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西建设中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优势

2010-08-10 09:21林珺嫔
海峡科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优势

林珺嫔



浅析海西建设中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优势

林珺嫔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1 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机遇,统筹兼顾

1.1 准确定位、主动融入

对全省而言,要找准福建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主动地融入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发展。对各级各部门来说,就是要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层次来考虑自己的定位,主动融入、主动响应、主动对接,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发展角色、发展路径、发展载体、发展动力,在服从服务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1.2 整合优势、合理布局

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开放优势、对台优势、港澳侨优势、联接优势、港口优势、民营优势、人才优势,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产业结构;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实现生产要素、流通体系以及所有制实现形式等的全方位、战略性调整,积极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人文优势,以建立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区域经济结构更加科学、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1.3 外延拓展、内涵深化

坚持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径,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实现区域协作和市场扩张,增进经贸技术互补、产业结构融合、多方位对接联动的战略平台,在与两个三角洲的优势互补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内陆省份的优势组合,拓展经济腹地;深化闽港澳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更快流动、集聚与整合。就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兼顾、提高质量,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1.4 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继续发挥我省对外开放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我开放战略,不断创新协作机制、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融合,促进区域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特别是要与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实现东部地区经济板块的协调快速发展,共同繁荣。就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不断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努力把区内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统筹在一起,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带动,区内互动、区际联动、连片开发,两岸融合,两岸三地融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发展格局。

2 海西经济与高职技能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海西”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地区,是一个有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全国宏观经济发展大局,根据福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这些战略部署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然而我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人才短缺,尤其是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职技能人才短缺。

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给福建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历史性的课题,迫切需要优质的高职教育,培养大批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省会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以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订单式培养、顶岗预就业、项目实战等各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高职人才更好地融入海西经济建设,展现高职院校人才的风采。

3 迎接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挑战,突显职院校技能人才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优势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也是高职院校工作的主要内涵。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现实需要,预测未来发展,选准突破目标,实现龙头带动、依次推进、整体优化,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才的地方行业性、市场导向性、岗位实用性和操作技能性等优势。

3.1 培养目标的地方行业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应该是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毕业生具有“双证书”甚至“多证书”。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根本区别就是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以培养具备某种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操作技术能力为目标,为生产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在人才规格上,应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会实践技能;既有学历证书,又有岗位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人才。

实行“双证书”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规范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自身特色的具体体现,结合地方行业的具体情况,转化成生产力,让高职人才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双证书”教育是开启高职人才就业之门的金钥匙。

3.2 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性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人才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突出高职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充分调研,不仅看市场的短期需要,更要分析市场的变化趋势,了解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及相适应的要求,保证人才的适应性;在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联动,把专业、职业和就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增强了高职人才的活力,又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

3.3 岗位实用性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岗位培养高级实用性人才,要瞄准国内领先的战略目标,确保高职人才的先进性,彰显高职的高水平所在。为此,高职人才建设与专业配套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为支撑,配备功能齐全的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在先进的职业理念指导下,培养出具备领先技术水平的现代企业和社会接纳的劳动者和创业者。经过先进实训手段培养的高职生,不仅能得到高校技术环境的锻炼熏陶,还能受到现代工业氛围的实地感染,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4 操作技能性

高职院校不是浓缩的本科,也不是延伸的中专,而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其在教学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上与普通高校有着显著的区别,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操作技能性,是高职人才的主要优势。因此,高职院校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产学结合,体现卓有成效的人才优势,进行创业、就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从事岗位技能性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加快福建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导向海峡经济圈或中华经济圈;从福建省的着眼点来说,这是福建全面推动自身发展壮大的战略;从中央的总体战略来看,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作为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敢闯敢试,开拓进取,乘势而上,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把福建建设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创新型省份而努力奋斗。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福建日报,2007-10-25.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王丽娟. 高职教育要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J]. 教育与职业,2003,(19):18-19.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经济区优势
矮的优势
画与话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海西”开发奏凯歌——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