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新
东湖位于武汉市东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城中湖”,也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旅游业2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东湖水资源污染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危机。如何保护东湖水资源,实现东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东湖风景区概况。东湖属雍塞湖,是江汉湖群中的一个浅水、半封闭、人工控制型湖泊,港汊湖岸交错。东湖风景区总面积81.6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2平方公里。东湖风景区沿湖依次划分为听涛、白马、落雁、磨山、吹笛五大景区。
(二)东湖水资源概况。根据武汉市勘测设计院2006年的最新测量成果,东湖平均水深3米,最深5米,东湖水面面积为33.2平方公里,湖岸线总长133.7公里,年均降水量1,192毫米,蒸发量1,269.6毫米,全湖汇水面积132平方公里,丰水位21米(黄海高程)时的总容量13,489万立方米。由于历史原因,东湖被人为分割成14个湖区,其中最大的湖是郭郑湖,湖面面积12.8平方公里。通过对东湖水下地形及淤泥厚度的核磁共振扫描,东湖最大淤泥厚度4米,平均淤泥厚度1.06米,淤泥总量3,522万立方米,是东湖库容的20%。
(一)东湖水环境演变历程。东湖形成的初期是与长江相连的,之后由于自然和人工的作用,削弱了江湖连通;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入湖,导致东湖水体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水质感官差、水体腥臭、蚊蝇孳生、底泥淤积,水体功能得不到良性发挥。
20世纪五十年代,东湖水质清澈,鱼翔浅底,登高望远,碧波千顷;到六十年代,由于人工筑堤修路建桥,造成湖汊分隔,削弱水体的交融和流动;至七十年代后,随着武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剧增,排入东湖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幅度增加,有毒物质污染日益增多,且地表径流向湖泊中汇集大量有机物、无机肥料、残毒农药、溶解性固体杂质,以及钙、镁盐类与锰等重金属,导致湖水遭受污染,水质日益恶化;八十年代后,东湖的湖汊及边缘一带,全年大部分时间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湖水浑浊。夏季湖水中藻类孳生,形成水华,湖汊边缘水体已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而东湖的整体水质则呈富营养化趋势;至九十年代末,进入东湖的污水排放量已增至约30万吨/日。东湖污染程度的加重使它的供水功能逐步减弱,在九十年代末终止了提供饮水功能。此后,政府加大了对东湖水资源的保护力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东湖水质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由此可见,这半个世纪东湖水环境演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东湖水体污染的过程。
(二)东湖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湖鱼类有67个种,隶属于18个科,54个属,而据1992年以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东湖仅发现鱼类38个种,隶属于10个科,33个属,胭脂鱼、鲂、暗色东方纯、鲸等20余种已基本绝迹。
2、大量有机质对水生物的直接影响和杀伤。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湖中,由于这些污水中携带大量的有机物,而湖水中的好氧性微生物对这些污水中携带的有机质进行分解,导致湖中溶解氧降低,从而导致鱼类的死亡。
3、富营养化的加速引起水体中的蓝藻“水华”。在高度营养水体中,往往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削弱,而引起少数浮游藻类的爆发性增长,最为典型的是夏季蓝藻“水华”的发生。东湖主体水域蓝藻水华自1985年消失后至今,24年来一直没有复发过。但去年8月,东湖子湖官桥湖水面上,大量的蓝藻形成,表明局部爆发蓝藻“水华”。
4、有毒污染物的影响。工业废水中一些富含有机质,而另一些含有一种或多种有毒污染物。东湖的有机物最大值超过几倍、酚和汞的平均值都偏高,使某些水生植物在短期内受到毒害而死亡,从而影响湖中的鱼类生长和繁殖。如果这些鱼类被人类食用,浓度富集很高的有毒物质进入人体,从而危害人的健康。
总之,由于东湖水体已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东湖水体面积大,污染时间长,因此对东湖风景区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东湖水质现状。为改善东湖风景区水体状况,东湖风景区与水务、环保部门配合,积极做好东湖截污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从环保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通过近20多年的治理,东湖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转变为Ⅴ类,东湖的水质正在逐步改善。2006年东湖水质17年来首次由劣Ⅴ类升到Ⅴ类,由重度富营养化转为中度富营养化。这是自1990年降为劣Ⅴ类水质后,东湖水质首次发生质变升级。从污染指标看,东湖共有24项污染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氨氮、石油类等。2007年东湖只有总磷指标为劣Ⅴ类,其他指标分别为Ⅴ类或Ⅳ类。但按照国家规定的单因子评价法——整体水质依据最高指标确定,东湖水质判为劣Ⅴ类。但总体走势显示,东湖水质正在由“直线下跌”转入“波动起伏”,趋势向好。2008年东湖水质为劣Ⅴ类,中度富营养状态;与2007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表1)
表1 2007年、2008年东湖水质
目前,由于东湖污水管网与雨水收集管网没有分开,点、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不到位,东湖水质短时期内还很难有根本改善。与我们发展水上休闲旅游的需要相比,与市民和游客亲水的要求相比,改善水质仍需要加大力度和加快进度。
(一)加强和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度。政府应推行有关水资源东湖风景区的保护立法,以确保其实施的节水措施。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法规和控制工作,统一领导和协调各主要景区用水问题的决议。政府应合理化东湖风景区现行的管理权。管理部门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水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市场管理、服务质量检查、投诉处理等管理,加强执法力度,把景区水资源的利用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加强东湖风景区周边地区环境控制,杜绝新污染源产生。房地产开发愈演愈烈,湖泊独特的开敞空间资源特点和人们对于住宅的亲水向往,使东湖成为开发商销售房地产的卖点,东湖周边一楼盘均价达到了20,000元/m2,而武汉市同期为约7,000元/m2。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东湖,势必加大东湖治理的难度。
环东湖快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和道路建设。一方面使景区周遍基建项目增多。尽管施工期内的固体废物已被严格禁止倒入湖内,但因为该地区雨水属于东湖水系范围中的一部分,沿设计路段分段布置排水管渠,将雨水分别排入东湖,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雨水的受纳水体——东湖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环东湖道路成为武汉城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车辆数量大幅增加,排放的废气对东湖风景区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
(三)强化公众的东湖风景区水资源保护意识。增加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是东湖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一环。武汉城区的扩大,东湖已成为市区,湖区周遍的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平凡,人流量加大。加强市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弃入湖中的日常生活垃圾,将水环境保护变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对东湖风景区水资源保护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着力改善水环境。逐步建立生物净化系统,恢复湖泊生态平衡。包括利用湖周陆地,配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植物群落,对雨水和污水起涵养和过滤作用,减免地表径流和面源污染的入湖量;重建湖泊中水生高等植物群落,促进湖泊水生态学整体优化。全面启动外源治理系统,实施截污工程,从源头上切断东湖水体污染源。应建立湖区周边地表径流管网收集系统,周边团体、机构和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有效拦截周边排放入湖的生活污水。有重点地实施底泥清淤,解决东湖水体内源污染。对部分淤泥厚度过大的水体,如郭郑湖茶港水域等地实施底泥清淤,以加快水生态修复过程。抓紧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促进水质的快速改善。密切关注“大东湖”生态实施水网项目,建立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湖泊水网系统,促进东湖水质的快速改善和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东湖风景区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过治理,东湖风景区的水质正在逐步改善,但与市民和游客亲水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伴随武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湖风景区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任务依然艰巨。
[1]陈威.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6.
[3]袁龙义等.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影响及治理措施.湖北农业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