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扭曲与回归

2010-05-30 10:48张良红
译林 2010年3期
关键词:科西希德克里斯

迄今为止,托尼•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在当代美国文学界以及世界文坛的成功使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小说《爱》于2003年问世之后,赞誉之词接踵而至。《亚特兰大宪章报》作出这样的高评:这是一部美国伟大作家影响超凡的巅峰之作,小说沿袭莫里森的创作主题,笔触深入到现代人类的灵魂深处。严谨的写作风格有增添一词则多、删减一词则少之效果。 然而,小说《爱》在荣获热情洋溢的高度肯定的同时,也遭到一些非议。美国权威报刊《纽约时报》毫不留情地把小说类比为“一部哥特式肥皂剧”。在莫里森的八部小说中,它被贬为“最省力之作”,只不过是“小说《秀拉》和《柏油娃》蹩脚的拼凑而已”。《纽约时报》锐利的批评似乎有一针见血的洞察力,《爱》自然无法与登上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宝座的《宠儿》相提并论,然而,《爱》不是莫里森前期作品的简单翻版,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超越。

一、爱的扭曲:黑人女性饱受双重压迫的苦果

美国黑人文学随着黑奴们被贩卖到“新大陆”便已肇始,但它获得自己的声音还是在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7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因黑人女性作家的登台更显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其中,托尼•莫里森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种族代言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介入美国文化传统。雷格在《宠儿》中译本前言中指出:“莫里森黑人女性的身份恰恰是她进入西方现代文学大师行列的保证,使弱势群体(黑人和女性)的声音有力地汇入西方文学传统。”对种族矛盾本质的深邃洞见无疑是莫里森文学宝库中最坚实的基石。踏着这块基石,莫里森从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角剖析黑人族群的自我身份,并进一步探索与呈现人性的奥秘。置身于种族矛盾水深火热中的黑人对自己的生死宠辱惟有听天由命,现代文明最黑暗的一面无情地降落在非洲裔美国人身上。黑人作家佐拉•赫斯顿曾抨击主流文化中的黑人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由电线制成而内心空荡的人体模型,它们早已被遗弃在博物馆偏僻的角落里” Zora Neale Hurston. “What White Publishers Won餿 Print” [A], i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M], edited by Winston Napier,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p.78.。可以想见,黑人女性作为非主流文化中的边缘弱势群体,因其特殊的种族和性别,无法逃避无尽的煎熬和孤独。笼罩在种族歧视和男权压迫阴霾之下的黑人女性的婚姻生活、母女关系和姐妹情谊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莫里森在小说《爱》中将与黑人女性命运息息相关的上述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爱》中的男主人公科西(Cosey)被认为是一个让人不忍谴责,却又无法获得理解的复杂人物。他的人生历程无疑印证了如下观点:奴隶制度给美国黑人心灵深处烙上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迹,这一阴影却同时激活了黑人男性的大男子主义,它只能从黑人女性卑微的地位和服从中得到满足John N Duvall. The Identifying Fiction of Toni Morrison: Modernist Authenticity and Postmodern Blackness [M], St. Martin餾 Press, LLC Scholarly and Reference Division and Palgrave Publishers Ltd, 2000,p.56.。科西父亲向白人警察告密所获得的奖赏成了科西日后发家的资本,但这笔染血的奖赏却是其家族背叛黑人民族的直接见证。科西永远无法忘却“一个黑人男子被拖在四轮马车之后,一群孩子在后奔跑哭泣”的画面,他毕生挣扎在内心的耻辱与负罪感中。为减缓内心的愧疚,科西如救世主般向黑人社区诠释自己的慷慨。然而,新积累的财富却成为其阶级意识滋生的土壤,他渐渐演变为黑人社区的新主人。对黑人民族的愧疚和成为统治者的渴望犹如两股背向而驰的无形力量撕扯着科西,人格扭曲的科西成为其周围黑人女性悲剧的主要肇事者。在科西去世后的二十五年中,这些黑人女性都未能清除其留在她们心中的阴影,科西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生者不可回避的存在。小说《爱》中男主人公的男权主义此刻成为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身份的最大阻碍。

在涉及传统与女性的小说文本中,婚姻家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主题。在男权文化中,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永远处于被动、被蹂躏的地位。《爱》中的女主人公希德(Heed)是一位把婚姻作为唯一职业的黑人女性。“年仅十一岁的希德被卖给五十二岁的科西。”希德的婚姻从她被选中那一刻起就注定一场悲剧开始拉开帷幕。新婚之夜,她的老丈夫就出门公然寻找情人。除了精神折磨,希德也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男性意味着规范和标准,代表着强势话语,女性的声音被掩蔽,始终处于被叙述、被窥视和被支配的困境。在科西强权统制之下,希德一点一滴地将自己弱化,渐渐失去自我。另一位黑人女性克里斯廷(Christine)虽没有把婚姻作为唯一职业,她的婚姻却也同样被涂上悲剧的色彩。克里斯廷的第一段婚姻以丈夫的背叛宣告结束,她勇敢地抛开一切束缚离家出走。克里斯廷幸福生活的大门在她遇到弗里特(Fruit)之后似乎悄悄开启。弗里特俊秀的外表、对民权运动的热忱让克里斯廷脱胎换骨。她一改往日装束,俨然正式成为民权运动队伍里又一位忠心耿耿的战士。然而,与弗里特生活在一起的九年时间里,她流产过七次。一位黑人女孩被一名同志强奸之后,弗里特却“保持缄默,因为女孩的一点损失远不如革命事业和男性之间的友谊来得重要。”克里斯廷终于忍无可忍,她的第二段婚姻也走上了破灭的道路。走投无路的克里斯廷极具讽刺意味地回到多年前毅然出走的“科西的大屋”。对于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来说,婚姻永远无法成为她们通向体面的生活和幸福大道的桥梁。

莫里森在接受访谈中多次提到黑人男性对家庭的遗弃。温蒂•哈丁(Wendy Harding)也有类似的评论:当女人悲伤的时候,主啊!她会低下头哭泣;当男人悲伤的时候,主啊!他会登上火车永远消失Wending Harding and Jacky Martin. A World of Difference: An Inter瞔ultural Study of Toni Morrison餾 Novels [M]. Connecticut London: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1994,p.121.。为此,母女关系与姐妹情谊成为莫里森表现黑人女性弱势群体地位的重要手笔,它们成为黑人女性能否建构完整自我身份的关键砝码。小说《爱》中女主人公梅(May)的丈夫也以早逝的方式遗弃了年轻的妻子。作为传统美德象征的梅从此过上了全心全意为科西服务的生活,“温顺”成为梅人生词典中的关键词,她的毕生都奉献在大如“教堂”或“监狱”般房子里的男人。梅的谦卑、懦弱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也给女儿寻求自我的道路设置了无形的障碍。物质生活的富足并未给缺乏母爱的克里斯廷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幸运的是,同伴希德的出现给年幼的克里斯廷受伤孤独的心灵莫大的安慰。温柔的希德和叛逆的克里斯廷互相陪伴,互补的性格造就了一对无邪的朋友。然而,种族主义和父权意识的专制注定了这场纯真的友谊的夭折。被灌输了父权意识的梅禁止女儿和身份如此卑微的希德来往。克里斯廷虽以逃跑的方式进行反抗,但一切无济于事,她很快被捉了回来,一顿毒打后被送到一个破旧的寄宿学校。空间的距离虽拉远了这对年幼的伙伴,希德以科西新娘身份的出现宣告了这场脆弱友谊的彻底终结。当被科西虐待而浑身颤抖的希德向克里斯廷投去求助的目光,希德发现“她朋友的双眼里满是冰冷,似乎是希德背叛了她。”克里斯廷将她赶出漂亮的房间,从此,这两位心心相印的昔日挚友在这幢大房子里开始了一场“争宠”之战。女权主义者斯坦顿说:妇女,尤其是母亲们,她们的特殊经历和智能使她们拥有一种肯定生命、和平的、富有创造性的世界观。但父权制埋没了这种世界观,父权制带来的是毁灭、暴政和战争约瑟芬•多诺万(美),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M]。赵育春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57。。在根深蒂固的父权制面前,三位女性逐渐丧失了自我,母女关系和姐妹情谊成为父权统治的牺牲品。爱的扭曲是黑人女性饱受双重压迫的必然结果,她们寻求自我的历程在这里停滞不前。

二、爱的回归:黑人民族凝聚力的展现

《莫里森研究》一书中对莫里森有这样的评价:“她不是狭隘的黑人种族主义者,没有放弃自己的个位思考与表达。她既不会一味地为了支持黑人种族事业而避开性别因素,也不会因性别政治而漠视个性差异,更不会对自己种族中所存在的人性弱点保持沉默。”莫里森不仅始终如一地从黑人的角度反观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而且密切关注黑人民族自身的缺陷、关注黑人社区内部的矛盾、关心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曲折的成长历程。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犹如两条铁链禁锢着黑人女性创造性的天性和对自我的渴望,男性黑人成为黑人妇女最直接的上司和统治者,心灵的扭曲和灵魂的丧失给整个黑人民族的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黑人民族的出路何在?爱作为黑人民族漫长历史过程中凝聚力的象征,给这一历史性问题提供了明确答案。爱与邪恶并肩而存,一旦被扭曲的爱获得足够恰当的刺激与滋润,它极有可能恢复原本纯洁的本色。小说《爱》中,希德和克里斯廷彼此间的最终理解、黑人社区给予的爱融化了黑人女性间看似坚不可摧的憎恨,给爱的回归铺上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莫里森以爱为线索,在其各部经典小说中,向读者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爱既有摧毁一切的破坏力,又有拯救世界的再生力这一深刻主题高继海,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叙述特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种族主义和父权制造成黑人女性间的贪婪、嫉妒与憎恨,这使得原本脆弱的爱变得更加弱不禁风。希德和克里斯廷虽同居一个屋檐之下,但人性的弱点遮盖住她们善良的本性。几十年的冷漠与隔阂让她们早已把童年时期纯洁的友谊抛弃在黑暗的角落,似乎只有她们其中一人的离开或死亡才能让双方从彼此的怨恨中解脱出来,两位黑人女性矛盾的解决被提上日程。在秘书朱妮娅(Junior) 的帮助之下,希德着手实施自己精心设计的计划,尾随而至的克里斯廷的突然出现使年迈的希德在慌乱之中几乎坠楼而亡。是克里斯廷在希德命悬一线之间的关键时刻伸出援助之手。克里斯廷搀扶希德倚墙而立,克里斯廷童年居住过的房间赫然出现在她们面前。房间里笼罩的黑暗象征父权制压制下黑人女性间的隔阂,而勿忘我花朵曾是克里斯廷和希德童年友谊的现场见证者,也喻示着她们心灵深处对友谊的渴望。莫里森在访谈录中说:“我们有很多愤怒、邪恶。它们能轻而易举地控制我们。但令我惊奇的是我们也有很多真挚的爱Danille Taylor睪uthrie. 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M].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7,p.41.。”几十年的隔阂让克里斯廷和希德饱尝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痛苦,危险时刻克里斯廷的援救和关怀让她们最终战胜了控制她们多年的人性弱点。

作为黑人女性生活背景的黑人社区对她们能否找回失落的爱、获得自我身份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莫里森在访谈录中畅想理想中黑人社区的蓝图:如果他们病了,其他人会照顾他们;如果他们需要食物,其他人会照顾他们;如果他们年老体弱,其他人会照顾他们;如果他们精神有智障,其他人会给他们提供生活空间。其他人会经常参与你的生活,因为他们觉得你是他们的一部分。两位女主人公虽未有幸生活在莫里森勾勒的理想社区中,但和莫里森前七部小说中黑人闭塞的生活背景相比,黑人社区的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科西功过参半,他的男权意识和阶级观点给周边的女性带来了悲剧人生。同时,“他给黑人的帮助比政府过去四十年所做的还多。”没有科西的度假区,黑人“除了自己外,他们不可能看见其他人。”科西事业的成功不仅给当地黑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不可否认,科西的饭店给黑人社区注入了一定的活力,黑人们开始对政治事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开始对自己的命运表现出高度的关注,黑人社区正往健康的方向发展。管家兼厨师L作为健康社区的象征和爱的化生亲眼目睹和积极参与科西家发生的重大事件。是L给予缺乏母爱的克里斯廷提供了必要的庇护;是L宣布科西如再虐待希德她就离开;也是L及时修改了随意写在菜单上的遗嘱,避免了克里斯廷和希德日后无家可归的局面。黑人社区给予饱受种族主义和父权制折磨的克里斯廷和希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和及时帮助,这成为爱的回归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克里斯廷对母亲梅的最终谅解获得了黑人社区的肯定和支持。小说《秀拉》女主人公秀拉对身上着火的母亲无动于衷,将年迈的祖母送去养老院,她的冷漠行为无法获得社区的原谅。“这是可怕的,在黑人社区这从未发生过。人们必须互相照顾。”与秀拉的无情不同,克里斯廷明白了“梅所熟悉的世界一直在崩溃倒塌,她的世界从未给她任何安全感。”对母亲的同情和理解代替了多年的憎恨,人性中积极阳光的一面和新型黑人社区共同携手,成为两位黑人女性找回失去的爱和拥有自我身份的坚固基石。

小说《爱》中,莫里森以最浓厚的笔墨描写了两位黑人女主人公友谊的建立、异化与回归。这曲折的三步展示了黑人女性成长之路,又预示着黑人民族的希望所在。与莫里森其他小说中黑人女主人公或疯狂、或死亡、或迷惘、或屈服的命运相比,克里斯廷和希德的最终相聚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有了质的飞跃。在后民权时代,黑人民族只有超越人性弱点、黑人社区只有凝结在一起,才能唤醒那已被逐渐忘却的同种族之爱。这是解决种族和性别问题的着手处,也是莫里森赋予黑人民族的殷切希望。

(张良红: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226019)

猜你喜欢
科西希德克里斯
臭希德
打个比方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最佳拍档
克里斯·埃文斯 论队长的独一无二
问题设计 品位体验
关于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主题思考
对一个高贵生命的敬畏与礼赞
米儿咱·穆罕默德·海答儿《热希德史》
寻觅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