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探索

2010-07-15 01:40万筱明
中小学校长 2010年5期
关键词:职校民办职业院校

万筱明

新余市位于江西中部,是江西省最小的设区市,辖一县四区,总面积3178平方公里,人口113.26万。多年来,新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历经20多年的发展,新余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办学、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办学之路。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3所,其中民办高职3所,公办高职1所,万人以上规模的职业院校4所;在校学生9.34万人,生源来自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累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30余万人。全市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为65.2∶34.8,在校生比例为59∶41,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洼地效应”,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2005年4月,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在新余召开;2005年11月,市政府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唯一的设区市)。2006年、2008年,《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先后以头版头条报道新余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一、新余市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在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中,新余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以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关键,成功构建了资金投入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管理企业化、教育教学特色化、就业推介市场化的办学格局。

第一,在办学环境上,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办学的发展方针,着力营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小气候。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扶持,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和民办教育协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新余市职业教育2008—2012年发展规划》、《新余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细则》等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定期议教和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学校等一系列制度,定期组织督查评估,研究解决职教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撑。在资金扶持上,市里每年3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民办职业院校贷款贴息,凡户籍在本市辖区内的初、高中(应、历届)毕业生就读本市职业院校每生每年补助学费1300元。并通过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和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账户,采取扶持、担保、贴息等办法,解决职校融资难问题。在学校用地上,全部实行行政划拨并按公益事业减免规费。多年来,全市累计在城区划拨土地4000多亩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在人才支撑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积极鼓励和支持退休的教育系统领导到民办职校任职,对外来教师在我市民办职校任教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上一视同仁。甚至派出机关党务工作者和公、检、法、司等机关人员进驻学校,义务从事党务工作和维稳创安工作。三是实行无干扰保护措施和保姆式呵护服务,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坚持先发展后规范,放宽办学主体,放宽办学条件,放宽办学方式,只要符合基本的办学要求,就允许其兴办职校。各级、各部门对职业教育,普遍做到了不提意见、不说困难、不设障碍,对民办职校的发展提供了全过程保姆式呵护服务。

第二,在投资主体上,大胆突破单一政府办学的格局,走出了一条以股份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道路。注重发挥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鼓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办学,鼓励市内各公办、民办学校与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全市53所职业院校中,民办职业院校51所,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第三,在办学模式上,始终坚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办学方针,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格局。全市既有公民个人办学,又有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办学;既有国有民办,又有民办公助;既有集团办学,又有一校两制、校内设校等办学形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并举、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行的多样化办学格局。

第四,在学校管理上,注重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市大部分民办职业学校采取股份制合作办学,学校成立了董事会,形成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职业学校普遍在财务上实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人事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在工资报酬上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做到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相结合,建立健全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管理体制。

第五,在教育教学上,切实做到紧贴市场、特色办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真正做到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渝州学院自创办之初,就坚持以电子工程专业为龙头,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赣西学院依托原华丽服装厂,以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为龙头,形成“厂校结合,产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太阳能学院以本地光伏产业快速崛起为契机,形成了以光伏专业为品牌的办学特色。

第六,在推介就业上,始终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现了技能培训与高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注重“订单教育”,做到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根据就业订单招收学生。学生一入学即与学校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学校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对第一次推荐不满意的学生或达不到就业协议待遇的学生,学校再次组织推荐就业,直到满意为止。对于已毕业学生,学校每年开展就业回访,学生毕业一年后,还可返校参加各类层次的知识更新教育。为确保学生就业,全市职校都与沿海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与订单就业的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全市职校毕业生一次性推介就业率已达98%以上。

二、新余市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各地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生源争夺、同态竞争十分激烈,严重打压了内陆欠发达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一是沿海发达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一步跨越、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二是内陆省会城市凭借其良好的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其办校规模之大、起点之高,内陆中小城市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三是一些地区对外地职业院校招生实行严密的地区封锁。近年来,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县区必须设置一所中职学校的要求,各地一拥而起兴办了一大批职校,这些学校大多办学层次低,专业设置雷同,造成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了生存,一些地方出台各种地方保护措施,令职业院校在外地招生的环境持续恶化。

第二,社会认知认同度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非歧视待遇尚未得到根本落实,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认同度还不高。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只认同普通高等教育,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好、学生在职校学不到“真本事”,少数部门甚至认为职业学校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压力。二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错位、职能不清。对职业教育制订发展规划、优化布局、净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做得过少。三是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扶持力度不到位,民办职校普遍存在融资和征地两大瓶颈制约。

第三,核心竞争力不强,总体品牌尚未形成,整体素质和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办学层次普遍较低,高职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新余还没有一所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三是特色优势不明显,核心专业不突出,难以培养出理论素质过硬、动手技能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学生。

第四,教育资源分散,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体制不畅,资源共享的格局未能很好地形成。一是职业院校选址分散,集中布局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难以有效发挥出集聚效应。二是部分职校举办者存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相互之间合作办学的意识淡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达不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公办职校与民办职校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分工协作存在着体制上的天然壁垒,难以实现有效的合资合作。四是部分职校规模较小、层次较低,自身特色不够明显,因而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与优强学校争师资、争生源,影响了优强职校的做大做强和教育资源效益的有效发挥。

第五,民办职业教育举办者总体素质不高,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多数学校规模过小,缺乏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部分职业院校举办者缺乏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抱负,满足于学校现状,短期行为突出。三是职业院校之间缺乏合作办学、互助协作、文明竞争的精神。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在生源争夺上恶性竞争、相互打压。四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双师型”人才匮乏,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尤为不足。六是教师待遇与公办学校存在差距,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跳槽现象普遍。

三、加快新余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许多地区相继出现企业“招工难”和“技工荒”现象,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以做大做强品牌院校、品牌专业为抓手,全力推进办学模式、经营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加快形成以高职本科为龙头、高职专科为主体、中职学校为基础的办学新格局,努力把新余建设成为江南知名的高级“蓝领”、“灰领”人才培训输出基地。

第一,整合办学资源、打造职教精品,着力培育新余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升专、升本工程。通过扶优扶强、资源整合、引进嫁接、开放办学、发展教育集团等手段,集中精力扶持渝州学院升本,建设4所高职专科。二是切实抓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到2012年,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实现12万人,其中高职7万人,中职5万人,重点建设好5所万人以上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万人以上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建成一批市场需求旺盛、特色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专业。紧贴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建设光伏、新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加工、汽车制造与维修、电工电子、数控技术、旅游服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服装设计、服装工艺、动漫、生物制药、现代物流、计算机应用、物业管理、机电一体化、幼儿教育20个职业教育骨干特色专业。五是积极发展集团办学,适时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通过靠大联大、强强联合、以大托小、捆小成大,到2012年力争组建6个职业教育集团。

第二,突出整体运作,提升整体形象,着力锻造新余职业教育的统一品牌。借鉴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采取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办法,按照统一形象包装、统一招生政策、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合同签订的思路,集中宣传和推介新余职业教育,着力打造新余职业教育品牌。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制作高水平广告、在强势媒体开辟专题宣传栏目等手段,强力推介新余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加强各职业院校的管理和自律,建立健全政府职业教育信息发布、督导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协会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对各职业院校的评价评估,引导职业院校诚信办学,有效禁止各职业院校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改革办学模式,构建互通立交,着力消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疏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通渠道,加大本地学生就读本地职校补助力度,鼓励普通中学与职业院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允许学生在一定阶段跨校流动,鼓励初三学生分流就读职业院校,鼓励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分流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允许普高及初中学生成建制地升入职业院校。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和三年制中职教育。试行中职学校学生自愿参加全省普通高中会考、符合毕业标准的,可同时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第四,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师资建设,着力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抓好教师队伍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加快引进一批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人才,允许和鼓励职业院校采取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企业专业技术骨干中挑、人才市场上聘等多种途径充实师资队伍。到2012年,职业院校理论课教师90%具有本科学历,其中15%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专业课教师6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高级技工等级。二是创新教学手段,推行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育软件,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多种教育模式和课程,重点建设好骨干、特色专业。实行灵活学制,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职业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办学,加快建成一批产学研训一体化教育教学基地。三是引入先进办学理念,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切实抓好职业院校举办者、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推行适合职业院校发展的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引导职业院校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营销意识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法人治理结构,全面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平合理的职业院校用工、分配制度,加快构建学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决策平台。

第五,加强领导协调,优化公共服务,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用地、融资、税费减免、投资回报等各方面,赋予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同等待遇。职业院校重组新建校区时,允许老校区改变用地性质进行招拍挂,所得资金公办学校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二是加快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把職业教育融资纳入金融担保、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社会资金投资力度,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适时组建代理投资公司,引导社会零散资金投资入股。三是着力抓好用工培训、农民培训。把职业教育发展与企业职工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民转移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实施相应的培训规划。四是强力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宣传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各条战线创业、立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支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共为。五是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治周边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坚决打击各种侵扰学校正常办学秩序的不法行为,维护学校安宁和谐的环境。

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整体改善。特别是在一系列牵涉全局,关系政策、体制、利益的重大调整等问题上,尤其需要国家总体把握、强力推动,为此建议:

第一,政策倾斜,扶优扶强,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国家的扶持资金和项目不应“撒胡椒面式”的下拨,而应该扶优扶强。对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区和学校,在学校设置、规划布局、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应予以重点倾斜,特别是要重点扶持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促进全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第二,调整布局,合理规划,整合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不能重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要突出各地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调整一县一中心的发展模式,使全国职业教育資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向具有办学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重点区域或城市集中,切实解决好同业竞争、重复建设、布局分散的问题。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办学市场和办学秩序,允许具有办学和招生资格的职业学校跨省、跨市自由招生,统计考核可按生源流出地计算,让学生充分享有自愿选择学校就读的自由和权利,切实解决好地区封锁、一哄而起、恶意竞争的问题。

第三,多元办学,区别考核,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民办教育享受公办教育同等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应抓紧制定出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标准、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在教学体系评估、教学质量评判、办学门槛设置、办学层次提升等方面应区别对待普通高等院校、公办高职院校与民办高职院,切实解决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规范来管理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的问题。

第四,破除壁垒,资源共享,统一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利用职业院校培训平台,构建职业培训新体系。打破部门培训条块分割现状,凡是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实用技术学习、新职工上岗、下岗转岗工人就业、职业院校学生等级技能等职业培训,统一纳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由教育、人保、农业等部门按照有关权限对各职业院校培训资质进行认定,符合条件的方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经费按规定足额支付给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

第五,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当前,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人们对求学需求层次的提升,一般性用工需求将逐渐萎缩,中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将面临衰减,迫切需要我们调整办学方向,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由培养中低级“蓝领”员工为主向培养高级“蓝领”、“灰领”人才为主转变,特别是要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江西省新余市副市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期地(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副市长“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专题研究班学员)

责任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职校民办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
民办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