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的若干报道热点

2010-07-27 03:24胡智锋张毓强
中国记者 2010年11期
关键词:议题建设文化

胡智锋 张毓强

(作者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五中全会公报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很多重要表述对主流媒体报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主流媒体应当聚焦的若干焦点问题和领域。本期特组织学者视角的见解与提示。

一、“民生问题”及“以人为本”相关议题

公报提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强调,也必然带来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当前,由于地区差异,贫富问题带来的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真正的小康社会需要有合理的分配机制、也就是“国富”与“民富”共举,大幅提升百姓收入水平,推进社会公平。这不仅是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策略的需要,也是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需要,更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这牵涉到人心向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公告中提出“增加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较为具体的措施。但是,在推进“民生”关注的道路上,在措施落实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出现很多新案例。这应成为主流媒体很长一个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关议题涉及到住房、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均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报道应以“以人为本”为主要线索,以政策报道为基本依据,以民生问题的个案为主要的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映面。

二、“转变发展方式”相关议题

公报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时特别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些都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形成一个全局性和核心性的问题。

如何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就是实现“包容性”增长,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这不仅意味着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负责,更意味着对子孙后代负责,意味着中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家园负责,意味着中华民族担当更大的人类责任。

相关议题包括: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概念;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如汇率与外贸增长等。相关报道应关注国际和国内两种形势,全面考虑国际和国内受众需求,既反映中国经济变革的源泉、动力、成就、精彩案例等,更要反映在这种转型中遭遇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努力。

三、“民主与改革”相关议题

公报特别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这标志着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被提到一个新高度。从党内民主的发展到政治和社会民主的推进将会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从党内民主到基层民主选举,从人民群众“四权”的落实到领导干部公开竞聘选拔,都给中国民主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打下基础。继续推动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是执政党自身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吸收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必然选择和当代体现。

相关议题包括,党内民主的持续推进战略;干部选拔与任命;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套的各项改革的措施、推进等等。报道要细致观察中央政策变化与调整,系统调研相关案例,适度关注民间相关声音,深入挖掘典型的成绩,综合考虑各项措施在中国社会适应性,以更为科学和务实态度处理此类报道。

四、“文化建设”相关议题

公报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灵魂所在,决定着民族发展和振兴基本方向。文化发展与繁荣不但牵涉到国民经济问题,更牵涉到长远的中国发展的吸引力和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亮点,并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国国家软实力提升等密切联系在一起。五中全会更是将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化相关议题将思想、价值等宏观议题与改革、产业、经济发展、发展模式、公共服务等具体议题贯穿到一起,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带来人们对包括媒介自身在内的具体实践的重大关注。

文化相关议题主要聚焦三大领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重点在于体制改革,文化公共服务重点在于群众参与和政府推动;文化产业重点在于规模和效益。文化议题,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议题涉及到行业利益与文化发展整体形势协调,涉及到部门利益调整、涉及到文化发展长远问题。报道应更加强调客观、准确;应注意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三大领域报道的平衡。

五、“社会建设”相关议题

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社会议题,在五中全会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和解读。社会建设包括国家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医疗、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等社会事业;社会建设基本制度,指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基本规则,包括城乡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秩序与规范;社会管理水平。当前,社会管理水平集中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和优化社会资源上。

社会建设的能力是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也涉及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其中多数议题是媒介受众关系的核心问题,更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着力点。相关议题涉及面很广,在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后,这一部分报道将会出现若干持续性热点。报道应做到适时,也就是要符合报道基本规律;适度,也就是不要因为追求受众而过于追求刺激;适当,也就是要和主流媒体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

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廉政建设相关议题

公报提出:“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新的要素不断出现,并呈现出较为复杂化的趋势。网络平台的发展提升了相关信息控制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媒体提出了加强此类报道创新的要求。

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家、政府的集中关注点和人民群众的认知焦点形成了更为充分的一致。在这一情况下,适度加大党风廉政建设报道,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事关党的凝聚力,事关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心和认可。因此,主流媒体应创新报道角度和方式,在此类问题的报道上形成主动。

七、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相关议题

全会公报对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提出了自己的判断。随着经济深度全球化,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关键性全球问题上,中国不能缺席。与此同时,围绕各自国家利益,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多角度、多层面的外交活动日益影响到国际关系的版图。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的影响也从国家层面日益“降临”到普通民众层面;日益多元的多角度外交活动如上海合作组织、“六方会谈”等形态也会更加丰富;基于民间、行业、学术、艺术、文化、教育交流也将逐渐成为我外交和国际关系关注的重要热点。

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深度调整,资源争夺等使得大国之间、区域国家之间的相互博弈无处不在,在南海问题、中日关系等方面问题与国内问题的链接日益紧密,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也会加大;传媒报道热点也在这一方面有所加强。

猜你喜欢
议题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