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17-03-30 11:13蔡晨
经济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改革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海峡西岸农业高职业教育面临发展规模较小且基础薄弱、高职教育存在体制障碍、自身优势未予充分发挥的难题。为了加快农业高职教育改革并为海峡西岸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应有效整合力量形成大教育格局,突出海西农业高职的办学特色,稳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同感,提升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海峡西岸 农业高职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10-02

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高职教育一直扮演着推进者的角色,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高职教育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较为薄弱,如何加快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这是海西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蓬勃发展,海西农业高职教育肩负着海西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历史任务,其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其目前在可持续发展上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发展瓶颈。

(一)农业高职教育的规模较小且基础薄弱

海西农业职业教育的范围包括福建省和覆盖浙、赣、粤一部分,可是承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在数量上少,整体规模较小,力量比较薄弱。以福建省为例,涉及农业高职教育的院校主要有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民办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少之又少,福建省九地市分别设有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等。这些农职院校在现存的教育体制下与其他非农院校存在着激烈竞争,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分割了,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航母式的全职的农业类院校,而且农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人才的层次和素质也参差不齐,即使属于全职的农业类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集团式、产业式规模,没有形成强大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没有对海西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支撑和推动作用。海西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全国而言是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农业高科技实力、涉农资金以及发展观念等制约因素,但农业职业教育欠发达、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是关键因素。

(二)农业高职教育体制障碍有待突破

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并未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本身的教育体制改革未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陷入了旧体制路径依赖,行政化管理体制依然存在,高职办学未能与市场充分有机结合起来,依然是行政体制下的大学办学体制,难以实现专业型模式向技术应用型模式的跨越,还未完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新体制。这样的体制必然造成海西农业高职教育未能形成产、学、研、用一条龙模式发展,使学校自身发展难以上新台阶,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培养质量低、实践动手能力差。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对海西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如何改革行政化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按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重构适应市场经济的高职教育新体制,是现今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因素。

(三)农业高职教育自身优势有待充分发挥

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存在许多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靠江西省等祖国内陆腹地,东临我国台湾,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空间广阔,发展农业高职教育的回旋余地大;其次具有人才优势。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相对全国来说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容易聚集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出现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农业是基础产业,古代的农耕技术、方法先进;第三,开放程度高。闽、浙、粤地处沿海,面向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人们的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在对外开放中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有优势;第四,教育水平高。闽、浙、赣、粤人口众多,高校林立,教育基础扎实,人民群众受教育的传统意识强烈。这些都是作为发展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优势,并在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做大做强的发展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但目前的农业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研究、农业技术的服务层次还不高,对外交流的合作机制还处于初期阶段。

二、制约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有社会认识缺位、办学理念偏差、教育扶持力度不够和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缺失等。

(一)社会认识缺位

海西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各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认识的影响,全社会包括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属于三流学校,是本科院校之后的无奈选择,造成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愿读高职,尤其是“农”字头的高职院校更是处于尴尬的困境,许多家长认为中国就是从几千年来农耕社会走过来的,搞农业没有前途,因此不愿意把孩子送入农业高职院校学习。这种社会认识的缺位是导致目前包括农业高职院校遭遇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

(二)办学理念偏差

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存在偏差,教学模式依然遵从普通高等教育的惯性,重课内或校内教育,輕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把握和跟踪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要求;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不够紧密,为了招揽生源,不惜条件设置许多非农专业,甚至非农专业的生源大于农学专业,偏离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农学类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实训实习深受影响,实习效果也不理想。这都影响了农业高职教育为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急需农业人才目标的实现;缺乏高技能型和“双师型”专业教师,现任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再到高职任教,缺乏第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这与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存在偏差。这种封闭的办学理念使产教、校企间的联合无法取得实质性改变,农业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严重脱节。

(三)教育扶持力度不够

教育行政部门对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措施、扶持力度存在偏差,把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普通本科院校和基础教育的建设上,农业高职教育的投入经费很少,高职教育只能处于维持阶段,难以进行必要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在招生政策上,由于普通本科高校大量扩招,许多高职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高职教育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农字类的生源更是堪忧。这种高职教育的政策,是导致目前包括农业高职院校遭遇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

(四)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缺失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发展农业有着天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提出“山海合作”的愿景目标。但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地方政府没有制定一揽子的农业现代化振兴优惠政策和发展的规划,包括农业项目发展规划、农业人才引进规划、农业资金投入安排等,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地方政府主要是集中精力上大项目,发展工业、兴办工业园区、大搞房地产开发等。这样,农业类高职毕业生很难学以致用并施展专业才华,完成在农业第一线的对口就业,反过来,以就业导向型的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就处于艰难的保生存之中,难以发展壮大。

三、加快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面对海西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有效探寻破解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对于海西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有效整合农业高职教育力量形成大教育格局

首先,改革旧有的体制障碍。改革高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重构以教学为中心,营造有利于灵活、宽松、有效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通过体制创新,高职教育由行政主导型向教学主导型、由学科教学型向技术应用型的跨越。

其次,发挥政府教育引导力。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参与。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经费的不足,在招生方面给予降低学费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鼓励农业企业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职教集团,创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的国家级农业高职院校。

再次,加强农业高职院校的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各具特点、各有发展优势,闽、浙、赣、粤应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包括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农业人才、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农业技术研发等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夯实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增强并提升办学实力。通过院校之间的合作,使之形成海西农业高职大教育的格局。

(二)充分发挥农业高职教育优势突出办学特色

农业高职院校应围绕国家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的理念,充分发挥其应用技术型专业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突出作用。因此,优先发展和培养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急需的,并且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业和人才,如食用菌栽培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及其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技术、高附加值的植物栽培与保护技术、畜牧兽医与水产养殖技术、园艺园林技术、蜜蜂养殖技术、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技术等等。围绕这些特色专业和技术,培养一大批具有敬业精神的职业型和岗位型人才,开展大规模面向农村的农业技术服务,真正彰显农业高职院校鲜明的产、学、研、用一体的办学特色。

(三)稳步提高农业高职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同感

要增强海西农业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就需要稳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应该是“面向适用技术”的教育,是“面向一线现场的高等教育”。明确办学目的,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逐步完善以学校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海西高职教育要以农村、农业对人才需求为依托,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原则,注重培养基础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多规格人才,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农村、农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同时,培养对事业具有良好忠诚度的、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

其次,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必须坚持科学、高效的原则,规范教学管理者、教育者、学生全员参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涵盖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授内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多向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创新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不能画地为牢,固守在有限的校园里,应该大胆地走出校门,与地方基层政府或企业开展合作,合理地区布局,联合建立典型的实验实训基地,这种基地既是教学基地,又是农业实用技术转让的孵化器,还是在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推广的示范基地。这样的立体直观的教育教学,有利于扩大高职教育的引导力,增强社会的认同感,有利于培育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加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提升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建设

现代农业作为海西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农业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瞄准农业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紧跟农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先优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农业的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的精品专业,依托行业企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提升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在加强标准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农业科技以不可想象的深度和速度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农业技术很快会被淘汰和更新,所以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农业科技的劳动者去改造传统农业,把传统农民改造成职业农民,把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改造成农业社区、生态园区或农业企业集团,使广大的农村、农民完成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的改造,使广大的农村成为有志献身农业人士的希望田野和乐土。

[基金项目:“三农”问题与农业高职院校的改革探索(sk16-0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

[2] 武文.对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0(4)

(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农业干校 福建福州 350007)

(作者简介:蔡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理论与政策。)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财政支持对策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海西”开发奏凯歌——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