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07年中国深部真菌病历史地理学研究

2010-05-28 01:41姜红浩张宏佘国荣张敬文张丁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真菌病念珠菌病种

姜红浩 张宏 佘国荣 张敬文 张丁

(1.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皮肤科,武汉430064;2.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广州510632)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对独特地域和独特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地区差异、经济开发、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病等提供多层面借鉴和参考[1]。

深部真菌病 (deep mycos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有关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和报告颇多[2,3],但却未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在发病年代、地域分布、临床特点等方面的规律进行研究的报道。本课题以1950~2007年间中国报道的15 778例深部真菌病病例[4-6]为研究材料,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深部真菌病在不同年代和地域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旨在为未来防治深部真菌病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在中国期刊网中设置检索年限 (2007年以前),以关键词 (2007年止所发现的深部真菌病种类,如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等)进行检索后,排除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等浅部真菌病病例,筛选出15 778例深部真菌病报道病例。因检索到的深部真菌病始报道时间为1950年,故本文研究材料的年限为1950~2007年。

1.2 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区域地理特点,将各省区合并为以下8个地区[7]。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中原地区: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东南沿海地带:浙江、福建。岭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亚蒙古草原地区:内蒙古(后简称为内蒙古地区)。

从1950年到2007年有57年的历史,选择1980年为中间年限。

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历史地理学研究常用软件SPSS 13.0,设置发病年龄、病种、相关发病因素等特征(变量),对报道的15 778例深部真菌病在上述不同地区及不同时段间的特征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时间分布

在中国报道的15 778例深部真菌病病例中,无时间情况描述者168例,占1.1%;1965~1975年这个时段病例报道资料缺失严重,可能该时期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了此方面研究。据其余资料(见表1)显示,病例数总体随时间迁移而增加,2000年后深部真菌病的病例数占总数的46.3%。

2.2 地区[7]分布

1950~2007年间,在中国报道的15 778例深部真菌病病例中,无地区分布情况描述者702例,占4.4%。据其余资料 (见表2)显示,深部真菌病报道病例最多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次为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均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气候较湿润的区域。

表1 1950~2007年中国报道深部真菌病的时段分布表Tab.1 Distribution of deep mycosis in different time reported in China since 1950 to 2007

表2 1950~2007年中国报道深部真菌病的地区分布表Tab.2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eep mycosis reported in China since 1950 to 2007

进一步对各地区报道的深部真菌病在不同时段的分布(见表3)进行分析,发现深部真菌病报道病例随时间推移逐渐由集中向分散变化,1980年后,各地区均有病例报道,但各地区的病例比例相差较大,西北和内蒙古地区相对较少,东北地区的病例有下降趋势,多数病例集中在中原、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其中岭南地区的较大增长出现在1980年以后。此外,西南地区报道病例数在1990~1999年间达到高峰,而在2000年后有回落趋势,可能与高发人口大量外流有关。

表3 1950~2007年中国各地区不同时段报道的深部真菌病病例数分布表 (%)Tab.3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eep mycosi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 reported in China since 1950 to 2007(%)

2.3 深部真菌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内的特征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历史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以中间年限1980年为界,对中国八大地区内所报道的15 778例深部真菌病的病种、高发年龄、相关发病因素等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1950~2007年间8大地区深部真菌病病种分布和变迁 对1950~2007年间报道的深部真菌病病种在八大地区的分布进行排序 (见表4~5)显示:①常见病种分布:中国深部真菌病在1980年前或1980年后,或是在不同地区,其病种均以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常见;1980年后,八大地区均见报道的深部真菌病病种有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和放线菌病。②病种的数量变迁:1980年后深部真菌病的病种增多,除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放线菌病外,组织胞浆菌、隐球菌、曲霉、马内菲青霉、奴卡菌、毛霉、球孢子菌、暗色丝孢霉等也参与了深部真菌病的发病。③病种的地域变迁:1950~2007年间,鼻孢子菌、球孢子菌、帚霉、尖端单孢菌感染区域仍局限,而马内菲青霉、毛霉、暗色丝孢霉、着色芽生菌感染地域扩大。

进一步对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两大常见病种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见表6~7)进行历史地理学分析显示:念珠菌病的年代变化及地区分布与上述深部真菌病的整体分析 (见表3)相似,随时间推移逐渐由集中向分散变化。而孢子丝菌病的地域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东北一直为高发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在70年代有大量报道,近年明显下降,其他地区则相对少见。进一步提示念珠菌病仍将是未来深部真菌病最常见和分布最广泛的病种。

表4 1980年前八大地区深部真菌病病种分布排序表Tab.4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categories of deep mycosis in eight geographical regions before 1980

表5 1980年后八大地区深部真菌病病种分布排序表Tab.5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categories of deep mycosis in eight geographical regions after 1980

表6 1950~2007年中国报道深部真菌病中念珠菌病的历史地理学变化 (%)Tab.6 Changes of candidiasi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reported in China since 1950 to 2007(%)

表7 1950~2007年中国报道深部真菌病中孢子丝菌病的历史地理学变化 (%)Tab.7 Changes of sporotrichosi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reported in China since 1950 to 2007(%)

1980年前后各地区深部真菌病高发年龄段排序 ①除东北地区外,不管在1980年前或1980年后,其他地区深部真菌病高发年龄段均在20~50岁间。②1980年前,各地区均少见老年 (>50岁)深部真菌病的报道;1980年后,老年及儿童病例增多 (见表8~9)。

1980年前后各地区深部真菌病发病相关因素排序情况 ①1980年前中国各地区深部真菌病的主要发病相关因素均为外伤,1980年后深部真菌病的相关发病因素发生了变化,被不洁性接触、抗生素滥用、慢性病、外伤等所取代。②各地区深部真菌病发病相关因素受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如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芦苇污染则成为深部真菌病最常见的发病相关因素。同时,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影响着深部真菌病的发病,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岭南地区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深部真菌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均为不洁性接触(见表10)。

表8 1980年前八大地区深部真菌病高发年龄段排序表(岁)Tab.8 High-risk population of deep mycosis in eight geographical regions before 1980

表9 1980年后八大地区深部真菌病高发年龄段排序表(岁)Tab.9 High-risk population of deep mycosis in eight geographical regions after 1980

表10 1980年后八大地区深部真菌病发病相关因素排序表Tab.10 Factors related to deep mycosis in eight geographical regions after 1980

3 讨 论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近年来,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地理学因素在疾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治中的地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8-9]。

深部真菌病是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本研究以1950~2007年间中国报道的15 778例深部真菌病病例为材料,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该病的发病年龄、病种分布、发病相关因素等特征进行分析,在探索深部真菌病历史地理学发展趋势的同时,亦为未来防治该病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本次研究发现,1950~2007年间,中国深部真菌病病例数在地域分布上逐渐由集中向分散变化,报道病例数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高发年龄均为中青年,但1980年后,中青年患者所占比例下降,儿童和老年病例增多。1980年前外伤是深部真菌病的主要发病相关因素,而1980年后被不洁性接触、抗生素滥用、慢性病等所取代。

分析以上结果,考虑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密度、人群生活方式及思想行为方式对深部真菌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中报道病例数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在自然条件上均为靠近水系或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全球气候变暖,局部地区的气候转型,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群的流动性增大,均可能是深部真菌病的地域分布由集中向分散变化的主要原因。如西南地区劳动人口向珠三角的流动使得该地区深部真菌病报道病例数在2000年后明显下降,而与此同时岭南地区的病例则迅速增长(见表3)。

深部真菌病的病例增长趋势与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相关性,如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使得该地区深部真菌病病例数在1980年后迅速增长,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50年代就出现了病例报道的高峰(见表3)。198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中国人均寿命延长,儿童和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增加,致这两类人群罹患深部真菌病的比例亦增加。与此同时,1980年后,各种慢性疾病或肿瘤、抗生素滥用、不洁性接触等成为深部真菌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因不洁性接触导致深部真菌的感染更是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见表10)。说明各地区不同的经济水平导致在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影响着深部真菌病的发病。

综上所述,深部真菌病的发病受历史地理学因素的影响,将深部真菌病的防治工作与其历史地理学特征结合起来,对从整体上把握该病的发病特征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等.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23(3):374-384.

[2] Brecht M,Clerihew L,McGuire W.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9,94(1):F65-69.

[3] Liao WQ,Li XL.Pathogenesis of main pathogeny of deep mycosis[J].J US-Chin Med Sci,2005,2(6):38-43.

[4] 陈剑,王丹,李若瑜.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8):477-478.

[5] 胡维维,陈光华,陈凤兰.鼻孢子菌病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2):106.

[6] 李永平,易玉珍.原发性角膜球孢子菌病一例[J].中华眼科杂志,1995,31(5):362.

[7] 赵济,陈传康,伍光和,等.中国地理[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5-66.

[8] Xu JP.Evolutionary genetics of fungi[M].Norfolk:Hori Biosci,2005:35-62.

[9] Hunter M.Cultural politics and masculinities:multiple-partner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KwaZulu-Natal[J].Cult Health Sex,2005,7(3):209-223.

猜你喜欢
真菌病念珠菌病种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新病种”等十五则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老年念珠菌尿液检验结果分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真菌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种类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