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2010-05-24 06:04编辑于翔汉
中国三峡 2010年8期
关键词:白居易湖水西湖

文/陈 陆 编辑/于翔汉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供图/FOTOE

白居易16岁时,就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而一举成名。其后,他的《长恨歌》、《琵琶行》风靡全国,并远播到新罗和日本,成为唐朝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他的诗文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有的“粉丝”将他的诗歌直接抄写在衣衫上招摇过市,以示对他的无比敬慕。

他诗歌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化圈子里流传,同时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之广,连小孩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在传唱,青楼女子也因会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身价倍增。

湖北宜昌三游洞景区内的白行简、白居易、元稹塑像。 摄影/刘君凤/CFP

少年成名 志在兼济

白居易,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中唐诗人。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一个小官僚家庭。青年时期家境贫困,使他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和体恤到了百姓的疾苦。他生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动乱时代,离乱使他较早地成熟。

白居易家境寒素,无法像豪门贵族的后裔那样,可以借赖祖上的荫庇,过上富足的生活,只能靠勤学苦读去博取功名。

他来到京城长安,这里文化隆盛,人才荟萃,他希望他的才学能得到达官显贵的赏识,能被举荐而取得一官半职,以实现其“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十六岁的白居易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有知遇之恩的贵人——大诗人顾况。

顾况擅长诗文,但生性狂傲,后辈的诗文他没有看得上眼的。当他看到眼前是一个年轻人,又听说他的名字,便笑着拿他的名字打趣道:“年轻人‘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白居易的名字取自于《礼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顾况并非不知其姓名的出处,仅仅是和这个年轻人开一个玩笑。白居易将自己的诗篇呈送给顾况,当顾况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后,不觉一震,接着大加赞赏,说“有句如此,居易何难?”于是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白居易一举成名。

但仅有文名还不够,尚须获得功名。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被征召到翰林做学士。三年五月又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开明的君主,因此要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君主的恩遇。左拾遗为皇帝跟前的谏官,他屡次上书请革除弊政。为了反对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他当面指责唐宪宗李纯的错误,由此惹怒了皇帝,幸亏有李绛的救护,才免于获罪。白居易写出了许多令“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扼腕”,令“握军要者切齿”的讽喻诗。

元和十年六月,两河的藩镇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了当时力主讨伐藩镇的宰相武元衡。时年44岁的白居易,第一个做出快速反应,他上疏请求限期严缉凶手。不料,当朝宰相韦贯之等以白居易身为东宫官,却先于台谏“越职言事”,不免嫌恶。一些素来对白居易没有好感的人又趁机诬告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而死,他还作《赏花》及《新井》诗,其行为有伤名教。于是,当年八月,奏贬白居易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说白居易不宜任地方长官,于是又追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恒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但眼看到皇帝荒于酒色,不管朝政,大官僚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他不愿卷入斗争旋涡。加之他论河北三镇的奏疏不被采纳,于是主动请求外调,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这次放外任,对白居易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但对杭州百姓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因为他在这里治理了西湖,使得在咸潮、江潮、干旱之患威胁下艰难生存的百姓,得以度过一个个“凶年”。

他在任内对西湖的整治和六井的修建,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杭州经济日渐繁荣。他在杭州写下的3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使西湖风光名声大振,也为以后的西湖开创了一个诗意的范本。

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白居易辞职回家,最后在家中病逝。

外任杭州 治湖疏井

有关白居易的评说很多。很多学者认为,在政治上,左迁江州司马对他的打击最为沉重,这一事件,成为白居易一生的重要分界线。从此他由“志在兼济”,迅速而全面地转为“独善其身”,决心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

实际上,这个认识将白居易的思想简单化了。白居易一生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他常言:“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

“口不言”,是险恶环境下不得已的选择;而“重享受”是忧国忧民的“苦中作乐”。即使在逆境之中和避祸时期,“兼济天下”是他深植心底始终不渝的理想,兴利惠民仍然是他内心执着的坚持。

他在宦海几经沉浮,待环境宽松,少有羁绊之时,他便开始着手恤民济世的事业。白居易在知天命之年治理西湖和73岁高龄凿通伊河水利工程便是明证。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受命出任杭州剌史,他从长安绕道襄阳南下时,乘船行经无边浩渺的洞庭湖,当见“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酘酘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时,油然而生治水以供民生的宏愿,写下《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中有“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疏流如剪纸,决壅如裂帛”之句,抒发了他向往大禹那样治水安邦的宏愿和理想。他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

白居易来到杭州,这里是他熟悉的地方。幼年时因避战乱,他曾随父母来过江南,江南宜人的气候和四时美景令他难忘。这次来杭州做父母官,身份的改变使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杭州因水而美,历史上也常常因水而患,江潮之患,湖水之患。因此,治水历来是杭州人的一个情结。做这里的父母官,能治水者必是好官。

杭州的形成是一部“山海经”。钱塘江从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漫长岁月中堆积下来,在钱塘湾大潮的顶托下逐渐形成了冲积平原。但在上古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而西湖为江海间一湾,群山环其三面如块形。秦汉时,由海湾变成泻湖,渐成湖泊。直到距今六七千年前,杭州一带有一宽度足以和现今的杭州湾相比拟的河口,大约距今2000年前左右才湮废,西湖正是此河口湮废的结果。

史载当年秦始皇初到钱塘,但见江面辽阔,欲达会稽而不可渡,只得解缆西行120里至富春江横渡而去。汉代以前的西湖仍有海潮出没,处于若有若无之间,汉晋时才有相对固定的湖泊。因地处武林山麓当时称武林水。唐代又因地处钱塘县境而称钱塘湖。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杭州既面临大海咸潮的侵袭,又常遭江潮的水患和旱魔的威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白居易来到杭州正逢大旱。天旱无雨,禾苗枯黄,人畜饮水困难。摆在他面前最要紧的事就是解决缺水的问题。筑堤蓄水,灌溉农田,成了他抓的头等大事。当时的西湖被称作钱塘湖,也叫上湖。这是因为,它的北部还连接着一个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但那时的西湖年久不治,淤泥堵塞成患。当时西湖湖岸虽有旧堤,但太低矮,又年久失修,下大雨时,湖水横流,难于蓄存;到了天旱时,湖水又不足,难于灌溉。加之豪强占湖为田或擅自泄湖以溉私田,农人的日子更加苦不堪言。

了解到钱塘湖水利情况和民情后,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调集民夫清挖西湖的淤泥,在上下湖的连接处修筑了一条拦湖大堤。他还颁行水量调蓄措施,使千顷良田有充足的水得到灌溉,顺利度过了荒年。为了确保用水的充足与公平,他选定二位“公勤军吏”专管西湖之水,严禁破坏堤坝和盗泄湖水的行为。并设圣塘闸等三闸。闸门每日定时开启和关闭。使湖水循环往复,也让下游的农田得以灌溉。

上:初夏时节的杭州西湖环湖景物——惜别白公。摄影/吴吕明/CFP

下:江西九江琵琶亭,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而建。唐元和十年,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今九江市)司马。次年秋,白居易送客于浔阳江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而作《琵琶行》赠之,亭名由此而来。摄影/税晓洁/CFP

白居易的这一举措,使西湖的性质从此改变,它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了一个人工湖泊。这项治湖工程确保了千年来西湖灌溉的功能,泽被万代百姓。

此外,白居易还疏浚了杭州城区内的六口老井,并广辟水源,解决民生用水问题。

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淤积成的陆地盐碱性很重,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这座在隋代就已设为郡治的江南名的城中居民却只能饮咸苦的井水,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自唐宋至明清,解决饮用水的来源,都是事关城内居民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

第一位全面着手解决杭州居民汲井取水问题的官员当推李泌。李泌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至兴元元年(784年)任杭州刺史期间,开治六井。南宋《乾道临安志》说李泌“为杭州刺史,引湖水入城。为六井以利民,为政有风绩。”

李泌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建造六井的工程包括入水口、地下引水管道、出水处与蓄水井等部分。先在西湖东侧地下挖入水口,并设水闸,再在入水口与城内出水口之间的地下开掘深沟作为引水渠道,沟底低于西湖水底,沟内砌石槽,槽内安装竹管为输水管。又在出水处开挖大池,池壁池底砌以砖石,用以蓄积饮用水。这样,只要西湖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被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钱塘湖石记》中写道:“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宜数察而通理之。”

琵琶行图,作者郭诩。此图根据《琵琶行》的内容而创作,仅画诗人白居易与歌女邂逅相逢的情景。 供图/FOTOE

白居易疏浚六井的工程并不顺利,当时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找出种种理由加以反对。有的人认为,放湖水灌田、抗旱救灾与疏井蓄水供民用两者有矛盾,湖水用于灌田,则会造成“六井无水”;有的认为,湖水浅了,水源不足,影响流量,也会使六井缺水。

对于这些意见,白居易翻查了西湖水域的历史资料,又进行了实地考察,作了合理的分析。他认为灌田与蓄井水供居民饮用,两者完全可以兼顾。西湖的湖堤加高了,蓄水量也增大了,湖水“不啻足矣”,何况“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则泉用有余”,担心湖中无水是大可不必的。而且“湖底高,井管低”,那种以为水浅会影响管道流量的疑虑也是多余的。

白居易经过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开始在李泌建井的基础上,全面着手进行引湖疏井,耗时约半年左右,完成了这一利民工程。

西湖的整治和六井的修建,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杭州经济日渐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间,杭州户口增加了近五倍。

当时,杭州城北武林门一带,由于大运河的通航,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城东南的江干一带,成为海外贸易的码头。江中海舶云集,市区内商铺众多,所谓“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俨然成为东南一大都市。到宪宗时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户十万,税钱五十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一千二百万缗的二十四分之一。

病中白居易,明代仇英绘,取唐代白居易《别柳枝》诗意:“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 绘/明 仇英/FOTOE

永远的西湖 永远的白居易

今天在杭州西湖的东北角,圣塘路的北头,有一个圣塘闸,是西湖最早的水闸“石函三闸”之一。年代久远,石函三闸的另两闸都已无迹可寻,只有“圣塘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不过,今天人们记得“圣塘闸”,却不是因为“闸”,而是因为“圣塘闸亭”亭壁上的那篇《钱唐湖石记》的作者:一千多年前的杭州刺史、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

圣塘闸是白居易当年治理西湖的遗剩。他撰写的《钱塘湖石记》,留记着他治水惠民的拳拳之心。因此人们说,阅读西湖要从“圣塘闸”开始。

在这篇不足千字的《钱塘湖石记》中,他述说了治湖疏井、引水灌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谆谆告示后来者要合理地管理与利用西湖水。灌溉农田在当时是件大事,他计算出,放湖水灌溉农田,湖水“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即一昼夜),可溉五十余顷”。对湖水有专门机构管理,放水时有专人负责看守,定时间,量水位,“节限而放之”。

文中规定在遇到大旱时,减少百姓申请放水的程序,百姓可直接报告给州里,由州里通知管水所直接取水。他严禁破坏堤坝和盗泄湖水的行为,对违反规定者设了一个今天看来十分环保的惩罚的条例:如果穷人破坏了西湖的堤岸,就罚他去种树;如果富人破坏了堤岸,就要到水里面去捞水草。

据说白居易离开杭州时,把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公家缓急之需。在白居易以后,不少杭州官员仍遵循白居易在那篇《湖石记》中的叮嘱,注意修治六井与两湖,使得西湖的水利工程得以泽被千秋。

公元825年,白居易任满离杭。面对西湖,他一往情深:“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因为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思想的真实体现,是他一生最大的慰藉。他走的那天,杭州十万百姓扶老携幼夹道送行。人们提着酒浆,相送十里,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念之情。

看着这位父母官渐行渐远,风中传来诗人的告别:“耆老遮旧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哪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可见他念兹在兹的,永远是人民的福祉。

河南洛阳的白居易墓摄影/周沁军/FOTOE

读到到这里,你或许会问:阅读西湖为什么要从圣塘闸开始?那个充满诗意画意的白堤呢?那不是白居易当年治理西湖的遗剩吗?但史学家们却无情告白:白堤原称“白沙堤”,并非白居易所筑。白居易修筑的长堤名曰白公堤,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早已湮没得不见踪迹。现如今的白堤早在白居易筑堤之前就存在了,而白沙堤是何人所筑?这条堤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已无从知晓。

一条白堤是无迹可寻,而另一条白堤是无史可寻,而杭州人却愿意将这两条堤合二为一,并指着白沙堤言之凿凿:这就是白公所筑之堤,这就是白堤。

其实,这又有何不可?杭州人喜欢这么说,这是民间的认定。要知道“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杭州最著名的两位治水者,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因为有了大诗人白居易,有了充满诗意的白堤,西湖才情意绵绵了千余年。

史载白居易主持的水利工程并非仅有西湖,在白居易七十三岁高龄时,还凿通了伊河险滩。当时他眼见洛阳附近的伊河船民,在冬季时,须涉水背纤拉船过险滩,十分辛苦,兴利恤民之心又激发他“誓开险路作通津”,于是抛散家财,领导疏浚,凿通了龙门潭以南的八节滩和九峭石,航道遂大为改观。

在白居易凿通伊河险滩后的二年,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75岁,病殁于洛阳家中。唐宣宗追赠谥号“文”,并亲自作诗以悼祭:“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做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乡一怆然。”

大诗人李商隐为其撰墓志铭,立于龙门东山香山寺东北约一华里的琵琶峰上。相传往来洛阳龙门的行旅,以及专程来悼念白居易的人们,络绎不绝在他墓前洒酒祭奠,致使他墓前的方丈之土,常成泥泞。今日龙门东山北麓公路东侧有石碑一通,有楷书曰“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再往上即为白居易墓园,是今日洛阳的名胜。

猜你喜欢
白居易湖水西湖
ART IN THE FIELD
湖水和北风忆
早冬
鄱湖水文之歌
早春(节选)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涟漪湖水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翠湖水乡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