典型反流症状,排除心血管、胸膜等其他器质性病变,同时经内镜检查有食管炎存在。
1.2 病因分析 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酸或其他有害物质如胆酸、胰酶等的食管反流。正常情况下食管有防御胃酸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侵袭的功能,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廓清功能及食管黏膜组织抵抗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1.3 治疗 口服雷贝拉唑 20mg,口服,2次/d,雷贝拉唑是强有力的抑酸药,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抑酸效果,缓解症状快,R E愈合率高。在治疗前和治疗第 6周及停药 3个月后,以烧心、嗳气、反酸及咽下困难发作的频度和严重程度为主要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评定标准 痊愈:典型症状消失,胃镜下食管黏膜恢复正常。好转:典型症状减轻,胃镜下黏膜破损修复好转;无效:症状加重,胃镜下黏膜损害程度无明显缓解改善。除无效外均视为有效。
64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经治疗后痊愈 53例,好转 9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 97.7%。药物副作用治疗期间观察组有3例出现皮疹,个别患者出现腹胀、头痛、口干、恶心等症状,但未影响治疗。对照组个别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转氨酶轻度升高,治疗结束后上述症状消失。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应基于:有明显的反流症状;内镜下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过多胃食管反流的客观证据。如患者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可做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临床诊断[2]。内镜检查如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本病诊断可成立。对有典型症状而内镜检查阴性者,用质子泵抑制剂作试验性治疗(如奥美拉唑每次 20mg,2次/d,连用 7d),如有明显效果,本病诊断一般可成立。有条件可行 24h食管p H监测,如证实有食管过度酸反流,诊断可成立。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控制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炎症恢复、防治并发症和预防复发[3]。一般治疗以改变体位,餐后保持直立,避免用力提物,勿穿紧身衣服,睡眠时抬高床头 15~20cm,可减少卧位和夜间反流。戒烟和停止过量饮酒。改变饮食成分和习惯,避免进食高脂肪、咖啡、刺激性食物等,减少每餐食量或酸性食物,睡前不宜进食,控制体重。尽量避免服用一些促进反流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茶碱、钙通道阻断剂等。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通过非竞争性不可逆的对抗作用,抑制壁细胞表面的 H+-K+-ATP泵抑制胃酸分泌。正因为壁细胞在长时间空腹后进餐时胃酸分泌最活跃,故一般认为早餐前 30 mi n服用PPI效果最好。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等。此类药物抑酸作用强,因此对本病的疗效优于 H2R A,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PI),为苯并咪唑衍生物,具有较高的PKaA值,口服可在体内快速活化,与质子泵结合发挥抑酸作用。能抑制 H+-K+-ATP酶,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显著抑制乙酰胆碱、促胃液素和食物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药能使 H+-K+-ATP酶失活,通过特异性抑制 H+-K+-ATP酶,阻断酸分泌的最终通道,它对基础和已知的所有刺激导致的胃酸分泌均有持续的抑制作用,能长期有效地将胃内p H维持在 4以上。抗幽门螺杆菌(H P)的活性明显优于兰索拉唑和氧氟沙星,对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菌株也有活性。雷贝拉唑在药效学方面与第一代PPI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
[1] 张志宏.规范诊断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25.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2.
[3]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