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问题

2010-05-30 00:35:50李靖民徐淑华
译林 2010年3期
关键词:聋哑人汉英车厢

李靖民 徐淑华

许多人以为,我们中国人做汉英翻译,理解汉语原文不成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翻译,其过程是一样的,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汉英翻译的译文质量不高,表达不准确,原因并不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问题,而在于其没有正确理解汉语原文。本文选用李素丽的《我属于乘客》中的一个情节的汉英翻译来说明这个问题。为了讨论方便,将原文抄录如下。

有一次,在拥挤的车厢门口,我听见一位男乘客客客气气地问他前面的一个女乘客:“您下车吗?”女乘客没理他。“你下车吗?”他又问了一遍。女乘客还是没有理他。“下车吗?”他耐不住了,放大了声问,那女乘客依然没有反应。“你是聋子,还是哑巴?”他急了,捅了一下那女乘客,也引得车厢里的人都往这里看。女乘客这时也急了,瞪起一双眼睛回手给了男乘客一拳。

见此情景,我猛然想起在60路沿线上有家福利工厂,女乘客可能就是个聋哑人,听不见声音。我赶忙向男乘客做了解释,又用纸条写了一句话,举到女乘客的眼前:“对不起!他要下车,他问了您好几声,您是不是没听见?”女乘客点了点头,把道让开了。

从此以后,我就特别注意聋哑人的特征,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手语。比如,我可以用哑语问他们:“朋友,您好!”、“您到哪里下车?”、“您请往里走!”、“谢谢”等等。这样,不仅我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也减少了一些他们与其他乘客的误会和纠纷。

就汉英翻译中的理解这个环节而言,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A句子结构问题

汉语重意合,造句以意为主,句子内部的结构一般比较松散,习惯于通过上下文意思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中各个信息层次,即所谓的“意定形随”。英语重形合,造句讲究的是形式结构,而承载某一信息的具体语言实体用怎样的形式则要服从于句子结构的安排,即所谓的“以形役意”。正如王力先生所说:“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因此,要将结构富有弹性的汉语句子译成结构没有弹性的英语句子,正确地理解原文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

1. 有一次,在拥挤的车厢门口,我听见一位男乘客客客气气地问他前面的一个女乘客:“您下车吗?”(第1段第1句)

译文1:Once, at the crowded door of the bus I heard a man politely ask a woman in front of him, “Excuse me, but are you getting off?”

译文2:“Excuse me, but are you getting off?” I once heard a man politely ask a woman in front of him at the door of the crowded bus.

原文句中表示地点的“在拥挤的车厢门口”可以是针对作者本人“I”而言,也可以是针对那两个男、女乘客而言;其中作定语的“拥挤”可以指车厢拥挤,也可以指门口拥挤。汉语这种富有弹性的句子结构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多意现象,翻译时若不注意仔细分析理解,随便按照原文的结构顺序翻译成“以形役意”的英语,便容易出现错误。通过逻辑分析可以看出,“拥挤”在这里指的是整个车厢而不只是门口拥挤,因为如果只是门口拥挤,挤在门口的人包括女乘客肯定都是要下车的人,男乘客也就用不着问那女乘客她是否要下车了。再则,售票员本人也不可能挤在要下车的乘客之中,她要么是在售票员的位子上,要么是在靠近门口的车厢里,原文这里的视点在乘客而不在售票员。因此,上面第一种译文显然是不妥当的。

2. “你是聋子,还是哑巴?”他急了,捅了一下那女乘客,也引得车厢里的人都往这里看。(第1段第6句)

译文1:“Are you deaf or dumb?” he shouted. Very much irritated, he gave the woman a rough push, which drew the attention of other passengers.

译文2:“Are you deaf or dumb?” giving the woman a rough push, he shouted angrily, which drew the attention of other passengers.

原文的意思在汉语读者看来是很清楚的,但要将其译成讲究形式结构的英语句子,则需要认真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正确地理解句中各信息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结构上来分析,“他急了”是其前面直接引语的说明语。这种用表示说话人当时的情感或动作的词语代替说明语“他说”的情况,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另外,究竟是什么“引得车厢里的人都往这里看”?上面第一种译文将其归咎于男乘客捅了女乘客一下,这种处理方法显然不妥,因为在拥挤的车厢里,仅是男乘客捅了一下女乘客这个无声的动作本身,是不可能引起车厢里的其他人都往这里看的。实际上,原文的句子由两层构成,第二个逗号前后各为一层,前面是因,后面是果。第一层中的“他急了”和“捅了一下那女乘客”是同时发生的,前者为主,后者为伴随情况,从而引起了其他乘客的注意。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英语句子结构来比较好地表达原文欲传递的信息。因此译文2是比较好的译文。

二、A词语意义问题

汉、英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及观点角度不同,归结到词语的使用上,便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准确理解原文的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对于汉英翻译十分重要。

例如,原文第一段里的“他急了”和“女乘客这时也急了”两处都有“急了”这个词语。但是尽管原文用词相同,表达的意义却不见得一样,翻译时切忌望文生义。我们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里的两处“急了”虽然都有“生气”的意思,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具体意义还是有差别的。前者“他急了”是说明语“他说”的替代语;后者“女乘客这时也急了”指的是女乘客对男乘客捅了她一下而做出的反应,其义应当是“她被惹恼了”。

再如第2段第2句“我赶忙向男乘客做了解释,又用纸条写了一句话,举到女乘客的眼前……”汉语中的“解释”这个词的语义比较宽,因此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译作英语的“explain”。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里的“解释”应当是作者把她的想法(即前一句所表述的内容)告诉了那位男乘客,译作“I told the man what I was thinking”比较适宜。另外,句中的“举到女乘客的眼前”,也不可不假思索地照直翻译,因为同是一个情景,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往往大不相同。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意义,才能在译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确切地表达。在这里“举到女乘客的眼前”应当是“将纸条拿给女乘客看”的意思,译文中用英语单词“show”来表示这个动作最为贴切“(When)I showed the slip to the woman,(she nodded and made way for the man.)”。

还有第3段第1句中的“从此以后,我就特别注意聋哑人的特征”,不能简单地照字面理解为注意聋哑人的外表或举止。其在这里的意思应当是,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作者便特别留意识别出聋哑人,以便给予特殊的照顾,可以译作“since then I have been careful to recognize the deaf瞞utes”。

三、A文字以外的问题

这里文字以外的问题,指的是原文表达形式中隐含的意义以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理解问题。我们从事汉英翻译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解原文文字本身的意义,原文的某些特殊的表达形式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往往包含着需要特别注意理解的信息。

例如,在原文第1段中,男乘客问了女乘客三遍她是否下车,每一次的表达形式都不一样,第一次是“您下车吗?”第二次是“你下车吗?”第三次则是“下车吗?”这三种表达形式暗示出男乘客态度与口气的变化。我们只有注意和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在译文中用适当的方法将隐含的意义表达出来。这三句问话可分别译作“Excuse me, but are you getting off?” “Are you getting off?”和“Getting off?”

还有第2段第1句中的“福利工厂”,乍一看不会有什么理解问题,“福利工厂”是国内专门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问题是照字面理解将其译作“welfare factory”是否行得通?笔者询问了几位外籍教师,他们均表示不理解“welfare factory”是什么意思。笔者又将这句话改作“...there was a welfare factory, a workplace for the disabled ...”再拿给他们看,便不存在理解问题了。这个例子表明,对于原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及其他因素信息的理解是不能忽视的。

以上笔者就汉英翻译理解环节中的几个主要问题选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做了简要讨论,仅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意在说明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原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选用的这篇汉语例文虽然不长,也谈不上复杂,可翻译起来需要仔细分析理解的地方则很多,限于篇幅的关系不能逐个讨论,谨将参考译文全文录后。

“Excuse me, but are you getting off?” I once heard a man politely ask a woman in front of him at the door of the crowded bus. The woman made no response. He asked again, “Are you getting off?” The woman still gave him no answer. “Getting off?” he lost patience and raised his voice, but there was still no response. “Are you deaf or dumb?” giving the woman a rough push, he shouted angrily, which drew the attention of other passengers. Annoyed by his push, the woman stared at him and hit back.

At this point, 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there was a welfare factory, a workplace for the disabled, on the route of Bus No.60 and that the woman might be a deaf瞞ute from there. I told the man what I was thinking and scribbled on a slip of paper: “Excuse me, but he wants to get off. He餾 asked you to move a little aside a couple of times, but you didn餿 seem to hear him. Right?” When I showed the slip to the woman, she nodded and made way for the man.

Since then I have been careful to recognize the deaf瞞utes. And I have learned from them some sign language, with which I can say such things as “Hello,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Please move on!” “Thanks!” etc. In this way, I can not only give them better service and know what they think and feel, but also reduce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s with other passengers.

(李靖民:天津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徐淑华: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300191)

猜你喜欢
聋哑人汉英车厢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六号车厢
四川文学(2020年11期)2020-02-06 01:53:52
体验10分钟黑暗
多吉从师记
快乐语文(2017年8期)2017-05-18 01:29:35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SSAB Hardox悍达450材料轻型自卸车厢体测试报告
专用汽车(2016年9期)2016-03-01 04:17:19
聋哑人犯罪管控研究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QMI汽车夏季维护:雨季车厢除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