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道生
(作者是《南宁日报》主任编辑)
今年是中越两国建交60周年,同时也是中越友好年、滇越铁路通车100周年。对中越友好年活动如何报道,尤其是对中越青年大联欢这一重大预知新闻如何预热,如何做好做足前期报道是《南宁日报》今年以来思考的重点。回顾这一阶段的传播,笔者认为以下一些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
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以下简称“大联欢”)8月25日至28日在广西隆重举行。做好对“大联欢”及其前期相关内容的宣传,是中越友好年报道的关键所在。该报道有事件性新闻,更多是非事件性新闻,具有综合性、抽象性、重大性,需要媒体对具有“友好年”同一核心思想的新闻进行策划。
《南宁日报》对“大联欢”深入研究后,利用地理、资源优势,从已知事件中寻找与“友好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之处,翻新旧事,追求时新性。1951年,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要求,毛泽东主席同意在中国广西设立一所革命干部学校——南宁育才学校,为越南培养干部。《故地气象新 故人情谊浓——访广西南宁育才学校总部旧址》一文,介绍近年南宁市政府斥资维修育才,而育才近日第二十次接待越南友人,“大联欢”又将迎来大量参观者,在重温历史基础上勾画现实,“旧闻”翻新,揭示本质,时新性明显凸显。
“大联欢”的主题歌《你来我往有情缘》,词作者是国家一级编剧麦展穗,他同时也是广西电台首席编辑。近水楼台,广西电台在新闻策划中,将词作者麦展穗、曲作者孟可、“大联欢”晚会主题歌演唱者韦唯一一专访介绍,打“组合拳”;还推出独家新闻:该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馆联合举办赛事《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使预知新闻事件报道既有事件性新闻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又具有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大联欢”晚会8月28日在广西体育中心举行。广西体育中心8月11日刚剪彩落成,第一次承接三四万人参加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第一次举行大型彩排,有许多读者想知道的内幕新闻。《南宁晚报》以《3000多演员雨中紧张排练》《7000警力为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保驾护航》等为题作深度报道,深受读者欢迎。
重大预知新闻传播要讲究时宜性。时宜性表现在对新闻事件发展每个过程的“先知先觉”上。崇左新闻网在“大联欢”前夕,适时发表胡志明主席当年曾用汉语创作的《近龙州》《中国越南如唇齿》等5首诗歌,展现了中越革命者在战争岁月结下的深厚友谊和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的内涵。
时宜性还表现在媒体的政治敏感上,反映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度、敏感度和全局意识。8月26日上午,中新社向海内外发表消息,越南青年代表团在南宁向中国甘肃省舟曲县灾区捐款3万美元并表示慰问。中新社认为,这是一份特殊的邻里情谊,是越南当代青年对中国、对中国人民、对历史和未来的积极认知和行动。
中越友好年传播有两个舆论场,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造就的舆论场,一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造就的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但均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态势。如新华网《中越数万青年七市联欢共话山水情长》,广西电台《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600名专业志愿者培训班开班》,《广西日报》的《百色:友谊之树扎根壮乡红城》,天津手机报《胡锦涛致电中越青年大会》……每篇文章每个节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中越人民之间的友谊、传承、青春、向上的主题,报道思想鲜明,导向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