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成
所谓“人权外交”是指把人权基本原则运用到对外政策之中,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几十年来,加拿大以务实的外交政策和灵活的外交策略周旋于严峻的两极对峙格局之中,不仅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赢得了超出它自身实力的国际地位和良好的国际声誉。冷战后,面对着蜂拥而起的各种挑战,加拿大努力调整习惯已久的外交策略和手段,积极探索和形成新的外交政策,以适应急剧变化中的世界。二战后,加拿大强调独立自主外交,凸显国家利益;加拿大运用传统优势,顺应世界潮流变化,接受和运用新观念,历任政府都采取了对华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为加拿大赢得了国家持续发展的空间。但自哈珀政府上台以来,却一反常态,采取了有别于历届政府的、以人权外交为主的对华政策,使两国关系降到了几十年来的最低点。
加拿大前几届政府认识到自身处于历史的转折期,把提高国家竞争力,特别是经济竞争力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所以都采取了对华友好政策。克雷蒂安任总理后奉行独立自主、经济至上的外交政策。他降低人权调门,把自主和促进出口作为外交的基本原则,强调“哪里有加拿大的利益,哪里有生意可做,就奔向哪里”。 他十分重视对华关系,先后9次访华。他把中国视为其亚太政策的重点。他曾明确表示,在加中关系中“要把人权与贸易分开,不能让人权问题阻碍两国的贸易关系,更不能对中国指手划脚,要维护友谊,保持良好关系。 克雷蒂安执政时期,中加关系进展顺利,是自特鲁多任加拿大总理以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好时期。
马丁上台后对加拿大的外交政策进行了一些改革,虽然也强调“ 人权外交”,加强对外干预力度,但他也曾准许中国所谓政治“ 异议人士”人境。2004年4月,马丁不顾中国官方的反对,会晤了来访的达赖喇嘛,使得在克雷蒂安时期一直比较融洽的中加关系出现了紧张。但他高度评价中国成就,重视发展对华友好关系。马丁曾经表示,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经济体和最为多样化的人口,华裔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加拿大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加拿大充分利用这些独特优势,在巩固加美经济联系的同时,“ 一手紧握美国,一手紧握中国”,加深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和宣传, 全力发展对华贸易。马丁利用华裔移民作为强化两国经贸与政治联系的纽带,设法提高华裔政治地位,鼓励其在民间层次大力宣传中国、影响中国,并为加拿大政府如何同中国打交道出谋划策。同时进一步改进移民政策,吸引更多华人移民为加拿大经济做贡献。马丁强调: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若干年后将超过欧共体。中国强大的生产力和购买力将影响全球经济。中国作为地区大国正迅速崛起,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丁执政时期的中加关系虽然没有克雷蒂安执政时期那么亲密,但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胡锦涛主席访问加拿大时,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而现任总理斯蒂芬·哈珀上台伊始就抓住所谓中国的人权问题不放。2006年11月16日他在讲到中加关系时说:“我知道加拿大人民希望我们促进国际贸易,我们做了;但我知道加拿大人民不会让我出卖加拿大最重要的价值观——我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的信念。”他的这番话被加通社称为“有史以来加拿大总理对华最强硬的话”。西方国家的多党轮候制乃常态,但不同党派的外交政策有这类巨大的变化则举世罕见,而对华不友好政策正好显示他晴空劈雳的动作与卓尔不群的“外交”, 哈珀政府要的可能就是这种特立独行的另类外交。 哈珀在2007年初又令人吃惊地表示,加拿大有一半以上的资源用于监视对付来自中国的间谍,加拿大政府不会因经济交往而在人权和民主自由问题上向中国妥协退让。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SIS)的解禁报告也宣称,中国正以遍布全球的逾一百所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渗透,增强世界影响力。加拿大以人权和相关移民规定为由,拒绝中国引渡外逃加国的赖昌星、高山的要求;并指责中国政府判加籍维族人士玉山江终身监禁是非法的。(玉山江生于新疆,于2001成为加拿大难民,2005年加入加拿大国籍,2006年3月持加拿大护照赴乌兹别克斯坦探亲期间,被当地警方以涉嫌参与恐怖活动为由引渡到中国。因为中国指控他涉嫌参与多起恐怖活动,并在他进入加拿大之前就通过国际刑警发出了缉拿他的红色通缉令。)随后,哈珀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交涉,执意授予达赖喇嘛以荣誉公民称号;支持法轮功组织在加拿大的活动;2007年9月,加外交部长麦凯公开批评中国的司法及人权;同年11月,哈珀在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也表示中国是加、日两国应共同对付的挑战。这种政治上的刺激在11月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APEC)期间达到高峰。哈珀在赴越南前再度就中国“人权”问题“放狠话”,说自己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出卖”加拿大的基本价值。接着有消息传来,中国方面取消了两国领导人原定在河内的会面。尽管几天后,中方证实会面并未取消,但在加国媒体上,有关加中关系的讨论已炒得沸沸扬扬。在其它国家纷纷降低对华人权状况调门的同时,哈珀“赤膊上阵”,要和中国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谈人权问题。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主要探讨经济话题的场所,谈人权未免是干扰会议主题,更有干涉别国内政之嫌。哈珀这种做法无疑是保守党的一次“政治作秀”,也有可能是为别国火中取栗,替别国当“试探气球”。 APEC结束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批评哈珀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表示这无益双方的沟通。
哈珀政府的以上种种对华不友好作为,引起了加拿大与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哈珀的言论在加拿大引起了震动,几乎所有加拿大的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当前的加中关系有些尴尬,这是因为哈珀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希望对中国的人权状况给予更强烈的关注。哈珀政府认为,人权问题应该是加中关系的首要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所有其它一切问题,”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系教授、约克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伯尔内·弗罗里克(Bernie Frolic)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加拿大著名智库国际事务研究所(CIIA)总裁及CEO道格拉斯·古尔德(Douglas Goold)在接受《华盛顿观察》采访时说:“加拿大和中国保持了35年的友好关系。不过,哈珀政府对于中国人权记录的批评——尤其是公开支持达赖喇嘛,反映了保守党核心人士的情绪,给加中关系泼了冷水。” 《渥太华国民报》担忧地称“加中关系将崎岖不平”,并在报道一开始就以嘲讽的口气说,哈珀政府以一个在人权方面所谓的“原则性强”并且好斗的言论,让加中关系更加糟糕。加拿大CTV电视台的报道则称,“哈珀对华政策有待检讨”;《多伦多星报》不但用了一个“哈珀中国的路不好走”的大标题,还专门做了一个副标题,题目是“保守党人的政策短视”;专注于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周刊《大使》杂志更是直截了当,以“加拿大在APEC会议上的损失”为题做了报道,认为加拿大有可能无法搭上东亚经济飞速前进的火车头。
加拿大最大的报纸《环球邮报》的报道称:“一年前在一次隆重的典礼上,加中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北京给予友好国家的最高级政治关系。但几个月后,哈珀总理的对华政策已滑向深渊。”在另外一份报道中,该报还说,加中无法进行有关谈判,已经给加拿大旅游业带来严重损失。因为加拿大本来希望每年能接待70万名中国游客,其中每个人预计将在加花费1800美元用于住宿和购物。加中关系一直是加拿大主流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保守党政府上台之后,这个话题更有日渐升温的趋势,因为主流媒体、学者和普通民众都担心保守党政府的对华政策会影响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加拿大亚太基金会一名高级研究员撰写报告说,种种迹象显示,“加拿大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方面已经落后于其它国家,如果再倒退,对商业发展非常不利”。 而哈珀对华强硬的态度在加拿大换来很多公开批评,特别是来自反对党、贸易组织和大公司。他们认为目前的政策损害了35年来构筑的贸易和文化纽带,并敦促哈珀恢复高层互访并积极发展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一份由加拿大驻北京外交官做出的机密报告称,在人权问题上,中国正在逐步取得进步,并且可能在未来继续取得稳步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哈珀政府与其外交部之间的分歧正在扩大。”“加拿大的外交官们对中国的看法,要比总理斯蒂芬·哈珀及其政府的部长们温和一些。”
这些主流媒体在诸如人权、贸易、达赖等问题上,显然并不与哈珀同声同调。如若不然,中加关系之议题又如何会上了2007年度加拿大新闻的TOP-10呢?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曾经暗示,总理哈珀谈中国人权,给人一种向中国“指手划脚” 的感觉。他在一个商业午餐会上表示,以宽容和恭敬的态度互相学习,比傲慢地指指点点更有效,更能促进双方的繁荣和发展。他说,中国承诺要实现民主、人权,但它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中国应受其它国家尊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哈珀口口声声都是加拿大人民要求他如何如何,实际上,就在哈珀参加APEC峰会的前夕,一个由加拿大国防外交研究所委办的全国性民意调查显示,56%被访者不支持哈珀上台后的新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支持者只有37%。这次调查还显示,民众对加拿大外交部长麦凯也不太满意。哈珀的强硬谈话同时还遭到反对党的猛烈抨击。加拿大自由党外交事务发言人曾经在一周内三度公开抨击保守党漠视加中关系,现在更是愤怒地表示:“两国交往的原则是双方都需要彼此尊重,而哈珀却将这些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扔进了垃圾桶”。 自由党临时领袖格兰姆在国会周二的质询时间指责哈珀,说他在人权问题上表现虚伪。中加关系也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加中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是由加拿大前任政府与中国签署的,此后几乎毫无进展。”弗罗里克说,“哈珀说人权‘比万能的美元更重要’,他的这个姿态在加拿大国内换来很多公开批评,特别是来自反对党、贸易组织和大公司。他们认为目前的政策损害了35年来构筑的贸易和文化纽带,并敦促哈珀恢复高层互访并积极发展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12月初公开“呛声”,说哈珀对中国人权纪录“幼稚的”批评必将损害加拿大。“加拿大的西部,尤其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将为哈珀不成熟的政策付出代价,”克雷蒂安说,“哈珀正在破坏自1970年以来历届加拿大总理所做的工作”。笔者近2年接触的加拿大朋友中,大多数对哈珀的对华人权外交也表示不理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构成了哈珀的对华人权外交政策?是故意与自由党政府相区别?缺乏执政经验?还是受西方保守主义回潮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原因之一:加拿大保守党议员当反对党当得太久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受美国新保守主义、所谓台湾、西藏问题及法轮功影响太深。他们很少有人亲自来过亚洲,到过中国大陆,去得最多的则是台湾。所以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政策反应是凭借个人直觉,而不是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客观现实。公众舆论对中国意识形态以及人权等问题的立场趋于保守,为哈珀政府对华推行人权外交提供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加拿大国内主要的反华激进组织与哈珀政府决策层建立了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向政府施压.原因之二:保守党政府代表乡村小企业主阶层。在加拿大,大城市以外的民众多少对中国抱有一种恐惧感,这使得保守党更关注价值观的差异问题,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咬住不放。哈珀上台以后,通过对内阁以及行政部门的人事调整,将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在自己与几个新保守派亲信手中,形成了一个以哈珀为核心的鹰派决策圈。原因之三:美国因素在加中关系中的分量不可忽视,哈珀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亲美、依附美国是现实的外交需要。因为加拿大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高达85% 。从外交上看,保守党政权希望借助美国的支持稳住宝座,需要呼应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加拿大与美国的这种关系,使得加拿大说了很多美国现在“不方便”对中国说的话,办了很多替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事。而高举所谓道德清晰、原教旨主义及反共旗帜的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则为哈珀对华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哲学依托。原因之四:此前执政的自由党和中国的关系良好,而保守党在时隔12年重新夺得政权后,似乎处处强调与前政府要有所区别,更注重修补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对中国却不太重视。在哈珀政府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及墨西哥等国并列为加拿大“有必要开发全方位国与国之间外交策略的新兴国家”,加中关系在加拿大今后数年外交的七大重点政策之中,被排在倒数第二位。加拿大的议会政治体制赋予执政党在外交政策上自由决策权,最大反对党自由党的内部分裂弱化了其对执政党的制约能力,保守党的“无知孤立主义”外交传统以及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使得哈珀领导的执政党固守价值为上的人权外交政策基调。原因之五:哈珀政府的“底气”还来自“中国需要加拿大的能源与资源,有求于加拿大”的认识,尤其在石油等能源方面,认为自己掌握着对华政策的底线。哈珀等人正好来自加拿大西部的能源重镇,而那里也是保守党的根据地。“西部心态”使得不少加拿大政客认为向中国施压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大环境也就决定哈珀政府的对华政策必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哈珀的确希望能够促进中加贸易,并加强良好的对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哈珀又在人权等问题上指手划脚,不时表现出刺激中国的动作。正是由于哈珀本人的理想家与策略家的两面性使其采取“有原则的接触”的对华政策,力求争取务实派与理想派双方的支持。而其保守封闭、缺乏灵活性的性格特征在其加拿大对华人权外交政策上打下了深深的个人烙印。
人权不是抽象的法律和道德, 对它的关注在国际斗争中常常同其他利益交织在一起。国家利益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综合而成的长远利益, 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等。人权外交虽然是加拿大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面, 但不可能成为加拿大国家利益的主导, 它只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调剂的副产品。
2008年1月,加拿大政府发布了《加拿大国际政策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加拿大将如何通过外交、国防、发展、贸易四个方面的战略举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这是加拿大历史上制定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政策报告,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其中有关中国部分提到:中国是一个对加拿大以及世界都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支持中国的改革符合加拿大的利益。中国的环境问题可能会直接影响加拿大,而且可能产生全球性后果,包括气候变化和沙漠化。加拿大的价值观以及中国在人权、法律和司法改革方面日益开放合作,为进一步的人权对话、民主发展和良好治理项目奠定了基础。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加拿大希望中国保持稳定,并且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更加尊重人权和环境的更为民主的国家,不仅对中国有益,而且对加拿大和世界有益。针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项目将专门集中在人权、民主发展、良治以及环境事务,这些对加拿大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为今后中加关系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哈珀政府上任以来,中加关系一直处于政冷经热的状况。一方面,中加贸易持续增长,中国成为加拿大第二大出口国,加拿大贸易部长也希望中加两年内签订自贸协议。另一方面,中加在人权方面争拗不断。随着中国市场的迅速壮大成熟,在中加两国贸易合作中,中国正占据主动。加拿大商界热切盼望和中国做生意。中国目前是加拿大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拿大第四大出口市场。加拿大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比美国更高。截至2009年10月,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3%升至约13%。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艾民信指出,随着加拿大逐步丧失对美国出口的竞争优势,该国需要全力拓展与中国的贸易和商业往来,而经济学家也认同他的观点。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埃默森2007年5月对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表示,希望在两年内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加拿大也需要以“能源牌”来提升其国际地位。加拿大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石油产量世界第七,油砂储量则是全球第二。 此外,对于加拿大来说,中国还是最具潜力的旅游市场。这些就是中加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未来短时期的中加关系中,哈珀政府仍然可能不会放弃对华人权外交,因此中加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矛盾将可能是比较长期的。中国的复兴已成定局,我们希望哈珀政府放弃利用人权干涉中国的做法。中国绝对不想和加拿大对抗,对抗对双方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还是双方一起想办法扩大共同利益的好,互利双赢总比对抗好。这才是真正的理性做法。中国的确还存在许多人权问题,但哪一个国家敢说,它不存在人权问题呢?我们一贯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加强对话,理解彼此的国情、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扩大共识,缩小分歧。但是,我们也坚决反对别国固守“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在人权问题上搞对抗、搞双重标准,利用人权问题说三道四,干涉中国内政的错误做法。我们绝对相信,大多数加拿大政党,绝大多数加拿大人民始终对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友好感情。只要两国人民友好,加上由于中加两国互补性强,双边贸易持续增长、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两国关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前调整两国关系的重点,是如何在不损害两国现存经济及文化纽带的前提下,推进人权诉求。在我看来,加拿大在促进人权方面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美国在与中国交往时,有着更咄咄逼人的价值观目标,经常向中国施压。但他们仍然坚持依靠高层互访来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比如最近的美中经济战略对话。加拿大和中国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更不是零和游戏。当然,我们也理解,人权对加拿大人来讲,它不仅仅是由制度所保证的一种权利,而且已经演化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双方都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妥善处理这种关系,避免摩擦不断,而使两国关系的走向更加不确定。
加拿大和中国是沿着不同发展轨道前进的非常不同的国家,但却可以成为提高全球千万人口生活水平的共同力量。我们的历史渊源,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嫁接两国关系的人际桥梁和共同的经济利益会深化我们双边的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以后若干年内,我们的分歧会逐步缩小,共识会逐渐增加,中加两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不久前,通过哈珀对中国的访问和胡锦涛主席对加拿大的访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目前中加关系正在逐步恢复和改善,前景总是十分光明的。
[1] 2006年10月以来的《环球邮报》Global Mail;《多伦多星报》及其它加拿大中英文报刊.
[2] http://www.stnn.cc/america20071123_676510.html 及其它加拿大中英文网站.
[3] Cooper, A. F. (1997). Niche diplomacy: A conceptual overview [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4] Duchacek, I. D. (1988). Multicommunal and bicommunal politice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In IVOD.Duchacek, Daniel Latouche and Garth Stevenson (eds.),Perforated sovereignili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ans-Sovereign contacts of subnational goveraments New York and London: Greenwood Press.
[5] 刘丽云. 冷战后加拿大的亚太政策[J ] . 当代亚太. 1999,(2).
[6] 邹传峰. 加拿大外交政策的趋势和特点[J ] . 世界经济研究 . 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