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斌
[摘要]依据记忆遗忘规律、有效教学的三个规律、“三环节·三反馈”教学方式设计编写的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和构建有效课堂的尝试。教学案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分层落实,分类发展”。厦门市蔡塘学校依据教学课的核心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构成教学案的基本模块的内容和形式,以求实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案;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编写模块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上,更渗透到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方方面面。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学法的指导,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契合学情实际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机制。因此,聚焦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或时下的“表演式”教学模式,改变“高耗低效”的现象,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案的提出
新课程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课堂上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其一是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过度强调综合性学习,摒弃接受性学习,一堂课中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有的课满堂问答,课件泛滥,活动频繁。如此一味追求“创新”是为急功近利,其结果是课堂形式热闹新颖,教学质量却直线下滑,教师主观希望“培养能力”,学生的客观结果更多是“既丢知识,又没能力”。
其二是在一些课堂上,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模式依然顽固地坚守阵地,满堂讲授、填鸭式的教学大有人在;有的人为了体现新理念,在课堂中勉为其难地进行合作或讨论,其作用却是“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这种课堂的本质仍是以灌输为手段,以学生被动地接受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形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在实施新课改中,应当注意到教育的改革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质量,恰恰相反,它对质量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也就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实施课改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在研究一些高中校实施“导学案”“讲学稿”的情况及观察本校英语课导学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确实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我校认真总结“导学案”的实践经验,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了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实验——“教学案”的探究。教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把课改理念与学情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力求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释放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其实质是贯彻素质教育与教改思想,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后形成的校本课程。
二、编制教学案的理论基础
1.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规律理论揭示了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复习,短时记忆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复习,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学习行为需要的是长时记忆。艾宾浩斯充分证实了一个学习规律:学习要及时复习巩固,而且理解后记忆的效果更好。
2. 有效教学的三个规律
有效教学的三个规律由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总结提出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3.“三环节·三反馈”教学方式
“三环节·三反馈”教学方式是由福建省优秀专家、中学特级教师蒋宗尧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实验总结而成。根据有序原理设计的“三环节”是指导读环节、精讲环节、过关环节,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以导读环节为根本。根据反馈原理及记忆规律设计的“三反馈”是指课内反馈、课外反馈、单元反馈,三次反馈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尤其以课内反馈最为关键。
三、“教学案”的界定及核心理念
(一)教学案的界定
从以上“一个记忆原理、一种教学方式、三个教学规律”中,可以清晰地概括出有效教学必须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一堂课有效性的关键要素是:先学后教、正确引导和反馈巩固。于学生而言,在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及时巩固;于教师而言,在于正确引导,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从师与生两个角度确定教学案的两种定义:
1. 教学案是“教师学生之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支配的,而学生是受动的、被支配的。新课堂要打破这一定位,建立新型课堂师生关系,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互动,这就需要一个共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实现教学合一,“教学案”就是要成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点。
所以,从形式上看,“教学案”就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拓展延伸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它是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由教师整合各种资源,编写的课堂上供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共用的书面材料。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和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参与课堂活动,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体现了“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
2. 教学案是“教导学习之案”
教学案的“教”具有教育、引导之涵义,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案的“学”包含着“注重学习行为”和“注重学习主体”双重内涵,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如何达成学的目标,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案的设计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对学生学的引导、学情的评价、学习内容的引导、学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发等,这是教学案设计的暗线。
因此,从本质上看,教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教学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以利于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编排教学案时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各环节的设置都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导向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遵循教学案的引导突破重难点,从而一步步达到学习目标。所以,教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教学案的核心理念
根据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规律和记忆原理,融合“三环节·三反馈”教学方式的优点,在编制教学案时,确定了四个核心概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分层落实,分类发展。
1.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案的使用就是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先学”,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学定教是教学案中的第一次教学,从两个方面来落实:
首先设置预习环节,建立学情。教师在融合大量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精心编制成各种形式的预习内容来导学。教师要提出预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旧知预习新知;要提出质疑要求,学生对预习中不能理解和有疑问的内容做出标记或提出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其次检查预习内容,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批阅,初步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哪些知识能自主掌握,还有哪些疑难问题,难点问题是否突破等,根据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确定在教学中略讲什么,详讲什么,教学重点在哪里,教学方法如何调整等。
预习、检查、二备,尽管这些工作都是在课外进行,但它是必须和重要的,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奠定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通过这两个环节,教师才能谈得上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定目标、定方法、定节奏,进而在课堂上实现以学定教。
2. 以教导学
新教材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利平台,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依赖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引导。所谓以教导学,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宰,是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引导,以教导学是教学案中的第二次教学。
教学案中的“以教导学”体现为一个教授环节,从观课的角度看,是课堂上一段高效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教师通过批阅预习确定“导教”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段高效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重在一个“导”字,要把握的重点是:导学、启思、释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紧扣教材,精讲释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讲、略讲,甚至一带而过,重点教授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要灵活,精讲巧导,只要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论是常规的还是创新的都可以兼收并蓄,要设置恰当的教學情景,让学生体会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受,建立和巩固新知体系;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方法,引导能力的发展,最终学生能够自主地“学”,学有所获。
3. 分层落实
分层教学,作为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已得到普遍的认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分层教学的意识,还要有分层落实教学目标的措施。教学案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因势利导,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分层落实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课堂分层落实是教学案中的第三次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生分层,动态管理。根据学生学习习惯、能力、基础、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和竞赛组三个层次,分组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综合评定,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分层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辅导、批改作业以及学习信息的反馈,也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分层备课,明确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按照“了解、掌握、运用”三种要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分层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以求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3)分层授课,分类要求。分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总体把握的原则是:基础的知识必须是全体学生要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掌握和运用,针对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把知识的拓展运用作为其主要要求,做到“基础知识全体掌握,基本能力得到培养,导优对象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例如提问分层,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以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又如课练分层,课堂练习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竞赛组学生在课练中感到挑战,提高组的学生受到激励,基础组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4)分层作业,分类辅导。此环节的分层已经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是教学案的第四次教学。作业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有学习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业分层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实践中,教学案中精心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基本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选做题是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不选、少选或全选。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得,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情况,按照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辅、集辅,坚持导优辅差。
4. 分类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优势和不同的兴趣指向,因此,我们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标准,教学案就是用分类的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去主动适应学生的差异,进行动态的分层发展评价。
采取动态的分层发展评价体系,是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评价。在这种评价方式的引导下,使竞赛组学生目标明确,劲头更足;提高组学生兴趣盎然,稳中求进;基础组学生获得成功,消除自卑,增强信心。动态的发展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鼓励,有利于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编写教学案的基本模块
根据教学案的理论依据、核心理念和课堂教学原则,在充分了解学情、吃透教材、理解课标和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及实施要求和学生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编写成教学案。我校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构成教学案的基本模块的内容和形式如下:
【三维目标】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地写在教学案中,使学生在展开学习活动之前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指出本课时中的教学要求、教与学中的难点、重点知识、学习的方法。
【预习模块】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是以学定教的基础。复习梳理学习本节课需要的基础知识,自主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采用填充、图表、练习等各种形式。
【教学模块】落实以教导学之精神,进行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体现,要精讲精评,短时高效,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贴近学情并符合认知规律,重在解疑释难、导学启思、解决问题。
【精练反馈】设置部分习题,难度较低,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落实基础。一般3-5题,5-10分钟。这也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果的所在。
【课堂小结】梳理本课知识要点、重要的方法及教学思想等。
【拓展延伸】此环节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学习的过程,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拓展延伸的内容, 要分层设置,分层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典型性和创造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拓展运用。
【课后作业】把握层次性、针对性和适量三个原则,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题。这些习题要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由小到大,题量适度,以确保作业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后记】教师教的心得及其修改、补充;学生学习心得、体会或错误订正等。
总之,教学案立足于学情,要求于教师,着力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案运用的关键,它既“先学后教”,更重在“边学边做、分层落实”。教学案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和课型而异。教学实践显示,使用教学案能够加深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师整合资源的能力,强化师生间的交流,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使“教为导向,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2] 乐国安.心理学教授谈记忆魔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8(Z6).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杜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