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红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学校始终在努力寻求着适合教师群体现状、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当我们静心回顾学校常规考核走过的历程,实际上是走过了从重评判的“控制约束”为导向到重发展重引领的评价机制改革之路。而这一历程的变革过程,正是我们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理念指导下对教育管理价值选择的结果,即学校管理从只重视“成事”到逐步走向“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
一、直面教师发展现实——质量管理催生教育教学常规考核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局小教师群体整体素质较高,这是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自身发展的优势。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是局小教师共有的特点。从教师的引进上看,一度时期,局小的教师是从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挑选或者是从常州市其他各校引进的优秀教师,这为局小良好教师队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局小的教师历来拥有创造时空。在局小的教学园地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并不为过。在这样的背景下,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局小涌现出一批“师品、学品、人品”堪称楷模的名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常考核”制度曾一度被局小教师所摈弃。
但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老教师的交替,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流。百年老校、百年名校的优越,使局小青年教师在享受优越的同时,逐渐缺少了面对变革的敏感和面对挑战的勇气,更缺少知难而上、执著追求的意志。尤其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青年教师队伍的主流。这些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年教师,能不能成为烙上“勤、勇、朴、诚”的文化烙印的局小人?日常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在哪里?……
现实的状态让管理者意识到:要重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管理秩序,学校需要在现实背景下,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当时的改革由于缺少理念的引导,受原有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领导自觉地把教师当成了被管理者。学校在考核内容和形式上做了大量文章,如学校确定了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常规,让教师明白,作为一名局小的学科教师,你要做到什么。学校还从检查教师的个人备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集体备课、资源建设、论文撰写与参与研讨等方面制定了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考核方案。方案较为细致地制定各个项目的检查细则,校长室要求教导处的成员结合考核细则全面考核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教导处成员的工作由此变得更为忙碌,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状态却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
二、重建日常课堂的价值观——“关注日常”考核内容从静态走向动态
制度的建立总是比落实容易得多。由于教导处成员忙于各项事务,对于备课的检查只是期初一次,期末一次,对于作业批改仅仅是偶尔抽查一次,对于集体备课仅以检查记录为主,资源建设以上传到网上文章为主。当考核制度对教师公布并初步推进实施,对于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议。备课的确很重要,但是怎样的备课方式就是好的?网上的优秀教案多得是,停留在纸上的“优秀”教案就一定能产生高效的课堂?集体备课上的记录好就表示备课组研讨氛围浓?研讨质量高?在网上发表的观点多就代表课堂教学水平高?
此时,学校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念,专家们对“传统教学观在教学中呈现方式的剖析”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反思。的确,热衷于“公开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左右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追求,我们的日常研讨“精雕细琢”,也推出了许多成功的“示范课”,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然而,我们的日常教学究竟应该关注什么呢?我们的日常考核究竟应该关注什么呢?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开始改革考核内容,把对日常课堂教学的考核放在了考核的第一位。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我们认识到:师生通过每一天日常的课堂生活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提高日常课堂教学生活的质量,就是将“新基础教育”理念在具体学科、具体教学内容、具体课堂中实现具体转化,从而实现师生的生命成长。于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重建“一堂好课”的标准,把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评价权、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纳入了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为了引领教师关注日常课堂,我们把论文的撰写从日常考核中分解出来,不再作为考核的内容,而是以其它的方式鼓励教师撰写;对于资源库的建设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业的布置根据学科的不同拟定了不同的要求,例如,语文教研组不仅关注作业的量,而且还关注教师布置怎样的作业,是单一抄写还是多样化的实践性的作业;数学组不仅关注作业的正确率,而且还关注作业布置的选择性等等。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了解一位教师的职业状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了解一位教师的教学个性;在学生的日常课堂状态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状;在学生的日常课堂状态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唯有日常的课堂才是师生发展最真实的见证。抓住了日常课堂,就抓住了教育教学中生命成长的土壤。抓住了日常课堂的基本追求,就抓住了教育教学变革中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方向。学校教育教学日常考核由此从静态的文本管理走向动态的现场观察和课后互动交流。但至此,考核人和被考核人的关系依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考核任务的承担者依然是中层干部或教研组长。
三、重建考核评价价值观——考核追求从约束控制走向发展引领
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我们开始重视管理过程中育人价值的开发。在“成事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理念让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的考核工作。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教育教学考核制度的制定中,我们以往关注的是“管”好教师把“事”做好,却没有将“发展教师”作为目标。人是影响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局小,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与时俱进?处在世纪之交十字路口的百年老校面临着选择和挑战。
学校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叶澜老师指出,学校首先要有良好的人际环境,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会心情舒畅,要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在共同的事业中得到体现。叶老师的话引起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考核追求的是什么?现在的考核方式是否能够达到期望的目的?首先,立足于“管”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制度的制定到实施,都是在“管”理教师,你来查我就应对,教师处于被动的被考核的地位。如何让教师以平和开放的心态看待考核,走出应付考核的被动局面,使考核工作成为教师对自我工作的指导,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有力途径?如何让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
于是,管理者开始走近教师进行沟通了解,随之令管理者惊奇的是,老师们竟然主动为考核工作出谋划策,针对原来考核内容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教师逐步成为制度的修订者。让教师参与到制度的修订中,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高层次的需求,老师们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开始考虑变换教师的角色地位,让教师成为考核者。
随着思考的深入,学校在教育教学常规考核上确立了两项基本原则:一是人人都是考核者,人人都是被考核者,全员参与考核与被考核(包括管理人员);二是考核以教师的日常教学为关注点,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
立足于这些思考,我们推出了新的学科教育教学考核制度。各学科在期初就整体规划并做好考核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依据“新基础教育”的课堂观,我们重新设计了听课评价表与考核表,将理念具体地落实在评价表中,一方面帮助考核教师寻找课堂观察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引领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每学期各学科会根据“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推进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听课评价内容和考核内容。在此同时,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各学科组将教师合理分组,每个小组有2-3人组成。考核小组首先要在学科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习新调整的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工作每月都要进行,语数组每月一般安排五个考核小组,每个考核小组的成员依据自(下转第50页)(上接第33页)身工作实际,互相协商,确定考核时间。通过抽签随机产生被考核教师名单,采用听随堂课及查阅相关内容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过后,考核小组成员与被考核教师沟通交流考核情况,并提出今后改进建议。
在考核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逐步改变了考核是学校的事,是领导的事的看法,而把考核工作看做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对考核工作,老师们觉得很神圣,也很严肃,因为大家觉得,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对学校负责,也是对考核的老师负责。
新制定的考核方式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从教师互动考核的过程中,考核正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理念在考核的过程中被主动学习,在听课过程中结合课堂现状的剖析被不断感悟,在课后的交流中碰撞提升。一位教研组长在总结教研组工作时欣慰地说:我们的考核其实是一种研究。老师们在考核与被考核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对具体课堂的解读和剖析中不断深化自己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的认识。听一节考核课就是研讨一节课,剖析一部分教学内容,反思我们的理念和行为。老师们逐渐用一种开放研讨的心态来直面我们的日常教学考核。
不同的理念形成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形成不同的教师文化。当教师成为制度的制定者、推进者与落实者,这样产生的制度,已不再是完全外在的规定,不再是领导控制下的条文要求,而是学校教师每一个人自我进步的需求,自我管理的必要保障。教育教学考核制度能有效落实,关键是各种关系的重新定位。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的建立,我们成功地在以下兩方面的关系处理上有了新的思考:
“被动”与“主动”的关系。一个人经常感觉到被管理、被约束,会感到压抑不自在。人的主动发展意识会被消磨殆尽。局小教师群体的素质决定了大多数的教师具有自我“约束感”,知道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是应该有的师德行为规范。我们的管理就应该在规范教师的同时关注教师的内心情感体验,关注教师作为一个主动发展的人的角色,不仅仅用制度来“管”人,给教师信任,给教师以主动参与管理的平台,教师则会在参与考核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主人感,更会在参与考核中主动学习、主动变革。
“约束”与“引领”的关系。立足于“管”的制度,实现了形式上的约束,但是缺乏实质性的引领。当教师的角色从纯粹的“被考核者”角色走向“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双重角色,增强的是一份责任心,内在责任感的激发使教师逐步具有自觉意识,从对制度的反感走向对制度价值的认同。新的“课堂教学”听课评价表与考核表在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学习交流中,实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在具体课堂教学层面的引领,实现了教师其“人”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其“事”的共同发展。
制度的不断的修订的过程是管理者理管理念不断内化的过程,管理者思维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是管理者不断成长的过程。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学生”,管理者先行。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汪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