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辉
(作者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行的一种行为。然而在网络引发的新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出现弱化趋势,必须引起重视。
长期以来,党报、党台等主流媒体作为舆论阵地的龙头,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方面,一直担当排头兵角色,主导地位非其他媒体所能替代。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的速度和程度上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不少事件已经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主流媒体方才蹒跚跟进;网络舆论监督已经铺天盖地,主流媒体却纷纷失语……
不只舆论监督,包括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公众看到的也基本是网络媒体冲锋在前,形成强大舆论热点后,主流媒体才被动跟进。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弱化,原因比较复杂。从媒体形态看,网络媒体具有主流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内容更新快,可随时呈现事情发展过程。开放性使各种信息、观点自由在网络空间传播,反馈的及时性和传播的互动性、参与性,又使网络媒体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议题,加上网络传播突破了空间限制,也更容易在较大范围产生强大舆论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匿名性为人们自由发表言论提供了可能。而主流媒体传播速度远远落后于网络媒体,又不具备互动性,久而久之,舆论监督的弱势就显现出来。
从外部环境看,主流媒体受到的制约比网络媒体多,这也影响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有的问题已经成为网上热点和焦点话题,由于这些制约,主流媒体也只能望“网”兴叹。
有些人认为,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弱化,舆论引导力式微,是现代传媒业发展的结果,是无法逆转的趋势,不必大惊小怪。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媒体形态格局发生极大变化,形成了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在内的传播体系。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信息需求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在这种形势下,媒体呈现分众化、对象化趋势,没有哪一种媒体能覆盖全体受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媒体具有许多优势,对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使传统媒体读者逐渐流失,影响力下降。但必须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相互依存,党报党台等仍是传递党的声音的主渠道,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力军。在多元舆论并存情况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应该强化,只有掌握了舆论主导权,才能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就舆论监督来说,主流媒体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其开展舆论监督不同于其他媒体一般性的批评报道,而且,主流媒体以公正权威著称。因此更易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重视,也更易使问题得到警醒改正。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诉求容易集中爆发,主流媒体更应当牢牢掌握舆论监督主导权,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为各种矛盾诉求提供一个畅通的疏导渠道。如果在舆论监督上频频缺席、失语,就是一种失职,是放弃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长此以往,主流媒体会被边缘化,失去应有地位和影响力。
主流媒体能否掌握舆论监督主导权,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也影响着新媒体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宽,但门槛低,人员身份复杂,具有匿名性,所以网上舆论有很大自发性、盲目性。如果没有主流舆论主动加以引导,网络舆论很容易偏离正确方向,造成虚假信息泛滥、情绪化言论流行,“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主流媒体应该利用权威、公信力强的优势,主动引导舆论,对网络媒体进行“纠偏”“纠负”。
主流媒体掌握舆论监督的主导权,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可以说,地方党政领导支持舆论监督,既是舆论监督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推进党政工作的需要。党的十三大至十七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一表述对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领导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包括:“舆论监督是负面宣传,容易引发不良影响,违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开展舆论监督影响社会稳定”“舆论监督是添乱、抹黑、干扰正常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影响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等等。如果领导不在观念和思想上纠正这些糊涂认识,主流媒体就难以正常开展舆论监督,就会失去公信力。“大道不通小道通”,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今天,对主流媒体进行封堵,只会让网络和社会上各种传言更加盛行,引起公众更大猜疑和不满。
主流媒体应牢记职责和使命,勇于和善于开展舆论监督。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敢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敢于触及热点、难点,敢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应减少监督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监督的准确性、权威性。开展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给政府给社会出难题,更不是跟谁过不去,要从大局出发,出以公心,秉承善意,不能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在报道选题上,要抓那些典型、有现实意义、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抓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抓党和政府迫切要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又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要注意抓干部的思想作风,特别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在监督方法上,要从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从促进工作、解决问题的角度,注意方式、方法,适时、适度、适量,客观、辩证、理性地开展舆论监督。
主流媒体应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积极从网上论坛、社区、微博等中间发现舆论监督线索,及早参与监督。对可能出现的舆论监督方面的热点问题,应制订应对预案,不要等网络炒得很热后才被动跟进;对于突发舆情,要把监督的主动权抢过来,正确引导舆论。当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监督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经常还有“网络推手”人为操纵,主流媒体与网络互动合作,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主流媒体编辑记者受过严格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责任意识,应对网络监督涉及的事实进行核实把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澄清事实,驳斥谣言。特别是要把握好导向,不盲目跟风,不任意炒作,并善于引导舆论,把网络监督引向正确的方向。《河南日报》与大河网合办的“焦点网谈”栏目,整理网上舆论观点,搬到主流媒体上刊登,并加以理性分析合理引导,在舆论监督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主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很多时候难以与网络监督同步。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应该后发制人,在报道质量和水平上高人一筹,从而找准成为舆论“引领者”的途径。一是在调查分析方面深度挖掘。二是重视评论。网络舆论中有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甚至是谩骂和人身攻击,主流媒体在监督时也要表明观点,这种评论有别于网络的情绪化表达,是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既疏导社会情绪,又启发公众深思。这样,主流媒体就能超越网络,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成为真正的舆论领袖,发挥主导作用。
舆论监督只是整个社会监督的一个部分,有自身的局限性。严格来说,它的监督仍属于“权利监督”,并不是“权力监督”,即使威力很大,也不具有“在行动上加以纠正”的功能。而且,这种作用究竟能有多大,最终要取决于有关权力机关的态度和作为,取决于“权力监督”能否及时跟进。因此,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只有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紧密而科学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形成合力,增强实效。
一是要与法律监督相结合。
二是要与人大代表的监督相结合,使舆论监督更具权威性。
三是要与有关的监督执法相结合,促使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厦门日报》与当地纪检、监察等部门合办的“监督在线”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四是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动用各种力量参与舆论监督,从中获取民情民意,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活跃的今天,主流媒体只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努力做到使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那么实现舆论监督主导地位的回归就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