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孔勇
我院外科将2005年5月~2009年5月40周岁以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0例,两组患者无论是择期急诊手术后均安置1~2根腹腔引流管,以便观察统计,不放置引流管未列其中,再统计腹部渗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患者640例,全部患者均在术后腹腔内放置1~2根引流管。腹部外科手术术前诊断包括胃癌、肠梗阻、巨大脾切除、腹膜后肿瘤、直肠癌等,将6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术前诊断、疾病轻重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
治疗组:男199例,女121例;年龄44~79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巨脾31例,胃癌136例,肠梗阻56例,腹膜后肿瘤62例,直肠癌35例。对照组:男189例,女131例;年龄45~76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巨脾52例,胃癌137例,肠梗阻35例,腹膜肿瘤65例,直肠癌31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针4000~6000U或低分子量肝素钙针4100~6150U,每日一次,连用5~7d。
计算术后腹腔引流总量,引流量<50~100mL/48h拔除引流管,血栓性疾病以实际发生数给予统计。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Fisheres精确率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液计量均为正常公布方差齐同(F=2776,P>0.05),采用t检验,t=1775,P>0.05,治疗组稍多并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腹腔引流量比较
治疗组患者无血栓性疾病发生。对照组12例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为3.75%,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中脑梗死5例,死亡3例,肺梗死5例,死亡1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治疗组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和死亡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肝素是最经典也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其临床抗凝效果良好,且价格低廉,不足之处是常引起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生。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具有生物学药效率高、半衰期长、抗凝效果更具有可预测性、使用方便等优势。统计学资料表明,40岁以上人群血液多呈高凝状态,且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的基础疾病,手术后长时间卧床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进而引起栓塞、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引起患者死亡。既往手术后多不行抗栓治疗甚至使用止血药物,近年来,低分子量肝素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已逐渐引起重视[1],术后应用抗血栓治疗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愈来愈多,提倡对有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患者应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2]。
由于低分子量肝素分子链较短,对Xa活性较强,对凝血酶抑制作用弱。另外,低分子量肝素还能促进tpA的释放,发挥纤溶作用,并能保护血管内皮、增强抗栓作用[3-5]。对于低分子量肝素使用时间、剂量及疗程,目前尚不统一。有的学者主张手术前一天开始使用,每日1次,连用7d。本组手术因创伤较大,无论择期或急诊均是术后才开始减少活动时而卧床均于术后一天开始使用,每次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4000~6000U或低分子量肝素钙4100~6150U,每日1次,连用5d足够。
总之,通过观察和统计结果看,低分子量肝素对高血栓性疾病患者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有明显疗效且较为安全可靠。
[1] 王学锋,王鸿利.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J] .诊断理论与实践,2002,1(2):112-115.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1.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 .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6.
[4] 贾征,张立国,李军.低分子肝素在开胸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0,(1):109-110.
[5] 贾坤林,徐翠荣,邓刚,等.低分子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64-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