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建设措施及相关技术

2010-05-30 07:59李文明胡月仙孟鹏翔张志剑俞永远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公园景观规划

李文明,胡月仙,孟鹏翔,张 凯,张志剑,俞永远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业科研与培训中心,浙江 余杭 311100;2.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9)

自湿地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如何保护和开发湿地就成了社会工作者的紧迫任务。目前,我国湿地公园规建业处于探索阶段,理念、技术尚不成熟。为了将这个集生态保护、品质生活、宜教宜文于一身的公益事业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国内研究人员纷纷聚焦湿地公园规建,不乏有饶有见地的观点提出。但是这些研究鲜有分类陈述相关技术的内容,也没有提出一个整体的产业流程。

本研究旨在对现有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和营建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针对我国不同地域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的综合方案和设计细节,冀能为我国将来湿地公园的规划营建提供些许参考。

1 定义及分类

1.1 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的要素由自然风景、园林景观、历史文化3部分构成,并因此同时具备旅游、观赏、科教、文化、生态研究等功能。湿地的种类有很多,根据 《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总体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

1.2 城市湿地公园

2005年6月国家建设部发布的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有如下描述:“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园的一种独特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根据湿地的类型,湿地公园也可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2大类。前者主要利用天然湿地资源开辟而成;后者则为人工开挖建设,但多以天然湿地为蓝本。相对而言,天然湿地公园面积一般较大,生态系统更为原始、复杂;人工湿地公园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通常仅作为市民休闲游览的场所。

2 规划设计

2.1 规划的理念和目标

2.1.1 天人、人水和谐的理念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是历史文明的源头,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湿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是鲜活丰富的文化,湿地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物质和精神上支撑人类的自然财富。数千年来,人类的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也赋予了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湿地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形态,湿地公园风物山水设计的主题和理念就是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境界。

2.1.2 “低碳”与品质生活为目标

“低碳”经济就是对自然环境排放更少量的“碳”,是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湿地是“碳”被生物转化的集中场所,保护和培育其中的生态资源,使其生物转化量与人类活动“碳”排放量持平,达到良性生态循环。

“低碳”体现了设计者对自然的关怀,而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引领品质生活”这一主题。湿地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它动静结合的原始态风光,而又穿插古今兴废、人世代谢的沧桑感。以引领体验品质生活为又一目标,使更多人前来探索湿地这一天然宝库、文化滥觞,享受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之美。

2.2 设计营建简易流程

湿地公园设计与建设的技术路线如图1。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是以水域为核心,根据地貌、水文等条件综合评估而成,在规划之初,须对范围内自然状况、社会状况以及环境状况进行调研。其次,通过生物、园林、环境等方面专家的评审论证,拟定设计方案或施工图。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并非单纯地先规划后建设,而应分为前期规建与后期规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地营建各类设施。

图1 湿地公园设计与建设的技术路线

2.3 规划的核心内容

湿地公园规划方法千差万别,但始终离不开保护和开发2个中心。保护即引导湿地自然复兴,是规划之基石。在湿地能够自然恢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饶有生机野趣的观览空间,才是健康的湿地开发。

2.3.1 规划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视湿地生态情况,可规划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

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生态恢复指通过生物生态或工程的技术方法,人为改变或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因子或过程。湿地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 3 部分[1]。

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以湿地原有地貌、水文特征为起点,截取湿地中某种特性明显、有代表性,或动植物生态繁荣的地带,规划营建成集游览、教育、科普为一体的重要景区,使其成为青少年科普基地。

原生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最基本的目的在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原生湿地保护区与其它区域应严格区分,游人可远观,禁止进入游览。

生态游览区。生态游览区是人们容易亲近和游览的场所,区域内各种设施的规划应以尊重自然为原则,设置不影响湿地自然生态的小径、栏杆,引导游人。可设计一些游览设施和项目,如亲水平台、生态休闲居所、野外渡口等。

2.3.2 实现水体自然循环

实现水体自然循环的首要问题是让地表水与地下水取得联系,使两者流通、相互补充。另外,河流作为湿地地带的水源,应制定相关措施、规划相关设施,保护河流的生态活力。湿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也是规划湿地公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视情况开掘新的河流、池、湖等水系。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有利于地下水位的平衡。

2.3.3 修复土地健康生态

土壤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规划需考虑到采取合适方式让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此举可使湿地区域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孔隙增大、含水量增加,以形成多样性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反映到地表,会产生不同的地貌和景观。此外,通过考察湿地地区地表土壤状况,规划者应发现湿地自身所具有的生态演化能力。

2.3.4 优化物种景观布局

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占据湿地景观视觉效果的比重很大,是整个湿地生态系统最富生命力、最具美感的因子。进行植物景观规划布局应在尽可能保留湿地原有植被的前提下,种植新的植被类型,同时考虑湿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追求不同季相和林相的变化,使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和美感得到充分体现。

2.3.5 融入地方民俗文化

因为各地历史、地理背景千差万别,一些湿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地方风俗等方面优势,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会成为湿地公园发展人文旅游的契机。以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镜湖与历史上一些文化名士久有渊源,湖滨有陆游故里、三山、快阁遗址等古迹,诗仙李白曾留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诗篇,足见镜湖之美为吴越魁首。镜湖一带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设计镜湖湿地公园时,安排游人乘乌蓬船游湖,瞻拜古迹,归来找一家别致店舍,共饮绍兴黄酒,体验别有韵味的文化之旅。

2.3.6 保留天然湿地风貌

在城市湿地公园诸多不成熟的设计方案中,往往用人工景观代替湿地,从而破坏了湿地生态功能,本末倒置,成为变相的观光公园。湿地公园规划之初须通过专家论证,尽可能免去不必要的人工设施,保留天然湿地的原有风貌,如一片野生水草、一口池塘、几条田埂,比人工景观更能体现湿地生态的魅力。

3 营建措施和技术

2008年9月,国家林业局发布的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中指出,湿地公园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保护恢复工程、景观 (包括水体景观、植被景观、人文景观)、宣教工程、科研监测工程、游览设施、安全卫生工程、管理能力7个方面。

3.1 水体景观建设

3.1.1 基床土壤

土壤结构对湿地建设有重大影响,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地表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以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湿地下层通常采用粘土构筑。相反,砂土中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地表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适合铺设在下层。具有适当厚度的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

3.1.2 基床长宽、坡度

通常来说,水力负荷决定人工湿地面积。湿地长宽比则在3∶1到10∶1之间为宜。对于芦苇湿地,宽度多在20~50 m,过宽容易形成植床区,或者难以调节水位,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2]。湿地基床顺水流方向要有一定坡降比,以便水体流入湿地,促进水循环。坡降比具体则由基床土壤的物理性质决定,一般不超过1%为宜。

3.1.3 护岸

湿地护岸处于水陆交界,是湿地中情况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如果用混凝土砌筑堤岸,影响美感,而且破坏了湿地环境本身具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人工草坪则由于结构单一、自净能力弱,需要经常性的喷灌、除草、喷洒农药以进行管理,容易使化学物质侵入湿地水系,造成污染。理想的湿地护岸工程应放弃人工砌筑堤岸,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为护岸土质,在水土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一方面加强周围环境的自然过滤和渗透功能,一方面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提供生境[2]。如此形成的湿地护岸也更具有自然的美感,与整个湿地环境浑然一体。

3.2 植被景观建设

3.2.1 选择植物种类

选择植物时要结合植物的特性、湿地不同地带的地貌水文条件综合考虑,但应确保原有植物的生存繁荣,尽可能避免引入外来种。根据植物对不同土壤、水质的适应性,在可配设植物中进行筛选,如考虑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承受能力,一般为挺水植物优于漂浮植物、浮叶植物优于沉水植物。同时可考虑植物对环境自净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对污染物质的积累能力一般为沉水植物强于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强于挺水植物。因此,因地、因需制宜才是选择湿地植物不变的原则。

3.2.2 营造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主要分为3部分:水上丛林区,水生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可采用上文提到在护岸自然湿地基质中种植湿生植物的方式。种植大型乔木也可起到同样的效果,并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水生植物观赏区则以视觉效果好的菖蒲、鸢尾、荷花为主,使耐湿植物和具有强净化能力的植物穿插搭配,营造多样性的观赏植被带。休闲森林植被区的营建追求高低分层、错落有致,以乔木为主,林下可以点缀玉簪、紫萼等耐阴耐湿植物,形成丰富有趣的植物群体[3]。此外,配置植被时应突出季相的变化,不仅在大多数湿生植物开花的春夏能吸引游人观览,也要考虑秋冬季节植被状貌,给游人带来秋冬湿地独特的美感。

3.3 人文景观建设

湿地的人文景观是各种源于湿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人文景观作为湿地公园里覆盖面不大的要素,却需要最精心的设计营造。亭台楼阁、廊桥石径这些风雅小筑,附有诗意的古迹铭刻,与自然风光凉暖、明暗的色彩互相映照,使游人行、憩之间时时怀有万象天然、观赏随心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湿地人文景观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优先采用生态材料或工艺。

3.4 宣教工程建设

科普宣教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目的,根据《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解说与宣教系统是湿地公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湿地公园应设立科学美观、与环境协调的标识、标牌等,再通过各类生物观察平台,以群众参与的方式,让游客接近湿地生态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各取所需,考察或了解生物多样性。同时安排向导、宣传画册、多媒体图文等科普宣传方式,增强宣教工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5 营建措施原则

考虑到不破坏湿地原有生态,以及施工污染的最小化,可采取以下营建措施:尽量减少施工作业面,以不影响植被生长;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护某些湿地独有的生态环境;尽可能采取吸泥而不是抓泥的方式进行清淤,不影响底栖生物的生存;尽量减少夜间照明设施,不惊扰鸟类;为保护古树,修改步行道线路,并为施工现场、道路两旁、清淤现场的树木包上稻草、麻袋或者围上钢管。

4 国外湿地保护管理举例

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政府开始立法保护湿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法规是 《湿地转农用法》、《沿岸湿地保护规则》、《洪积平原与湿地保护令》,美国的相关法律对湿地整体的开发利用规定了许可证制度[4]。美国肯塔基州大部分湿地归私人所有,以鼓励湿地开发和发展小规模教育、旅游、服务业。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柏树湿地保护区占地达2 400 km2,该湿地工作人员有近百人,每年拥有经费500万美元。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保护区的上空和陆地巡视、执法和管理,扑救火灾以及为旅游者维护住宿营地和观景点。此外,为了限制打猎、钓鱼者的乱行车辆,管理处正在规划和建设能过水的碎石道路,这个工程将耗时10年,届时将建成644 km的正规路网,打猎者既可进入湿地内部活动,又不会对湿地造成进一步破坏。荷兰民间最大的环保组织Vereniging Natuurmonumenten集资购买了Naardemeer国际湿地,并设立保护区。1993年政府开始介入该湿地的保护与恢复[5]。

5 小结

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与人文、科技、生态、环境等主题息息相关的新热点,在我国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本研究旨在对现有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和营建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针对我国不同地域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的综合方案和设计细节,冀能为我国将来湿地公园的规划营建提供些许参考。

[1] 肖晓萍.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 [J].福建建设科技,2005,23(5):38-39.

[2] 朱建宁.以生态为主规划城市湿地公园 [EB/OL].[2010-01-03].http://www.yuanlin.com.

[3] 杜波,范妙华,徐云鹏.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营造[J].蓝天园林,2009(9):110-113.

[4] 肖辉.国内外湿地立法现状及对河北省湿地立法的借鉴与启示 [J].河北林业科技,2007(2):40-41.

[5] 唐代剑,何玮.国内外湿地旅游保护、开发经验及发展态势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06-15508.

猜你喜欢
公园景观规划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