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河北银行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政治漩涡中女性的哀歌
——汉代贵族女性创作浅析
王文娟
(河北银行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女性在封建社会里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但其命运又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或是因为争夺君宠、帝位而进行残酷的宫廷倾轧和斗争,或是因为与男性的依靠和附属秩序被外力破坏,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就会失去生存的依靠,从而陷入孤苦哀痛的境地,并发言为诗,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不幸的命运和内心的苦痛。汉代的贵族女性就留下过如此的哀歌。
汉代; 女性创作; 政治; 哀歌; 内蕴
汉代的女性无权和男子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多是宫廷后妃或受家学熏染的名门闺秀们,属于衣食无虞的上层社会阶层。广大普通家庭的女孩儿在家庭中受到母亲关于女德、礼仪、持家、生育的简单教育,她们没有读书识字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也就不太可能进行文学的创作。那些上层社会的女性,应是汉代女性文学的主要创作主体,她们不但受到了正统的儒学和礼教的濡染,还要接受妇德闺范的教育。受到儒家思想和闺范教育的女性,也能在读书识字之时吸收传统文化思想与艺术的营养,在阅读书籍的同时开阔精神的视野,提高个人的修养,唤醒文学创作的意识和激情,从而为抒发自身的境遇、情怀与感受提供条件。在汉代,就出现了许多知书识礼、德才兼备的女性,她们有了一定的文化,其兴趣或许并不局限于这些儒家经典与女学教科书,而会涉足更多的文化领域,一旦有机会进行创作,会做出相当出色的成绩。
其作品有的是在生存境遇的平和受到外力的破坏,尤其是在政治——政权、战乱、男性的政治命运等方面的影响冲击下,而产生悲愤抑郁或痛苦哀伤的情绪之时情不自禁地宣泄吟唱出来的,多为即兴之作,多表现痛苦难抑的哀情,多是以歌当哭。作品出言真挚、情感浓郁而感人,体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
汉朝刚刚巩固政权,统治阶级内部——皇室贵族中出现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有场斗争是在吕后与戚夫人之间进行的。历来宫廷斗争皆如此,朱子彦在《后宫制度研究》中说道,“无数宫人,争宠夺嫡,为了摘取皇后的桂冠,或者为自己儿子取得皇储的地位,费尽心机,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几千年来,宫廷里进行了无数次的血腥杀戮。后妃们在黑暗中锻铸着阴谋的利剑,寻找时机刺向与之竞争的情敌或政敌。胜利者平步青云,趾高气扬;失败者打入冷宫,含冤九泉。”而在后宫女子的血腥倾轧中,较早且有名的就是吕后制造的“人彘”惨案。《汉书·外戚传》记:“后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因为吕后之子的性格不合于刘邦的心意,而且吕后留守关中,与刘邦关系疏离,所以险些让极宠幸戚姬的刘邦听从戚姬易立太子的哀求,差点失去了太子之位。故而吕后深妒且极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如意。“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赭衣,令舂。”高祖死后,戚夫人失去了靠山,而吕后则进行了严酷的报复以泄恨,将其囚禁于永巷舂米。戚夫人何曾受过如此之苦,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痛苦,她边舂边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这就是著名的《舂歌》,《诗纪》作《永巷歌》。此歌乃戚夫人情之所至、冲口而出的悲吟,凄恻哀怨之情发自肺腑,动人心弦。作为极受高祖宠幸的妃子,她从高高在上的地位被迫跌入卑贱无助的深渊,意识到她唯一解脱的希望就是其子赵王如意。因而,对残酷迫害的恐惧、对远方儿子的热盼、对无人传信的悲叹融汇在字里行间,是忧愤的悲歌,是无奈的哭诉。此歌感于哀乐,直抒胸臆,深切地表达了处于痛苦困境中戚夫人的悲伤、哀怨和希望,同时也宣告了她在这场与吕后的争权大战中惨痛的失败。然而,也许正是因为戚夫人这首动人哀歌的广为流传,才使戚夫人的处境更为悲惨。“吕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汝子耶?'乃召赵王诛之。”将赵王如意召回长安,“鸠杀之”,其后又“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疒音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吕后不但断了戚夫人的想望——鸩杀了赵王,还从精神和肉体上对她进行更残酷的折磨。想当年戚夫人是何等的花容月貌,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到如今却落为耳聋目盲、口哑肢断、生不如死的“人彘”,真是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连惠帝见此惨状也深受刺激,以至沉沦不振,不理朝政而早亡。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剧,也许是戚夫人这首优秀动人的《舂歌》为人接受和流传的不幸后果,同时也是汉初统治阶级内部残酷宫廷斗争的表现。
此诗作于汉之初年,是已接近五言体的民间谣歌。吴世昌先生根据它在训诂学、文法学上的特点,证明其确是汉初之音,且是汉代第一首有主名的妇女所作歌诗。汉初文人写诗,主要是因袭《诗经》的四言体或模仿屈原的楚辞体,如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从内容到体制继承了《诗经》的雅诗颂诗,具有雅正敦厚的风格,是汉初四言诗的代表。另外如东方朔的《七谏》等,则是规法《楚辞》之作,思想、艺术都无新意。此时,西汉民间出现了杂言体诗,五言体在孕育之中。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言:“五言诗出于民间歌谣,不出于文士制作,”西汉的民间歌谣多为杂言体之作,但也有五言化倾向的作品,戚夫人的这首《舂歌》即为此类。它已脱离了《诗经》的四言模式,为三、三、五、五、五、五的自由连贯而又朗朗上口的形式,且音节流畅、语言洗练、韵脚天成、风格古朴简劲,是五言体尚在孕育时期的过渡之作,预示着汉代诗坛新动向。可见,一方面民间创作是各体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土壤,女性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创作队伍,也可见能创作出如此幽怨动人的悲歌却罹难宫廷政治斗争之戚夫人的出众才华和不幸命运。
境遇突变,惨遭不幸的以歌当哭,如戚夫人之《舂歌》;生离死别之际的以歌当哭,如华容夫人之和燕刺王歌,唐姬之对少帝刘辩歌等由女性作者吟唱出来的哀歌,皆凄怆惨痛,情辞动人,抒写了被卷入政治漩涡中的女性的不幸命运,倾诉了自身穷绝无奈、悲痛至极的强烈感情。这些女性作者多为帝王后妃,并在大难临头、命运突变之时,抒写内心情感和个人情怀。楚歌加楚舞,多么凄美的绝望。此时,还有一批贵为太后、皇后的女性作者,她们因某种机缘得以干预国家大事,在暂时执政期间,颁布了许多诏书,如高帝吕后的《报匈奴冒顿书》等,也有后妃们的上疏,如成许皇后的《上疏言椒房用度》等。不管是否为她们亲自撰作,这些文章并不具有女性特征,没有表现出女性的心灵情感与生存境遇。她们只是以男性亲属的身份代替男性执政,世界属于男性的观念并未因为她们的出现而得到改变。因此,此类文章虽然有的写得较出色,兹不论及。
华容夫人的歌以楚歌体的形式抒发情感,倾诉哀情。汉代,出现了许多楚歌体作品,其中皇室贵族的作品占较大比重。楚歌就是楚调歌曲,是楚地的民间谣歌,楚歌体作品即楚声歌曲的歌词,多篇幅短小,感情浓郁,感染力强。后南方楚歌随着秦末起义而北渐中原,更随项羽称霸、刘邦开国而于汉世流播兴盛,成为整个汉代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文学形式。项羽、刘邦都为楚人,楚声是其乡音,《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项羽于四面楚歌中高唱《垓下》,刘邦于衣锦还乡时高歌《大风》,所歌慷慨悲凉、气象宏大,且冲口而出、不加藻饰,为楚歌在汉代的广泛盛行拉开了序幕。此后,楚歌层出不穷,成为各阶级人们所喜用的文学形式。如汉武帝的《瓠子歌》、《秋风辞》、《天马歌》、《西极天马歌》,昭帝刘弗陵的《黄鹄歌》,淮南王刘安的《八公操》,司马相如的《琴歌》,息夫躬的《绝命辞》,李陵的《别歌》等。与其中歌功颂德、佶屈聱牙、走庙堂文学之路的楚歌作品相比,抒写个人不幸命运、倾诉胸中愁愤、袒露内心情感的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其中有不少出自汉皇室贵族之手,大多表现了残酷的王室宫廷斗争。如汉高祖的《鸿鹄歌》、赵王刘友的《幽歌》、燕王刘旦歌、华容夫人歌、广陵王刘胥歌、后汉少帝刘辩的《悲歌》、唐姬的《起舞歌》等。这些贵族创作的诗歌充分体现了楚歌所具有的抒情性强、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楚歌能够淋漓尽致地倾诉感情尤其是悲情,特别是在他们骤然失意而又别无选择的穷途末路之时,情感发生剧烈的振动,哀歌短章随即冲口而出。也许唯有此时,才能激发起他们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荣辱不定的人生命运的感慨与思索,才能留下这一首首优秀的直抒胸臆而又沉哀入骨的即兴之作。其中的女性楚歌体创作显得更为单纯和动人,她们作为皇室帝王的伴侣,其命运是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当帝王皇族突然遭受不可预知的厄运时,她们也不得不被无辜涉及,不得不接受这无法选择的现实,因此哀怨愁愤情感的巨大冲击,突然隔断生命行程的沉重摧伤,使她们情不自禁地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抒一己之悲,吟唱出“回看血泪相和流”之歌,也因而具有了幽怨动人的感人力量,令人读之而落泪。
以上论及的女性作者是汉代女性作家群体的一部分,她们的经历都很复杂,情感也很丰富,客观上都具备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条件。但她们并非有意为诗,也并不是要刻意为作家,既表现了个人生活命运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抒一己之情,又在客观上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卷入政治漩涡中的女性们的痛苦与不幸。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上海书店,1990.
[6]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7]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010-05-11
王文娟(1977-),女,河北衡水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I206.2
A
1008-469X(2010)04-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