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解题技巧及经典例题点拨

2010-06-04 08:41吴建中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6期
关键词:逻辑性

金 春 吴建中

近年高考地理综合试卷地理题是“11+2”模式,其中综合题是地理成绩提高的瓶颈。作为高考地理综合卷中往往是地理学科综合能力考查的代表题,分值大,其难度系数设置在0.7左右。

一、 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题,大致有以下特点:

1. 区域性特色凸显更加明显

从试题呈现方式看已形成“无图不成题”的命题风格,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为思维主线,图表新、切口小,考查地理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如,近年来尼泊尔及厄瓜多尔等高线地形图的呈现,实出于意料之外,但知识点的考查却在情理之中。

2. 综合性更强

试题从考查内容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文地理的设问角度考查自然地理的内容,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系统与区域的融合,时空跨度大、能力要求高。如2009年全国Ⅰ卷第36题,虽然设问简单,侧重点是河流专题的主干知识,但涉及了气候、地形、河流、农业等诸多要素,且各要素间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3. 思维的探究性方式灵活

试题素材简约但内涵丰富,多围绕某一新情景设置探究主题,设问呈渐进式特点,难度设置也呈阶梯式递进和。或利用理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情境多在书本之外,但事理多在书本之中,鼓励考生个性化的思维分析。将辩论引入地理课堂,已成为应对开放性地理试题的重要方式方法。

4. 试题时代性主题鲜明

试题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更多地关注能源、资源的开发调配与环保、工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全局性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强调地理学以致用的价值趋向。

二、 设问视角

综观2009年高考地理综合题,其设问有两大特点:

(1) 试题结构: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色;辅以图表,设问角度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度高,各设问过渡自然。

(2) 设问角度:大致有以下四类,① 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实和现象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如该区域内单个地理要素的分布等规律;② 该区域内的人文经济产生、分布、原因、整改方向等;③ 区域发展开发情况简析;④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整改措施等。

三、考生易犯的错误

例1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 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 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集(汇)水区面积广。

(3) ① 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 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以下是考生易出现的问题:

(1) 审题不清:如第(1)问的解答常见以下几种问题,a. 写出整条河流经的地形类型;b. 分端点答;c. 罗列五种地形类型;d. 地形区与地形类型不分;第(3)问指出和分析混杂在一起,导致得分率低。理不清指出原因和加以分析的内在区别,实为因、果关系。

(2) 空间定位不准确:将该河错看成“华北”、“长江口”、“亚马逊平原”等。

(3) 知识漏洞明显:对三角洲形成的基本原理不明,甚至写成赤道盛行下沉气流。

(4)信息获取不充分,缺乏获取隐性信息的能力:赤道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充沛,及盆地地形有利集水,大多无此概念,读不出图中的隐性信息。在解题过程中表现为无从下手;特征描述不清楚。

(5) 表述不明:如对第(1)问的解答判断理由时,不知道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不知道怎样去表述;对第(3)问的解答时把“植被覆盖好”写成“草多”。

(6) 分析能力较差,知识迁移能力欠缺,习惯于死记。

(7) 语言表达不规范,错别字严重:如对第(2)问的解答,地理用语不规范(很多考生写“多下雨、下雨大、水系密布、河流广布”等);如对第(1)问的解答用高、中、低(底、第)、支流(枝流)、盆地(盒)等。

四、 把握复习重点,突破区域瓶颈

1. 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模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

2. 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近几年地理综合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试题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大。高考试题区域地图比例尺大,区域范围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其二是局部区域图增多。

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可切块认识相关区域图,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综合,要通过各类图的变式进行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3. 精练精讲,提高举一反三能力

要注意精选、精练、精讲习题,培养学习迁移能力。如对于河口三角洲的复习,可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推及其他。反过来,对于某些河口没有典型的三角洲形成又可以反方向进行思考。无论怎样分析,必须从基本地理要素(河流泥沙含量、河口泥沙淤积条件)切入,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远胜于对一个个地理案例的记忆。

4. 适当加强文字组织能力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地理综合题的解答,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在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五、 解答技巧

例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

(2) 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66.5°N及其以北地区;原因:黄赤交角为23.5°,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消失。

(2) 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

(3) 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于河流中上游。

(4) 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铁路和公路环绕海湾分布;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形平坦。

解答地理综合题一般采取五个步骤:

1. 审题:先读题干——后读图名——再读图例——读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1) 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如,上题图名表明为某区域示意图——由图例略观此图,有众多河流流入波的尼亚湾,铁路线、公路线多沿海岸线分布,主要城市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由经纬度,可初步判断该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西北部。

(2) 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如上题设问中有“图中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表明该地处中高纬地带,为考生进一步确认其为波罗的海沿岸部分地区提供了佐证。图中其左侧河流的一边流趋向,为确认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及其大致南北走向,也提供了有力证据,基本处于同样的纬度条件(北纬60多度,北极圈以南),其西临大西洋,因深受西风影响,但其所处的沿海位置及山脉东西的不同,甲处于西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且明显受到沿海暖流的影响,而乙处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大陆性明显增强;当然,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也可找到突破口,如此图西侧沿海,峡湾深入内陆,系冰川侵蚀形成,东侧半岛多冰碛湖泊。

(3) 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需要从材料的层次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

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就可以题意为中心,辐射出所对应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如上题,读图可分析出,经济活动多在沿海湾地区,城市、主要交通线都在沿海湾地区。

2. 信息获取及解读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借助主要的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地图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其隐含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路畅通、敏捷。

3. 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重新组合、迁移转化。如,上题探究思路为:区域定位→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与人文要素间的开放性互动,进而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解答问题,草拟答案

(1) 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型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载体的题目要注意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

(2) 对问题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应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思路,进而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需要简略阐述。

(3) 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的分析)、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5. 书写答案

书写答案到试卷上,答案的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要讲究层次性、逻辑性、要序号化,卷面要整洁而清晰。

猜你喜欢
逻辑性
逻辑性
浅谈照片蒙太奇的起源与发展
幼儿教师语言艺术探微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语言艺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巧引路轻点拨,豁然开朗
互文:“确证性语境”下的反思
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逻辑性
浅谈中学历史课时效性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