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现行高三教材的教学初探

2010-06-01 08:22吴春芳
新课程学习·中 2009年7期
关键词:史实教者生动

吴春芳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实现课改的终极目标,这就给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文史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以奏引玉之功效。

一、生动表述历史史实,培养兴趣与认知能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若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照本宣科,和尚念经,必定索然无味。历史教学是生动的,作为教者可以借助某些有利的手段来增添其趣味性,可以把小说、影视故事、戏剧台词、评书等幽默诙谐的语言、动作搬上课堂,把讲台当舞台,寓教于乐,这课必定增色不少,教师、历史课的魅力也必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自不用说。

历史教学是严肃的。因此,在生动表述历史的时候,千万要把好一根准绳,那就是“史实”。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以文代史,为生动而生动,进行文学虚构,把历史变得面目全非,贻误一代学子。如讲三国史时,学生、教师极容易大谈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和孔明的草船借箭。其实,这些都是罗贯中先生编导的,据《资治通鉴》、《三国志》等记载:只有黄盖诈降,而无苦肉计,利用雾天驱船佯作进攻向曹军借箭是年少万兜鍪的孙权而非羽扇纶巾诸葛亮,且发生应在赤壁之战后。通过以上史实讲述,学生很自然地会与故事、小说相对照,因此而查资料,核史实,这样就无形中起到既牵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辨别真伪的认知能力,可谓“一石双鸟”。

二、感受历史氛围,培养唯物史观的分析能力

过去性是历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种特点决定了历史的唯一性。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留下的史实来演绎历史,因而个人主观色彩不可避免,作为教育者只会“依葫芦画瓢”,则一定会掉入低能老师带出低能学生的恶性循环,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课中应提供历史人物、事件所处的境况和氛围,让学生采取换位思考,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处置办法;以自己的心态去感受、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及做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古代史》南宋抗金史时,我设置情景,让学生成为这一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以诱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其步骤是:首先,介绍当时情景:①金兵压境;②钦、徽二宗被缚黄龙府;③高宗赵构、大臣秦桧把持朝政,然后点明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当时的正统思想,最后要求学生采取换位思考对当时人物活动发表看法。有学生提出如下观点:其一,钦、徽二宗迎回,高宗怎么办?谁主天下?让位,与传统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符;不让位,与“正统思想三纲五常——父为子纲”不符,真可谓让亦难不让亦难。其二,岳飞只知一味“直捣黄龙府,迎回钦、徽二宗”,不知分析历史的时局,最终屈死风波亭,这是封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上观点虽然难免幼稚,却有独到之处,由此可见,学生利用创新思想分析历史可窥一斑。

三、提倡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复合体。这无疑要求教者在教学中,应综合多学科知识以较容易的导线来突破难点。如在讲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性最强这一特点时,若仅按课本体系去陈述:①工资低;②工作环境恶劣;③时间长;④毫无政治地位。毕竟很乏味,教师可以借助高中学生很熟悉的文学作品去导引,只需点出“芦柴棒”、“拿摩温”等文学形象,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理解效果。又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争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我结合政治设置辩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当今引进外资、外技是否一样?学生积极参与。得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带有很大的奴役性、掠夺性。而引进外资、外技是弥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资金、技术的不足。最后,我巧借鲁迅先生的话语总结:前者是“送来主义”,后者是“拿来主义”,学生乍一听,先是一愕,继而会心一笑。由此可知效果必定“一石三鸟”,历史、政治、语文一并理解。

总之,“教无定法”,关键是要合乎时宜,提供学生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找出学生理解力与知识体系的切合点,以充当历史主角的方式去分析历史,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在无形中培养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样对老教材轻车熟路的教者们面对新课程也易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

作者单位:江西高安灰埠中学

猜你喜欢
史实教者生动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
关于若干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