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的社会运作方式探析

2010-08-15 00:43赵志浩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资本资源文化

赵志浩

(南开大学 哲学系,天津 300071)

文化通常被理解为是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从广义上理解“文化”一词,本文是从狭义上使用“文化”概念的,即仅指精神财富的那一部分“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也被看做一种资本,参与社会其他资本的运作过程,有和其他社会资本一样的运作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独特运作方式。考察文化资本是如何具体运作的,有利于合理运用文化资本,发挥其积极作用和利用价值。

一、文化资本占有社会文化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任何自然资源都可以纳入社会资源的范畴,还有诸如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等。通过对某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和运用,便可以取得自身的占有优势,发挥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还可以把占有的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赚取自身的价值和利益。文化拥有者通过学习、思考和交流等方式占有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资源,并发挥其占有文化资源的优势,进而取得资源占有者的合法利益,获得文化资本。由于文化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过去我们并不把文化看做资本,甚至批判利用占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取得自身的利益,但是文化拥有者确实有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在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便显出了文化拥有者自身独特的价值了。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对技术、教育、才艺等方面文化资本的获得,实现自身在这方面的价值和利益,这就是文化资本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所以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往往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文化资本上投资,突出的表现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还有社会对文凭、证书和各种培训的热衷等等,其原因正在于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投资,占有社会的文化资源,进一步从中获得各方面的利益和好处。当不能很顺便地获取其他的社会资源时,对文化资源的获取和占有便形成一种热潮,甚至成为一种时髦,而其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占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利益。

二、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其他资本

“资本”这个词取得合法地位表明了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迁,资本的内容很多,像经济资本、权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等。资本的运作过程也就是各种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比如人们获得经济资本的动力除了最基本的生存动机之外,还表现在获得更多的社会满足,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①。正是由于人们的需求不是单一的,才有了各式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去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那么,人们获得经济资本的目的便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还要运用获得的经济资本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权力和威望,获取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还要进一步挣得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的提高,获得一种更具有象征意义的生活方式等等,其实质是通过利用经济资本的占有获得对其他资本的占有和享用。

文化资本也具有同其他资本一样的作用和实效,一旦一个人占有了可以被利用的文化资源,就可以把其当做资本获取社会其他资本。比如技术工人从其所拥有的技术中获得工资和报酬,律师从所提供的法律咨询、充当的法律顾问和解决的法律案件中获取报偿,教学、科研人员从教学、科研中获得工资、科研经费等等,所有这些行为和现象都是社会资本的转化过程,具体地说,是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

对于一些经济、管理等层面的专家来说,获得权力资本对他们有很大的诱惑,在专家治国理念下,一些文化上的专家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权力。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只需通过教育这条途径就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职务,而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更是体现了文化资本向权力资本的转化,而且为这种转化提供了一套合法的程序和规范,为文化资本拥有者展现自身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空间。这是文化资本获取社会承认的一个途径,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文化资本的重视,只要你拥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或者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特长,都可以通过考试筛选的办法进入政权系统中去,充分享有社会均等的权力,打破了过去那种权力资本占有特别优势的局面。

对于文化资本在社会其他部门和领域的运作,仍需要有相对公平的机制来保证文化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但不管怎么说,文化资本相比于其他社会资本的独特作用,越来越显示出来了,这也是人们重视文化资本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文化企业“转化”文化资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在文化资本的转化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企业并不直接拥有文化资源或文化资本,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社会组织形式,把各种文化资源汇集在一起,经过商品化、技术化的处理和加工,按照商业化的程序和标准出售给需求者。作为实现某些文化资源的中介,文化企业在沟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人们对文化资本需要的增加,才出现了生产和加工文化的企业与传播文化的市场。为了更大限度地传播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生产和加工大量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

上述所描述的“文化资本”大多是指特别专业的文化或者精英文化,文化企业打造的文化产品也包括精英文化,但更多的则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大众文化,文化企业也因此打破了文化精英垄断文化的局面。文化企业最大限度地把其所加工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市场和企业的运作特征。正是这种直接的经济利益动机,实现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快速转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文化传播,所以不能忽视文化企业对文化传播和实现文化资本价值的作用,像出版业、影视业、传播业、网络组织等等,都在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企业加工和制造的文化有迎合文化消费者的一面,从而失去原本的“文化意蕴”,然而这正是实现文化资本转化所必需的,像一些科技文化转化企业,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技术、专利等进行再加工,缺少了这一个环节,有些时候根本无法实现技术或专利拥有者的利益,当然他们所谓的“资本”也就不能实现增值的目的了。虽然技术文化和艺术文化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时,谁都不具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只有在消费者面前才能分出高下。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根据人们的选择,分辨出一定时期内人们的真正所需,从而可以据此判定一个社会是技术文化主导性社会,还是艺术文化主导性社会。

四、文化资本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占有文化资本的作用除了能够转化为其他社会资本之外,还有其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作用,即人们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学习和占有,获得一种象征意义,从而表明自身的优越地位和所具有的优越感。拥有某方面专长、特长的人很容易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拥有知识、学识、才华等也具有这方面的效果,人们往往尊重有知识、有才识、有文化的人,对于某些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者更是有某种崇敬和膜拜心理,所以文化资本的优势便从这方面表现出来了。很多人拼命地学习、搞科研、获取信息等,也有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心理在起作用,有些时候,获得这种承认和尊重比获得实际的金钱利益更能激发一个人的热情和动力。

在如今农村的很多地方,如果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便获得了一种象征意义,不仅能够光宗耀祖,其父辈跟着沾光,其本人也成了一个榜样,于是这个学生便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只是表明了一种文化资本的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并不见得就能转化为其他方面的资本,也不见得文化拥有者有什么真正的水平和才华,仅仅通过“名牌大学”这个符号的传递,就使人们确认了其才能和地位。[1]

很多情况下,一个学术研究者的学术成就,或者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成了证明一个人学术地位或科研能力的“符号”,从这种“符号”的讯息中传达了一个人的社会权威,鉴于此,很多人极力训练自身的某种文化品味,以此证明自己的修养、学识、地位等等。为了获得某个领域的“话语权”,首先要学会那个领域的“文化”,获得该领域的“文化”资源,才能进一步获取进入这个领域的通行证和话语权,进入的“门槛”越高,表明对拥有文化资本的要求越高。由此可见,在象征意义和作用上,相比于其他资本,文化资本无疑具有较大的优势。

五、文化资本与身份认同

由于经济的发展,现在无论哪个阶层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自身生存需求和其他需求的经济基础,并且大多数人都有了节余,在吃穿住用等方面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在很多发达地区,仅仅从吃穿住用、日常行卧等方面已经看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了,此时,人们的贫富差别只能从精神文化方面来判定了。有些人拥有亿万家产仍被视为农民,而有些并不富裕者被认作知识分子,这说明身份的认同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财富上的占有,还更多地取决于文化资源占有的多寡。

拥有相似或者相近的文化资源的人,无论年长年幼,也不论高低贵贱 (这里仅指经济资本上的高低贵贱),都能够相互认同、相互交流,隔膜最大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今后的社会分化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素养方面上的分化,一个人想跻身于某个阶层,只能通过学习、占有和运用那个阶层的文化才能获取“进入”的资本,否则,就会因为“不入流”而被挡在门外。据说狄更斯非常同情下层人民,但绝不愿意同下层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身份不同。因此,“文化资本”还具有身份认同这方面的含义和作用。[2]

传统社会阶级阶层的划分往往采用马克思的观点,即从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和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来判定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韦伯认为,资本、财富与收入已不能说明阶级之间的差别,而生活方式更能说明各个阶级之间的区别。所以,韦伯更多的是强调用文化资源占有的多少来区分阶级的不同。布迪厄更是强调了文化资本与其他社会资本的相互转化,一个人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获得了具有个体特征的文化资本,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3]

注释:

①马斯洛认为,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外,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还有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会随之而来。

[1]陈曙红.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J].学习与实践,2006(5):120-125.

[2]姚俭建.论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文化资本理论框架内的一种解读[J].上海大学学报,2005(3):107-112.

[3][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

猜你喜欢
资本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资本策局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