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邮政局长》等

2010-05-30 21:57
译林 2010年4期
关键词:雷切尔莫斯艾丽丝

《女邮政局长》

〔美国〕莎拉•布莱克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艾丽丝是富兰克林邮政局局长,她深知自己的职责就是把每一封邮件及时传递出去。她的恋人哈里意识到战争局势的危险,德军的潜艇可能会从富兰克林登陆,战火将引燃美国大陆。

在伦敦,勇敢执着的女播报员弗兰克正在广播有关伦敦遭空袭的消息,希望能引起居民的注意。在播报的过程中,弗兰克发现有关德军驱逐犹太人的消息被封锁,她通过做记者的朋友辗转得知犹太人不为人知的遭遇。弗兰克踏上寻找真相的旅程,同时她的手中多了一封必须要亲自送达的信。

威尔在富兰克林一家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为没能及时挽救一名产妇而深感自责,当听到弗兰克关于闪电袭击的播报后,他决定远赴伦敦战区救死扶伤。新婚妻子艾玛默默送别了丈夫,没有透出自己已经怀孕的实情。威尔临别之前交给艾丽丝一封信,如果自己遭遇了不幸希望这封信能转交给艾玛。女邮政局长艾丽丝作出了令自己都出乎意料的决定,她读了手中的信,将信永久地封存起来,不准备投递……

《雪封》

〔美国〕布莱克•克罗齐

雷切尔•英尼斯在回家途中离奇失踪,警方怀疑是她的丈夫威尔行凶,被逼无奈的威尔只好带着刚满11岁的女儿德芙琳隐姓埋名到别的城市生活。五年过去了,尽管他们心里明白雷切尔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但相依为命的父女二人从未停止对她的思念。

一天,自称为FBI探员的凯琳找上门来,打破了威尔父女平静的生活。她声称可以帮威尔洗脱杀妻的嫌疑,只要他协助自己调查一个名为哈维尔的嫌疑人。然而事情远非凯琳承诺的那么简单:她其实早就被FBI解职,而促使她一直坚持调查此案的原因只有一个——她的妹妹露西与雷切尔有着同样的遭遇。等到威尔知道这些以后,凯琳已经使得他没有回头的余地,况且威尔自己也迫切想知道雷切尔究竟出了什么事。

凯琳、威尔和德芙琳顺着线索一路追查到人迹罕至的狼獾山,在雪地中扎营,准备第二天寻找可能的线索。可就在当晚,凯琳出去以后便杳无音信,前去找寻她的威尔在遭遇狼群围攻后也下落不明,德芙琳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两人的路程。然而让她想不到的是,凯琳背叛了她和威尔,而哈维尔也已经在前来追杀他们的路上……

《缚魂者》

〔爱尔兰〕格里•奥卡罗尔

侦探莫斯•奎恩又一次打开案卷:五名单亲家庭母亲的失踪案和孕妇玛丽•哈灵顿谋杀案至今未破。他的婚姻状况一团糟,妻子伊芙要跟他离婚,他背着妻子跟情人莫尔菲幽会。莫斯的儿子去世已经一年了,就在儿子周年忌日当天,他依然跟情人缠绵。伊芙一人驾车驶向儿子的墓园。在墓园的花丛中,她被绑架了。

莫斯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说“只有玛丽知道”。莫斯拿起玛丽•哈灵顿案件的档案,发现她年轻时的长相很接近伊芙,于是他怀疑一年前的失踪案、谋杀案和伊芙绑架案出自一人之手,而最大的嫌疑人莫过于被玛丽抛弃的科洛尔•马格斯。

伊芙失踪48小时后,莫斯又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说“三只迷路小老鼠,时钟停在那一天”。这首小曲出自民谣,讲的是一个残忍的母亲杀害了自己的私生子,因此遭到报应。这和马格斯的童年太吻合了。从心理上分析:被恶母抛弃是科洛尔自卑和仇恨的根源。杀害母亲、孕妇是一种错乱的自我合理化,绑架伊芙则是为了让自己的敌人——莫斯痛苦。

愤怒的莫斯与科洛尔搏斗,科洛尔倒下了。在科洛尔藏在海边的破船上,莫斯找到了伊芙。

《流感炸弹》

〔美国〕B.麦卡斯克 W.拉里莫尔

疑似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席卷西伯利亚的诺瓦斯比尔斯克城,当地医院塞满了奄奄一息的病人。苏珊•哈钦森博士明受世界卫生组织之托,暗负国家绝密科学小组“时间现场调查组”之命,前来调查。顽固的俄罗斯官僚阳奉阴违,力阻真相曝光。哈钦森博士冲破重重障碍,发现病毒播散与突然失踪的韦格尔教授难脱干系。以马克•卡尔森和诺拉•理查兹为首的“时间现场调查组”成员,出马应对病毒暴发和韦格尔教授的挑战。这名教授似乎正在与臭名昭著的生态恐怖主义团体“回归大地”狼狈为奸。

韦格尔教授在一次未遂绑架中丧生,马克和诺拉必须找到他留下的地图,再根据地图找回号称“流感炸弹”的神奇装置,以免它释放的病毒导致全球浩劫。他们追踪到慕尼黑,在纳粹留下的密档中发现:德国在战败前夜用集中营里的囚犯做人体试验,开发出一种极易传播的病株,韦格尔和“回归大地” 利用的“流感炸弹”就是此物。

“时间现场调查组”最后的希望就是抢先“回归大地”一步。苏珊和俄罗斯警察突袭恐怖分子在诺瓦斯比尔斯克的行动人员;诺拉和马克从韦格尔的信件中找到地图,判断希特勒钟爱的避暑胜地“鹰巢”才是“流感炸弹”的隐藏地。他们在韦格尔地图的指引下,先登绝顶,再破地堡,在千钧一发之际摧毁了定时装置。

猜你喜欢
雷切尔莫斯艾丽丝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艺术品如何才算有“心意”?
追忆无冕之王 斯特林·莫斯爵士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大家来听音乐会
燕南飞
德国版“007” 半个世纪的双面人生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有人梦想,有人嘲讽,有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