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平 吴复琴 (浙江省庆元县人民医院 3238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多用甲钴胺治疗,但疗效不十分满意。我院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甲钴胺(弥可保)联合治疗DNP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 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2例。所有病例均有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手足袜套感,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肌电图检查示运动、感觉神经障碍。排除心、肝、肾等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前1个月内血糖控制稳定。
1.2 分组资料 112例分为灯盏花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组(联合组)56例和甲钴胺组(对照组)56例。联合组男22例,女34例;年龄(53.2±3.7)岁,糖尿病病程(9.3±8.2)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1±1.3)年;治疗前空腹血糖(7.7±0.5)mmol/L。对照组男20例,女36例;年龄(53.6±3.6)岁;糖尿病病程(9.54±8.1)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2±1.2)年,治疗前空腹血糖(7.8±0.4)mmol/L。两组一般情况相似。
1.3 治疗方法 联合组予灯盏花素注射液1 5 0 m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甲钴胺0.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甲钴胺0.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两组每周监测静脉血空腹血糖1次;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卧床休息30分钟后进行腱反射、膝反射检查及深浅感觉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逐项询问患者自觉症状轻重并做记录。饮食控制和降糖药物与治疗前保持不变。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膝反射部分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膝反射无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2.1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表1)
由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除胫神经的运动神经末梢传导速度外,其他差别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胫神经与总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末梢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m/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m/s,
注:1为两组治疗前比较,2为两组治疗后比较;t=1.99时,P=0.05;t=2.64时,P=0.01
?
2.2 两组疗效比较(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见,联合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0.81,P<0.01)。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几乎占糖尿病患者的47%~90%,其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和神经轴索受损。发病机制目前有[1-2]:①血管学说:由于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供应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病变而闭塞,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加之神经细胞肿胀引起退行性病变。②代谢学说:由于血糖长期持续升高致细胞内山梨醇增多,肌醇减少,糖化蛋白产物增多及脂代谢异常等引起神经病变。③免疫介导机制学说:血糖可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抑制胆碱能系的传递,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转移酶。
甲钴胺是一个活性维生素B12制剂,是通过甲基化的功能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甲钴胺还可通过甲基转送刺激神经膜细胞蛋白质合成,促进神经传导速度。
灯盏花素注射液是以灯盏乙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中药制剂,它对蛋白酶C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扩张微血管,改善血管痉挛和微循环,同时可抑制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激活纤溶系统,降低血黏度,改善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3]。
我们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 N P并与单用甲钴胺比较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前者疗效明显好于后者。因此,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满意。
[1]俞丽云.糖尿病的神经系统表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262-263.
[2]潘长玉.糖尿病神经病变[M].//方圻.现代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733-2734.
[3]陈新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