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张 莉,王 巍
(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淮安 223001)
多氯联苯Aroclor系列均为多种多氯联苯(简称PCBs)异构体和同族体的混合物,在性质上与PCBs的单体大不相同,PCBs产品的种类通常是以其含氯量的不同来进行区分和命名的。目前,PCBs属于国际上规定的“需要进行评定的有害物质”名单中的有毒物质,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土壤中多氯联苯测定方面的监测标准,文献报道仅见快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超声波萃取/气相色谱法等。然而,在Aroclor系列分析定性判断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本文建立了超声波萃取/气相-质谱法测定土壤中多氯联苯Aroclor系列方法,方法相对简单快速,定性直观,定量结果满意。
超声波萃取仪;氮吹浓缩仪;GC6890N气相色谱仪(Agilent公司);MSD5973I质谱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正己烷(农残级);丙酮(农残级);无水硫酸钠(优级纯);弗罗里硅土柱(1g,6mL,SUPELCO);Arochlor 1242、Arochlor 1248、Arochlor 1254、Arochlor 1260浓度均为100mg/L,购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
色谱柱:DB-5MS,30.0m × 0.25mm ×0.25um,进样口温度:280℃;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柱流量:1.5mL/min。升温程序:60℃至 160℃ (30℃ /min,保 持 2min),160℃ 至280℃(5℃ /min)。
扫描范围:35至260amu;扫描速度:0.6至2 s/scan;离子源:EI源;离子化能量:70 eV;电子倍增器电压与调谐电压一致;离子源:230℃;传输线:280℃;选择离子扫描模式为多氯联苯的特征离子。各氯代联苯监测质量数如表1所示。
表1 测定物质的检测离子
称取10g土壤样品,加入等量无水硫酸钠,混合研磨脱水。加入30mL正己烷/丙酮(1:1),用450W功率探头式超声波萃取仪,室温下连续超声萃取5min,倾出萃取溶液。上述萃取过程重复三次,合并萃取溶液,过无水硫酸钠层除水,氮吹浓缩至近干,用正己烷定容至1.0mL。用约12mL正己烷/丙酮溶液(体积比9:1)洗涤活化弗罗里硅土柱,上述己烷浓缩液转移到小柱上过柱净化,用正己烷/丙酮溶液(9:1)洗涤接收到10ml浓缩管至10mL。氮吹浓缩至1.0mL。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配制1:1:1:1 的Arochlor 1242、Arochlor 1248、Arochlor 1254、Arochlor 1260混合溶液,总浓度为4mg/l作为定性用标准溶液,定量校正曲线用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0.1,0.2,0.5,1.0,2.0mg/L 的1:1:1:1 的 Arochlor 1242、Arochlor 1248、Arochlor 1254、Arochlor 1260混合溶液。
标准溶液的选择离子色谱图(左上角数字代表最高峰的峰高),见图1。
图1 标准溶液选择离子色谱图
配制多氯联苯的标准系列溶液,按照选定的分析条件进行分析,对不同浓度下多氯联苯各定量离子的峰面积进行积分,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990,方法检出限为 1.5 至 2.0ug/kg,见表2。
表2 多氯联苯的线性方程及检出限、精密度
实际土壤样品按实验方法,采样各分量加和的定量方式定量,样品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样品的分析结果(ug/kg)
土壤样品中多氯联苯Arochlor系列经过超声波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和GC-MS分析,取得了良好的回收率、灵敏度、精密度和检出限,实际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也令人满意。
[1]阎吉昌.环境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俞是聃,林达,曾子安.快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多氯联苯Aroclor系列[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9,15(2):110-117.
[4]李娟,高丹.超声波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多氯联苯[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3):1-3.
[5]杨勇,郭迎卫.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的有机磷农药[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14(3):80-82.
[6]蒋霞,李崇瑛,胡科,等.环境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的分析方法[J].广东化工,2009,9(36):173-174.
[7]黄业茹,施钧慧,唐莉.GC/MS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多氯联苯(PCBs)[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0,6(4):216-224.
[8]樊祥科,魏爱泓,花卫华.超声萃取-佛罗里土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1):95-97.
[9]陈玉波,苏建国,薛银飞,等.气相色谱毛细管拄内标法测定白酒中甜蜜素含量[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18(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