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象之清代山水诗

2010-08-15 00:42史朝阳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美术系成都610031
名作欣赏 2010年20期
关键词:山水诗诗坛山水

□史朝阳(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美术系, 成都 610031)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代诗词的几千年的底蕴,终于在这一代得到集大成的总结。无论是诗人的数量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超过了前代,诗歌的各种类型及其表现手法、风格大都被继承下来。这个时期,由于地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诗人们普遍拥有了自觉的山水审美意识,并且比前代更有了强烈的寻幽探奇的实践精神,使得清代的山水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一、清前期旅游山水诗的大成气象

清初的诗人中,遗民诗人所作的山水诗多以慷慨激昂之语表达流离之苦与故国之痛,大有“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的伤痛。如“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再如“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 等人。

顾炎武是清初反清人士的典型代表,诗中随处可见其铮铮铁骨的气节。清初,顾炎武奔走各地,联系仁人志士反清复明,因此,他的山水诗沉郁苍凉,将自己强烈的爱国精神贯注到景物身上。如《古北口》:“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又如《海上》四首、《白下》《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等,表达了顾炎武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的坚强品格。

屈大均极推崇李白,他的诗也常如李白一样飘逸洒脱。如“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雨过三峡桥上作》)。但是,作为特定时代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也多含亡国之痛和抗清的决心等内容,如《云州秋望》:“白草黄羊外,空闻 篥哀。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钱谦益被推为一代宗匠,其著名的山水诗《黄山组诗》是诗坛上较早歌咏黄山胜景的著名诗篇,从此也可以看出清代的山水诗题材随着文人们脚步的扩展正在逐步地扩大。他也有很多感慨兴亡的诗作,情景交融,如《碧云寺》《西湖杂感》《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等。

吴伟业以长篇歌行“梅村体”著称。在其送别诗如《送黄子羽之任四首》中的《巫峡》,以及《送继起和尚如天台》《送友人还楚》等诗中,往往不写离别之情,而神游于未曾到过的奇山异水,颇见诗人文采风流。但“贰臣”的他,其山水诗亦多有伤国之痛和避世的倾向。如《避乱六首》《野望二首》《高邮道中四首》等。不过,吴伟业山水诗中最重要的是他那些描写吴中景物的诗作,如《穿山》:“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等,均善于捕捉细微的自然变化,但风格又不执一端,“或清秀,或明丽,或写实,或虚构”①,达到了较高的审美标准,在当时亦自成一体。

康熙年间,随着社会形势的逐渐稳定,民族矛盾大为缓和。在这个时期,诗坛领袖人物王士祯提出了“神韵说”,要求诗歌应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味。这使得他的山水诗迥异他人。如其《江上》:“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时见一舟行,

水云外。”从诗中的画面并不能很确定地得到诗人想要抒发的是那种感情,已近乎有无之间。和王士祯同时驰名诗坛的是朱彝尊,当时有“南朱北王”之称。它的写景诗如《永嘉杂诗二十首》《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写得较为轻灵。

由于清人注重学问,不可避免地要向宋诗靠拢。查慎行是这个时期学宋诗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查诗多学苏轼和陆游,他的山水诗好以白描写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赞他的诗是“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如《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诗人快速捕捉景物顷刻变化的功夫,表现诗人点化平凡景物的功力,令人赞叹。

乾隆时期,随着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和袁枚的“性灵说”的先后提出,清诗进入了繁荣阶段。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翁方纲则认为学问是做诗的根本,所以他俩的诗歌大多委婉含蓄、质实而少情趣。

乾隆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是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说”。性灵说既尊重人欲,反对盲目崇拜儒家经典,又主张做诗要才、学、识兼备,且以才为先。因此,袁枚的诗虽不见有厚重的风格,但新颖灵巧确是他的长处。如《春日杂诗》:“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鹊巢。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以及《春桥》《雨过湖州》等等,都有这样的名句。

袁枚的“性灵说”影响了很多诗人,较有名的是与袁枚并称“江右三大家”的赵翼和蒋士铨、郑燮,与年辈较晚的黄景仁、张问陶。赵翼那些描写云贵一带的山水诗如《澜沧江》《高黎贡山歌》《树海歌》《羊江道中》等颇有特色。蒋士铨做诗技巧较高,如《湖上晚归》:“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表现了很高的技巧。“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受“性灵说”的影响,多率真自然。如《游白狼山两首》之一的“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江晴》:“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平实自然,并不怪。郑燮有不少题画诗,往往在诗中抒发自己的人生信念,如《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等等。

二、清后期域外山水诗的蓬勃发展

到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被迫被列强用炮舰强行纳入了世界格局之中,开始走向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很多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写下了大量描写“中华以外天”②的诗篇。同治初,被称为“东土西来第一人”的斌椿偕同同文馆学生游历欧洲,先后至巴黎、伦敦及瑞典、俄、德诸国,沿途写下《进地中海峡口》《红海吟》《芬兰登岸一游》等纪游诗篇,开晚清域外山水诗之先声。光绪宣统年间,黄遵宪、丘逢甲、王韬、康有为、梁启超、高旭、马君武、苏曼殊、秋瑾等一大批诗人走出国门,游历异邦。在他们的山水诗中,既有日本的富士山、伊豆海湾和绚烂的樱花,也有如马六甲、爪哇的火山、槟榔屿的热带风光;既有神秘的埃及金字塔、锡兰的卧佛、苏伊士运河,更有欧洲的多瑙河、阿尔卑斯山、巴黎铁塔、伦敦的大雾,甚至有描写北极冰峰及日不落的极昼景观。黄遵宪、康有为两人的成就尤为卓越。他们的山水纪游诗篇,包罗东洋、南洋、西洋诸方,范围之广,横绝千古,堪称晚清域外山水诗的两大雄杰,“不愧中国诗界之哥伦布矣”③。黄遵宪在光绪二年出使日本与美国、英国和新加坡时,写有很多关于境外风情的诗,在《香港感怀十首》中,诗人记录了眼中香港独特的风情。如“盗喜逋逃薮,兵夸曳落河。官尊大呼药,客聚众娄罗。王面镌金宝,蛮腰跨革靴。斑阑衣服异,关吏莫谁何”等,其语言虽通俗,亦有自己的风格。

康有为为了考查各国政治历史而流亡海外,用诗记录了自己的行踪。在自编诗集《自序》中说:“然性好游,嗜山水,爱风竹……则余事为诗,天人之感多矣。遁迹海外,五洲万国,靡所不到,风俗名胜,托为咏歌。……”如《遍游欧洲十一国题词》:“留滞欧洲半载余,遍游十国走飞车。腥鱼乾脔难为饱,华屋巍楼颇可居……”写得气势昂扬,文辞又瑰丽自然。如“巨浪掀天不知远,但看海月夜中生”(《己亥二月……渡太平洋》);“两洲连跨三邦土,半日飞行一叶舟”(《除夕携眷自摩洛哥返西班牙……》)等,其视野开阔壮观之处,为改良派诗人所独有。

同时期的戊戌六君子中林旭、刘光第、谭嗣同也都善诗,其中谭嗣同最杰出。他的山水诗清新俊逸,而且内蕴深厚。丘逢甲几乎走遍了岭南的名山胜水,他曾说:“我本山水人,深知山水意”(《山居诗》)。在《罗浮诗草》《游西樵山》《思三友行》《阴那山行》《惠州西湖杂诗》《波罗谒南海神庙》诸作中,展现了当地山水的神奇优美,可谓前无古人。

清代的山水诗题材大大扩展,从域内到域外,到处都留下了诗人们的足迹。然而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古典诗词主宰诗坛的地位已是风光不再。清代的山水诗坛,至此完成了它最后的辉煌。

① 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② 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③ 高旭:《愿无尽庐诗话》,转引自杨天石等编,《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3]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猜你喜欢
山水诗诗坛山水
《山水间》
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瞻谢公亭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诗坛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