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南迁 以避战乱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2010-05-24 06:04编辑
中国三峡 2010年8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经济文化

文/刘 军 编辑/陈 陆

华夏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改写了中国历史,尤其改写了“ 长江” 与“ 黄河” 的历史。“ 长江” 从此占据了中国经济、文化领头

羊的地位,傲视千年,不曾动摇。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到底是因什么引起的?

与在马背上运动中作战的游牧民族相比,汉族人打起仗来确非对手,经常是溃不成军。像北方的洛阳、长安这样繁华都城,一次次毁于战乱,然后又一次次从废墟中矗立起来;矗立起来又被毁坏。 摄影/肖殿昌/FOTOE

从青海的上空俯瞰黄河 摄影/微光

我国学术界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的由北向南的大移民与气候有关。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认为,两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气候变得寒冷,北方的大片草场南移,使得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不断地南迁。当时的北方,尤其是富裕的中原地区首先成为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中原、然后被同化的历史的原因。

与在马背上运动中作战的游牧民族相比,汉族人打起仗来确非对手,经常是溃不成军。像北方的洛阳、长安这样繁华都城,一次次毁于战乱,然后又一次次从废墟中矗立起来;矗立起来又被毁坏。最严重的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后裔刘聪自称为皇帝,他命部将率军攻入洛阳,烧杀抢掠,被杀者有三万余人,洛阳城化为一片废墟。晋怀帝司马炽也做了俘虏,押送平阳(山西临汾市西南),不久被杀。这一段历史史称“永嘉之乱”。西晋群臣又拥立在长安的秦王司马邺为帝,为晋愍帝。不久,刘聪又两次围攻长安。长安城内满目疮痍,断垣残壁,杂草丛生,粮食吃尽,人饿死了大半。这一年十月,晋愍帝率群臣出城投降,不久也被杀,即而西晋灭亡。

在“永嘉之乱”时,江南流传着一些谚语,如“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江南的认同与向往。一场战争,一场移民,一支由王朝宗室门阀世族为首的逃亡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南开去。

流民经常为了食物互相残杀掠夺,弱者往往在饥寒交迫和疫病中倒毙在路边、旷野,情景十分悲惨。即使是这样,据专家统计:当时的南迁人口也还有90多万,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1/8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北民南迁也就是从“永嘉之乱”开始的。

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岳飞雕像 摄影/王子瑞/CFP

晋元帝司马睿在南渡士族与江南士族的拥戴下,在建康(现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

南渡以后,大批中原的能工巧匠与种田能手和江南人一起勤劳耕作,不久就使江南成为富裕的鱼米之乡。尽管在此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南方政权在政治上无所建树,在军事上毫无抵抗力,然而经济却迅速发展,文化日渐成熟,江南的文人将当时中国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此,建康成为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历史上将这五个王朝与亦在南京建都的三国时孙吴政权,合称为六朝。六朝的政治中心在江南,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开发,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第一次南移。

到了唐代,南方的经济与文化已发展到足以和北方经济文化相抗衡的程度。尤其是大运河的开通,唐统治者很快把漕粮征收的重点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从唐武德以来的90多年中,每年经长江漕路运送的粮食才20万石,唐高宗时已达到100万石左右,到了唐玄宗在位前期,长江流域的年漕运量更多达200多万石。

在一片歌舞升平下,却酝酿着一场浩劫。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市涿州)率众15万人发动了蓄谋已久、旨在推翻唐朝的军事叛乱。叛军切断了黄河的水路,又分兵沿汴河东下,江淮漕路完全中断。

作为唐王朝粮食主要来源之一的黄河流域的两河地区的优势消失,一向号称富庶的关中渭河平原也风光不在。当时,朝廷库存殆竭,只有江、淮两地还在间断地向朝廷输送粮赋。仅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山南东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三个地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经长江转汉水漕粮120万石,供给朝廷。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叛乱平定后,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地区已因战争破坏而哀鸿遍野,人口锐减。东都洛阳城,“宫室焚烧,十不存一”。黄河流域10万户以上的州府的人口都有大幅度下降。唐玄宗被迫入蜀,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北方人陆续迁蜀。“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第二次南移。

据周振鹤先生研究,“安史之乱”后南迁的浪潮向三个方向推动,即:一路达湖南、岭南、闽南,二路集中于长江沿线,三路在淮南、江北、鄂北和川中地区。长江流域是移民数量最多的地区,专家统计这一地区定居的移民要占当地户数的1/3。

在这些南迁的移民中,有不少能工巧匠、各种类型的文化人,包括一些文学艺术家。他们的到来,使长江流域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经济文化更加蓬勃发展。也由此使中国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逐渐衰落,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蒸蒸日上,并逐渐确立了它在中国经济文化中的领头羊地位。

唐朝灭亡后,统一的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是梁、唐、晋、汉、周这五个前后替代的短命王朝,南方十国中,后蜀、南平、楚、南唐、吴越等或全部或大部分是在长江流域,时间也都不长。但是,北方因争夺中原霸权,战乱不已;南方诸国在各自独立中却相对地安定,大致都有几十年的和平建设期,其中南唐,尤其吴越钱氏王朝在经济文化上发展更为迅速。

从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这几个全国得以统一的大王朝中,除汉朝近400年外,另一最长的朝代就是长达320年的宋朝了(尽管南宋已是半壁江山,仍据有淮河以北而直达东南沿海的大片经济富庶区,历时亦140余年)。这一时期国家的统一、稳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北宋都城开封也已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到了北宋后期,它开始衰落,宋朝的文弱,才反衬出蒙古人的金戈铁马。

给中国历史带来深远影响的“靖康之耻”又是游牧民族发动的。作为农耕民族的大汉族在游牧民族面前总是不堪一击。最开始,由于主战派李纲任宰相时做好了防守,金兵久攻开封不下。令人遗憾的是,李纲任相75天就被革职回乡,致使抗金大业毁于一旦。宋钦宗见开封城外久久不撤的金兵,只好派主和派李棁去求和。李棁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他一进金营大门,看到金兵凶神恶煞地排成两道人墙,吓得腿一软跪着爬到帅帐前。宗望提出宋朝要称侄纳贡,尊金国皇帝为伯父,并答应割地、以王室人员为人质等苛刻的条件。宋钦宗为了保住性命,一一答应,金兵暂时退过黄河。

金兵退走后,宋朝君臣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了,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又回到开封。谁料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将领宗翰、宗望又分东西两路大军杀向河南。宋朝官员不是跑就是降,金兵终于攻占开封。金兵将繁华的开封洗劫一空之后,又将徽宗、钦宗二帝,皇室男女和大臣等3000余人,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掳掠北去,北宋随亡。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里“靖康耻,犹未雪”一句,让“靖康”二字作为悲剧性的年号被记载下来。一个皇族几乎被人“连锅端”,这无疑是奇耻大辱。史学家多认为导致北宋覆灭的表面原因之一是“花石纲”,实则是北宋王朝的最高统治层迷恋江南的山水花木、园林建筑和声色犬马,朝政腐败的恶果。

北宋灭亡后,徽宗的第九个儿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济州(山东济宁市)还拥兵八万。他在军民拥戴下,出兵南下,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为宋高宗,重建赵宋政权。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江南的临安府(今杭州),使赵宋又延续了140余年。南宋偏安,倒有利于集中力量于长江流域。因为南宋的版图,除苏、浙、桂、闽、粤沿海地区外,其余都在长江流域。

米芾《研山铭》原大木刻鎏金品。米芾《研山铭》释文: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 摄影/安富斌/CFP

随着宋室南迁,政治中心的南移,又带动了中国由北往南的第三次移民潮。据学者统计,宋室南迁前后,北方人口南迁数字在150万至200万人之间,像杭州很快就发展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使长江流域在华夏经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当时,从长江流域征集的漕粮,每年约600多万石,而整个黄河流域运到开封的粮食只有200万石。这也说明宋王朝在经济上对长江流域的依赖。

经济兴终究会带来科技兴、文化兴。在科技方面,宋代的造纸、活字印刷、火药与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基本上是在长江流域完成的。同时,长江流域在地理学、农学、动植物学、酿造、医学、造船技术、金属冶炼技术、瓷器制造与纺织技术等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中国的四大发明 摄影/gb/cfp/CFP

在学术与文化方面,“宋学”是宋元时期学术文化的主流。“宋学”是儒、释、道三家学说经过长时期的互补交流,最后推陈出新的产物。宋学中的绝大多数重要人物为南方人。如对北宋学术产生极大影响的、被称为宋代学者之首的胡瑗就是泰州人。在他之后的是临川人王安石,苏州的范仲淹,四川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是宋学创建、发展期的代表人物。宋代还是史学家辈出的时代。宋代大约有130人有史学著作传世,而绝大多数为南方人。宋代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时期,南方人在佛教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宋朝的文学成就有三大特色:一是词的极盛,二是诗的繁荣,三是古文的革新。据统计,在《全宋词》收录的1331位词人中南方人约占82.6%,宋词因此带有浓郁的南国情调。在清人吴之振等编印的《宋诗钞》100位诗家中,除1位籍贯不明外,有89位是南方诗人。宋代的古文运动,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南方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文学史中所提到的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柳宗元外,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都是宋代南方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均成为传世之作。南方的绘画人才远远超过北方。宋代的“苏黄米蔡”(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四大书法家均诞生在南方。宋代,中国音乐南盛于北的局面也已经形成。

在科举制度中,大量向南方迁徙的移民,中试人数远远超过北方。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第一次开科考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盛行1318年。我国采取科举选用官吏的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状元时空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基本吻合,南方蓬勃发展的经济、文化是培养状元的沃土。从南宋开始,状元就开始向南方集中。南宋时期,全国300位状元,南方236名,占79%;江苏就有状元73名,占全国的1/4强,更为辽阔的北方只有64名,占21%。

这种现象发展至清代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乾隆皇帝亲自出面,以“三吴两浙为人文所萃,民多俊秀,加以百年教泽,比户书声,应试之人日多而入学则有定额”(《清高宗实录》)为由,“恩准”江南几省,特别增加录取名额。为了保证质量,乾隆还亲自为那次科举命题主试。适逢当时浙江大修海塘,他便出《海塘得失策》一题,以便选拔一批具有经世致用和真才实学的人才。

长江流域在中国经济、文化的主导地位与基石作用,再也没有动摇过。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试行)》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长江流域园区经济发展环境调查
我国长江流域汽车需求量分析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