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夏秋茶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0-05-30 07:59郭敏明余继忠师大亮周铁锋黄海涛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青茶春茶杭州市

郭敏明,余继忠,师大亮,周铁锋,黄海涛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15)

杭州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区,西湖龙井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径山茶、千岛玉叶先后入选浙江十大名茶,名声鹊起。茶叶作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之首,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杭州市现有茶园面积3.47万hm2,2007年至2009年3年生产情况统计,平均年产量1.89万t,年产值14.97亿元,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茶叶生产全年分春茶、夏茶、秋茶3季。其中以春茶品质最好,产量、经济效益最高;夏秋季节由于气温高、日照强度大,茶叶持嫩性差,芽叶中呈苦涩味的儿茶素、花青素等物质含量增多,糖类物质的形成和转化较多,氨基酸分解较快,含量明显减少,因此夏秋茶苦涩味较重,滋味鲜爽度较差,品质较差,经济效益低,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许多地方夏秋茶仅少量采摘甚或弃之不采。按照茶树的生长规律,春、夏、秋3季茶叶产量比例应为4∶3∶3,夏秋茶比例应占全年产量的 60% 左右,而目前杭州市夏秋茶产量占只全年茶叶产量的40%左右,因此,杭州市每年将有全年茶叶总产量的20%,即夏秋茶总产量的50% 左右的鲜叶原料放弃未采摘,造成夏秋茶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杭州市茶产业的发展。调研杭州市夏秋茶生产现状,提出存在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将对夏秋茶的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生产现状

1.1 夏秋茶生产以传统大宗茶类为主

杭州市茶叶生产以名优茶为主,名优茶主要集中在春茶生产,如西湖龙井、径山茶、千岛玉叶等杭州市十大名茶绝大部分在春茶采摘加工。夏秋茶以生产传统大宗茶为主,部分县 (市、区)也生产夏秋名优茶,据2007-2009年统计结果,夏秋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年的 41.9% 和20.1%(表 1)。

夏秋大宗茶主要有蒸青茶、烘青、炒青、珠茶、乌龙茶等茶类。蒸青茶集中生产地为余杭区,占总量的90%以上,临安市、桐庐县等地有少量生产;炒青、烘青主要集中在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等地;珠茶主要生产地为建德市,桐庐县略有生产;乌龙茶、红茶在临安市等地少量生产。夏秋名优茶生产以桐庐、淳安县等地为主,其它如富阳市、余杭区等地有少量夏秋名优茶生产。

表1 杭州市2007-2009年茶叶生产及夏秋茶情况

1.2 夏秋茶生产销售较困难,经济效益不明显

杭州市夏秋茶产量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42.5%,除西湖区、余杭区、富阳市、桐庐县等夏秋茶产量比例较高以外,其它县 (市、区)的夏秋茶产量比例都在30% 以下。夏秋茶产值只占全年总产值的21.6%,总体都较低。夏秋茶的平均价格只有春茶平均价格的26.4%,除建德市夏秋茶价格与春茶价格差异较小外,其余地区的夏秋茶价格与春茶价格差异相对较大 (表2)。

表2 杭州市各县 (市、区)2008年夏秋茶生产情况

余杭区是全国生产最早、规模最大的蒸青茶生产基地,有茶叶生产基地0.4万 hm2,蒸青茶生产企业28家,生产线32条,占全国蒸青茶产量的40%左右,产品几乎全部外销。近年来由于国外销售市场动荡多变,蒸青茶销量连年下降,只有原来的1/3左右,加之价格也不断降低,仅11元·kg-1左右,经济效益较差,造成产品积压。另外,炒青、烘青、珠茶等大宗茶也因销路不畅,销售价格低等因素导致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夏秋名优茶的销售市场以内销为主,形势略好于大宗茶,但由于全都为手工采摘,采制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再加上其它诸如农药用药次数增多,抗旱、遮阴等措施加强,导致夏秋名优茶的生产成本增加,而销售价格因市场的宏观调控无法与春茶相比,经济效益普遍不高。

1.3 夏秋茶资源利用率较低,厂房设备闲置

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市夏秋茶采摘面积约占茶园总面积的20%~30%,比例不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总的来说较低。大部分厂房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从各县 (市、区)夏秋茶采摘情况看,其中临安市各乡镇茶农习惯不采夏秋茶,该市的夏秋茶生产主要集中在几家夏秋茶生产的茶叶企业,采摘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 左右;余杭区的径山、中泰、闲林等乡镇生产蒸青茶、龙井茶等,夏秋茶采摘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0% 左右;淳安县有采摘茶园1万 hm2,其中夏秋茶采摘面积约有0.33万hm2,占总采摘面积的33% 左右,以生产夏秋名优茶为主,夏秋大宗茶生产量少,仅在鸠坑1个乡有少量生产,资源利用率不高。

1.4 夏秋茶新产品、茶叶深加工产品初步开发

近年来,各地在生产传统夏秋大宗茶和名优茶的基础上,也在积极探索开发夏秋茶新产品,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如临安市茶叶企业利用自有品种优势,开发研制天然花香型夏秋绿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桐庐等地借鉴乌龙茶生产技术,开发研制了清香型夏秋茶,品质较好,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许多科研院所以及茶叶加工企业针对夏秋季气候及原料特点多方位展开研究,以全面提高夏秋茶原料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耗为出发点,采取遮阴、滴灌等农艺措施,研究机采技术,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为进一步开拓和占领市场奠定基础。如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近年来围绕夏秋茶开展的无公害茶园夏秋季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龙井茶的机械化加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冷泡茶”的开发研究等项目,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夏秋茶中提取的茶多酚等产品也开始应用于功能型保健药物、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且均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前景乐观。

2 主要问题

2.1 大宗绿茶销售不畅、蒸青茶等出口茶类受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茶叶实行放开内外销统管的政策,各地开始积极发展名优茶生产,名优茶得到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传统大宗绿茶发展由于受到经济效益不佳及销售渠道不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炒青、烘青、珠茶等传统大宗茶产量逐渐减少,经济效益逐年下滑。蒸青茶生产经济效益较好,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日本和欧洲市场。但是由于近几年来各地一哄而上,盲目快速发展,蒸青茶产量增长迅速,从2005年开始供求关系失衡,产量严重过剩,同时又受到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和 《原产地标识制度》等新政策的影响,制约了我国蒸青茶出口。杭州是蒸青茶的主产区,近年来产量减少了1/3,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原因是以前忽视了对国内市场和其它国际市场的开发,在国内几乎没有消费市场,造成销售渠道少,市场面窄。到目前为止,蒸青茶既无品牌建设又无广告宣传,几乎全以原料茶出售,完全受制于人,造成库存积压,企业亏损,大量生产设备闲置,大面积的夏秋茶鲜叶原料不能及时采摘,资源浪费。以上原因直接造成夏秋茶产量、产值降低,夏秋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2 夏秋茶利润低、效益差,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

夏秋加工的烘青、炒青、珠茶等传统大宗绿茶销售价格偏低,经济效益较差,大多是微利,有的只能保本。蒸青茶以前由于销售价格高于炒青、烘青等绿茶,经济效益较好,各地跟风发展快速,近年来由于日本市场疲软,产品过剩,销售受阻,产品严重积压,外商乘机压价,生产厂家只得纷纷降价销售,利润明显下降。蒸青茶、炒青、烘青等大宗茶销售价格降低,又造成夏秋茶鲜叶收购价格降低、需求量减少,茶农采摘夏秋茶鲜叶无利可图,茶农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许多茶农只采春茶一季,放弃夏秋茶,造成夏秋茶资源严重浪费。

2.3 夏秋名优茶采摘成本高,采茶工短缺

相对于大宗茶而言,生产夏秋名优茶经济效益较为明显,也有一定的消费市场,淳安、桐庐、富阳、余杭、建德等地夏秋名优茶生产也有一定的产量。但由于名优茶鲜叶全部依赖手工采摘,成本较高。夏秋名优茶的销售价格与春茶相比相差很大,而采摘成本与春茶大致相同,实际上更加大了采摘成本在名优茶生产成本中的比例。夏秋季节气温高,日照强,手工采摘劳动强度大,收入偏低,影响了采茶工的积极性,造成了夏秋季节采茶工严重短缺。

2.4 夏秋茶品种单一、品质差,市场前景不乐观

杭州市的夏秋大宗茶主要为蒸青茶和炒、烘青等绿茶,其中以蒸青茶占的比例最大。蒸青茶生产完成受制于日本和欧洲市场,几乎全部以原料茶出口,品种单一,近年来由于受日本市场销售不利的影响,2005年以来出口量逐年下降,2008年出口量比前几年减少60%以上,销售价格降低,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同样,炒青、烘青等绿茶作为传统大宗茶类,春茶品质较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夏秋茶由于苦涩味重,口感差,国内市场销售困难,且销售价格低廉,茶叶生产企业基本上无利可图,严重影响了夏秋茶的生产和发展。

市场是带动生产的龙头,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市场的开拓上。结合夏秋茶原料特点,现有工艺生产的夏秋名优绿茶品质远不及春茶,其它诸如蒸青、炒青等大宗茶类缺乏竞争优势,缺乏针对提升不同茶类花色品种品质的综合生产技术等,导致市场开拓不足。

2.5 夏秋茶季节病虫发生严重,农残控制难度大

夏秋茶生产期间是各种病虫发生高峰期,也是对茶叶危害最猖獗的时期,由于虫口基数大,发生蔓延快,为及时控制病虫危害程度,化学农药使用较多,再加之部分茶园管理分散,化学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管理难度较大,若茶农盲目用药,极易产生农药残留等安全问题,农残控制面广、难度大。

3 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3.1 规模化经营,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国际市场

杭州市的茶叶生产企业众多,有初制茶厂870多家,但规模小而散,生产能力不强。茶园经营更为分散,大多分到一家一户,给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蒸青茶等大宗茶只能作为原料茶出口,所以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只有扩大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杜绝生产企业竞相压价、低价竞争等不利于茶叶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才能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做大做强自有品牌,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余杭区的蒸青茶生产企业为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变化,联合28家蒸青茶生产企业,0.4万hm2茶叶生产基地,成立余杭区径山蒸青茶业协会,按照良好农业规范要求实行可追溯制度,通过加强对会员企业出口茶叶种植基地的源头管理和日常监管,对农药化肥的统一管理和对出口茶叶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确保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来应对国际市场的“绿色堡垒”,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蒸青茶在出口日本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还应积极开拓德国、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国际市场,要加强宣传和推广,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3.2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夏秋茶新产品

杭州市茶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要将所研究的茶叶科研成果及时推广示范,使茶叶生产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茶叶生产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与合作,及时了解掌握最新茶叶生产科技以及市场变化动态,并加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夏秋茶按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大宗绿茶品质差,销售困难,经济效益不显著,开发夏秋茶新产品是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要从茶树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研究开发新产品。近年来,科研部门和茶叶企业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临安市山顶制茶厂从2004年起着手研究天然花香型绿茶,从品种筛选、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已开发出夏秋名优茶新产品;桐庐一家茶叶企业借鉴乌龙茶的加工工艺研制清香型夏秋茶,有效地解决了夏秋茶苦涩味重、香气淡薄、口感差的问题。今后还需研究在现有常规茶树品种中筛选适合加工天然香型夏秋绿茶的茶树品种,研究夏秋茶加工新技术,以真正解决现有大规模种植品种夏秋季鲜叶的利用问题。

另外,夏秋茶资源充足、并且价格低廉,而夏秋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可从夏秋茶中提取茶多酚、茶黄素等有效成分,利用夏秋茶生产茶饮料、速溶茶、茶粉等深加工产品。目前茶产业已逐渐延伸到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要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力度,并努力开发茶叶深加工市场,使茶叶从单纯的饮料转化成多用途、多功能产品,以延伸茶产业链,扩大茶叶利用领域。

3.3 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夏秋茶生产成本和解决夏秋茶鲜叶采摘难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大力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化。据统计,2008年杭州市实行机采茶叶面积0.6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18% 左右,主要分布在余杭区、临安市、建德市等地,共配备采茶机459台、修剪机912台,主要集中在蒸青茶生产茶园。据测算,机械采茶成本0.2元·kg-1,手工采茶成本1元·kg-1,机采可节省采摘成本80%;一台采茶机用5人操作,每天可采鲜叶2 400 kg左右,如用手工采摘,则需80人,一台采茶机每天可节省75个劳动力,采摘工效提高15倍。由此可见,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化可大幅度节省采摘成本,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但采用机采的茶园应选择成片、较平整的茶园,并配备修剪机进行树冠的培养,才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3.4 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夏秋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夏秋茶的开发利用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夏秋茶生产。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制订鼓励发展夏秋茶生产的政策,为茶叶生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政策上加强对夏秋茶资源开发,在夏秋茶的深加工、综合利用上加以政策引导。

夏秋茶开发潜力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极为显著,但夏秋茶生产不能盲目发展,切不可一哄而上,要有销售市场作为保障。在当前蒸青茶供大于求,产品滞销的情况下,要控制产量,平衡供求关系,不宜再重复建蒸青茶加工厂。夏秋茶生产要适地、适量、适度发展,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找准市场,按市场需求开发夏秋茶产品,并将夏秋茶向多茶类、多途径方向发展,避免夏秋茶单一品种、大规模集中开发,以免造成产品积压。要积极引导杭州茶叶生产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青茶春茶杭州市
花山
玻璃
春茶不宜贪尝鲜
茶海苍翠,雅韵海青——赏析“海青茶韵”紫砂壶的地域特色与美学价值
青茶能调脂
品味柘荣青茶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春茶不宜贪尝鲜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24味暖春茶香 1周急速瘦1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