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干强马燕虹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 柳州 54500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
梁干强1马燕虹1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 柳州 54500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体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受到我国农业国情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比较缓慢。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致命的威胁。基于这一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将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农村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探究两者互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农村建设;互哺;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也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自2006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之后,全国各界人士都在为新农村的发展而努力。国家体育总局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于2006年3月宣布将在全国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将此工程作为体育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得到了一些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依然比较缓慢,逐渐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有效地发展农村体育,成为体育专家和体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沿袭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征,虽然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体育健身方式在国内风靡开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严重威胁,但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体育建设具有其他体育形式不可比拟的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深入探究了民族传统体育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两者共同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村体育建设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体育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比重大,经济比较落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缺乏良好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参与锻炼的人数少,形式单一,主要以散步、跑步等简易的体育项目为主;在主观方面,农民认识不到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的差别,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据调查资料显示,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53.57%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体育锻炼,3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生产劳动。总之,落后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对体育锻炼的淡薄意识制约着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
1.2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
在当今的全球化信息时代,西方体育在与东方传统民族体育的对决中逐渐处于优势地位,目前全球化的体育主要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要形式在全球传播,这不可避免地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严重的冲击,比如风靡全球的奥运会,其大部分比赛项目均是西方体育项目,竞赛规则也是体现西方的价值观念,而其他国家和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不得不位居下线。体育全球化使体育走向单一,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渐渐被消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竞技体育不可代替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审美风格、运动方式,而且具有对人类身心有益的价值观。西方体育重视竞争,出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消极思想;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类身心的娱乐性、愉悦性、健康性、养生性,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如何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其独特魅力,是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据资料统计,我国民族项目共计977项,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占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占676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土壤上,结合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产生的,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崇文尚柔,注重养生。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以和平、宽厚、礼让为价值取向,注重礼仪性、表演性、等级性、养生性,弱化竞技特征。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还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稳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技等功能。这些功能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3.1 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第一,民族传统体育为和谐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了精神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在形式、技术、价值上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深深影响着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是农民认同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文化基础。第二,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和团结。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的闲暇时间增多,农民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农村的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比较贫乏,农民很可能沉迷于游戏、赌博、酗酒等不良活动中。如果在农村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比如扭秧歌、赛龙舟、踢毽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就可以丰富农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拓展农村体育文化产业。虽然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大,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如果能根据当代的民俗民风,在农闲季节、节假日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拉动当地农村体育消费,还可以吸引游客参观,加速农村体育产业的开拓。第四,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民族团结。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由56个民族组成。民族的团结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尤其重要。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有着共同的文化和信仰,民族体育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能够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联系。党和政府也为此多次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特的特征使其成为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联系各民族感情的重要途径。第五,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形式多样,长期以来深受农民的喜爱,能够丰富农村文化,催进民间艺术的传承,激发农村艺术文化的活力。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促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3.2 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信息时代,形式丰富的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处于接受挑战和考验阶段。如何才能继承和推广异彩纷呈的传统体育文化呢?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从来源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时期、地域下,在从事生产劳动、生活、祭祀、捕猎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艺术再现。农村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孕育的基地,农民对民族传统体育充满了感情。中国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农村,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来自农村,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农村客观条件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影响体育发展的主要是器材设施的缺乏,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并不需要太多的经费就可进行,比如扭秧歌、传统武术等。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缓解器材的不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还符合农民的身心需求,提高民族精神。因此,农村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环境,回归农村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最佳出路。
4.1 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提供良好的公务服务
政府要以人为本,为社会服务,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高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虽然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但民族众多,各民族发展状况不同。这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新农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的规划,并制定相关政策。另外,还要把专业人士及民间组织、农民等力量联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为农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尤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虽然我国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投资有所增加,但面对种类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将资金注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事业中来。此外,还要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法律保护,要为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艺术和传承人给予保护和生活上照顾。政府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导力量,其支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4.2 在农村适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结构比较单一。但随着农村体育健身热潮的到来,农民对体育健身用品的需求增加,必然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因此,政府和相关企业要利用好这个机遇,拓展技术市场(包括健身娱乐市场、劳务市场等)、用品产业市场(包括纪念品市场、服饰市场、保健市场等)、影视产业市场等等。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代表着当地文化特色,可以被当作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少数民族的节假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大的表演性、娱乐性、健身性,游客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可以利用好少数民族的节假日活动,让游客参与活动,与民同乐,从而打造和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旅游部门和体育产业部门共同努力,必然能给刚刚起步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4.3 加大宣传,发挥民间组织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上的积极性
缺乏体育健身意识是制约农民健身的主要因素,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开展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关体育部门要通过新闻界、出版界、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加大对农民进行健身宣传的力度,改变农民对健身的错误认识,使他们真正明白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民间组织的作用,因为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间组织的力量不可小觑。因此,政府还要加大社会管理力度,组织相关的民间团体,并提供各种条件,逐步建立起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团队。另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尤其是在传统民族节日里,可以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赛、交流、表演等活动,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农村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
4.4 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入农村学校教育
继承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创新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力。但目前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者正在不断地减少。新农村建设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注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农村这一肥沃的土壤。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有人,在农村真正得到推广和发展,一方面政府和民间组织要全力挖掘现实生活中尚存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物质条件,要求他们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的传承和推广;另一方面更需要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教育机构,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让新一代从小就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发扬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5.1 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5.2 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健身娱乐项目,其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农村这块沃土,回归农村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5.4 利用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共同发展是我国体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1 吕正江.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M].体育文史,2000.06
2 周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中央领导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述[N].资料通讯,2006.04
3 孙宏建,张厚福,刘礼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应以学校为基地乡镇为中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4 吴玉华,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2006.03
5 王丽丽等.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社会意义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6 孟峰年.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N ational T 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N ew Rural Construction Interaction
LIANG ganqiang,et al.
(Physical and Health Department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Liuzhou,Guangxi)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hina’s social sports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but subject to conditions the impact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cultural development;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rts culture,but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East and West,Chin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re a fatal threat.Based on this situation,the use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new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linke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new rural construction;each feeding;path selection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911LX466);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C-097。
梁干强(1963-),男,壮族,广西金秀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