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郑淑均 薛增印 (邢台 05420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 (IBS)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1]且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我科应用补中益气汤合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诊断及入选标准 参照罗马Ⅱ标准:在先前的 12个月中,腹痛或腹部不适有 12周时间,发作不必是连续性的,症状在排便后缓解,粪便稀溏或呈水样,伴有或不伴有以下症状:①每日排便超过 3次;②黏液便;③便意窘迫;④排便不尽感;⑤腹胀或腹部膨隆。符合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2]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经临床观察、电子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
1.2 一般资料 110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 51例。治疗组:男 41例,女 18例;年龄 28~55岁;病程 1年 ~20年。对照组:男 39例,女 12例;年龄 26~50岁;病程 1年 ~2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组 予补中益气汤合痛泻药方加减,药用:党参、黄芪各 15g,茯苓 12g,白术、陈皮、防风、白芍、升麻、柴胡各 10g,甘草 3g,诃子、芡实各 10 g,益母草 30 g,当归 10g。水煎服。
2.2 对照组 双歧杆菌片、止泻宁 2片 /次,每日 3次,多塞平片 12.5mg,日 3次口服。
两组均治疗 15天为 1疗程,连续治疗 2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 腹痛、腹泻消失或明显减轻,腹部压痛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为显效。腹痛、腹泻比前减轻,腹部仍然有压痛,为好转。腹痛、腹泻无变化或在治疗期间减轻,但半年内又复发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 59例,经治疗 1个疗程后,显效 36例,好转 21例,无效 2例;其中 21例好转病人,于继续治疗第 2个疗程后显效 14例,余 7例仍为好转。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为 84.7%,对照组为 49.0%,两组疗效比较 (P<O.01),见表 1。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
张某,男性,32岁,主因腹痛腹泻 5年,加重半年,于 2008年 4月 5日就诊。患者自两年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溏,腹痛即便,每日大便 3至 4次。1年前曾查结肠镜未见器质性改变。先后应用中西医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半年前病情加重,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10余次,便稀,量少,有时有下坠感。曾在当地医院口服诺氟沙星、止泻宁、双歧杆菌片等,并给静脉输液治疗,病情均无好转。再次查结肠镜仍未见器质性改变。患者形体略胖,面色萎黄,舌质嫩,边有齿痕,苔白根腻,脉弦细。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虚肝郁,中气下陷。予补中益气汤合痛泻药方加减,药用:党参、黄芪各 15 g,茯苓 12g,白术、陈皮、防风、白芍、升麻、柴胡各 10g,甘草 3 g,诃子、芡实各 10 g,益母草 30 g,当归 10 g。5剂后腹痛减轻,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日 3~4次,质地较前变稠但仍不成型。效不更方,继前治疗 1个月,无腹痛,大便日 1次成型。随访半年无复发。
肝郁脾虚腹泻型IBS患者,其主要表现为腹泻伴腹痛,或明显的腹部不适感,病程多为持久。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为痛泻。”病机当属肝气乘脾之痛泻药方证,但该病病程较久,常常迁延不愈,泻泄日久,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单用上方不能每每收效。李东垣于 《脾胃论》认为,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脾胃损伤,即将出现下泄日久而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治疗中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生升之性。故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得升,故泻泄可止。临证时加芡实、诃子以收敛止泻。久病入络,络脉不通则痛,故加益母草以活血通络以止痛。以上两方配合,疗效甚佳。
[1]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 29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