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概念的英汉隐喻之对比研究

2010-05-23 09:00:18贺娉婷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3期
关键词:雷人英汉隐喻

贺娉婷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现象。他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隐喻性思维的表层体现。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概念性的,我们的概念系统来源于日常生活,其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抽象概念是通过隐喻来构建的。在语言层面,隐喻性表达大多都是把已知的具体事物与未知的抽象事物相联系,利用其关联性来表达新概念,并扩展出抽象意义。根据The Columbia Guide to Standard American English (1993年版)的定义,词汇的语义变化是指词语在意义层面上反映出该词语的所指在地位( status)或特征(character) 方面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首先是词语的使用者因需要或者被迫,通过借用某个熟悉领域里的词语来表达新的领域里的某个陌生概念,这就使得被使用的词语的意义得以延伸、引申或拓展。接着,当一个群体或言语社团普遍采用该种表达方式时,原先对词语的借用就变成了隐喻。隐喻性是人类思维模式的本质特征,人们往往借助已知的认知域去类比、认识和理解新的认知域,从而表达新的概念(转引李明, 2004:43) ,这种类比、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便是隐喻的过程。由于在隐喻过程中由已知到未知的跨越,词语便获得了新的意义,从而带来词汇语义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中“雷”这一概念范畴的隐喻性延伸。我们的研究选取了“雷”的概念隐喻作为系统考察的对象。“雷”作为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古往今来,人们关于“雷”的表达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如汉语中的“雷厉风行”、“雷霆万钧”和英语中的“thundering applause”等。这些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使用广泛、俯拾皆是。近年来,“雷”从2008年开始在网络语中流行,沿用到现在俨然已成为了年轻人的“雷文化”。“雷人”、“雷剧”、“雷倒”等新词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可见,“雷”在构建我们的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自然现象如“光”“风”等概念隐喻已有部分研究,但是对“雷”作系统的中、英语言环境中不同的隐喻研究的文章还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试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雷”隐喻投射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同一性? 2) 英汉两种语言中“雷”的隐喻投射范围的宽窄程度如何? 3)流行网络新词“雷人”的隐喻表达的出现,体现了人们怎样的文化价值观?由于表达“雷”概念的词语十分丰富,很难全部包括进来,因此我们只选取了表达“雷”概念的常用词语。我们的语料主要来源于1)英汉单语和双语词典以及习语词典;2)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3)流行网络语中关于“雷”的表达形式。

二、雷的相关自然属性及中英文“雷”的映射诸层面分析

从源领域事物的本质定义出发,中文“雷”一词所对应的英语应该是“Thunder”,这一方面可以从各类英汉、汉英词典对其第一释义中得到查证。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证告诉我们,作为此类自然现象的统称,“雷”与“thunder”具有相同的指示意义——一种自然的可以感知到的剧烈的气流运动。既然是相同的自然现象,就应当具有相同的自然属性,但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们对各个自然属性的体验却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认为,我们通过对其相关自然属性的分析,能够揭示中英文“雷”的映射诸层面。

2. 1 “雷”概念隐喻的共性对比分析

1) “雷”喻声音大

(1)He lies at the edge of the town, sleeping. His snores are thunder in the night.

(2)Someone was thundering at the door.有人使劲地敲着门。

(3)现场观众掌声雷动。

2) “雷”是车体移动的声音

(4)Heavy lorries thunder along motorways to the south.

3)突然的或可怕的事情或言语

(5)The unexpected defeat came as a thunderbolt.这意外的失败犹如晴天霹雳。

(6)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如五雷轰顶,让她承受不住。

2. 2 英汉“雷”概念隐喻的个性对比分析

英汉语中“雷”概念共享了多个隐喻投射,反映出两个民族在使用“雷”概念来理解相关抽象概念时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是,由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在对事物进行概念化时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英汉语中“雷”概念的隐喻投射也不例外。

2. 2. 1 “雷”概念在英语里特有的隐喻投射

4)“雷”喻大声说反对或威胁某人的话

(7)Reformers thundering against corruptions.高呼反腐败的改革者

(8)What right has you to thunder at me like that? 你有什么权力大嚷大叫地威胁我?

5)形容暴力和刺激性的内容

(9)A blood-and-thunder story.充满暴力和刺激性的内容的小说

(10)I'm a blood and thunder dog I'm not a sleeping dog and I won't lie!

6)引起他人注意的努力

(11)They had stolen our thunder, put us under pressure to be quick with the business.他们抢在我们之前贬低我们以至于我们不受他人注意,使得我们在交易速度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 2. 2 “雷”概念在汉语里特有的隐喻投射

7)“雷”喻速度快、有魄力

(12)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13)疾风迅雷

(14)雷厉风行: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

(15) 雷达:汉语中的一种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在英语中的表达radar,中文翻译过来后不仅利用了音译,而且还利用了“雷”的隐喻投射。无线电波像雷一样快速传播,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还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这种装置的特性和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把“radar”翻译成“雷达”非常合适。

8)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16)他每天坚持跑步,雷打不动。

9)计划

(17)雷声大,雨点小:比喻话说得很有气势或计划订得很大而实际行动却很少。

10)相同或相似

(18)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

11)威力

(19)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20)驱雷掣电:比喻神通广大。

(21)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如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

12)怒气

(22)大发雷霆

(23)雷嗔电怒

13)名气

(24)大人的名字真是如雷灌耳啊!

14)网络新词表示令人感到奇怪或惊讶的人或事

(25)雷人

(26)我被你雷到了。

三、综合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语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英汉语中以“雷”作为始源域的隐喻投射范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了能更直观地对比英汉“雷”概念隐喻投射的异同,我们把以上讨论的结果归纳成如下表格:

隐喻投射英语汉语(1)声音大++(2)车体移动的声音++(3)突然的或可怕的事情或言语++(4)大声说反对或威胁某人的话+(5)暴力和刺激性的内容+(6)引起他人注意的努力+(7)速度快,有魄力+(8)坚定,不可动摇+(9)计划+(10)相同或相似+(11)威力+(12)怒气+(13)名气+(14)令人感到奇怪或惊讶的人或事+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英汉两种语境中,“雷”概念的隐喻投射共计有14个,其中3个是英汉共享的,英汉语特有的分别为3个和8个,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异”大于“同”、“同异并存”的关系。可见,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层次上存在着共性与个性。与英语相比,汉语中“雷”的隐喻投射分布则比较宽广,反映了汉语里“雷”在形成抽象概念过程中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参照以往各学者在英汉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如覃修桂教授、黄兴运老师的《“黑暗”的概念隐喻》,以及韩均的《光的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等等,我们不难发现,研究结果整体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在“雷”字的概念隐喻中却截然相反呢?原因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的感觉和认识是基本相同的。所以,人们都善于用对大多数的事物的感觉经验来理解或构建基本相同的抽象概念,进而在两种语境中产生了大体相同的隐喻投射。但是,不同民族又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对同一具体概念的各个方面、各种特征和功能的关注和认识的程度又常常不尽相同。于是,由此产生的感知觉经验被投射到抽象概念域时就表现出了某种文化的特性(覃修桂,黄兴运 2008:13)。笔者认为汉语中“雷”字的投射范围比英语广,是因为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业大国,天气的变化对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户的耕作都有着重大影响。以前由于落后的科学和信息技术,人们无法预知天气的变化,就对天气的观察和关注特别多。所以,在我国民间有“看天吃饭”的说法。于是,在我国语言文化中,因天气词语如风、雨、雷等概念隐喻引申出来的抽象概念比比皆是。如东南大学张权、李晨的《中英文“风”的映射层面分析》就对风的隐喻作了透彻分析,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的考证才能证明。

隐喻在词汇的语义变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语言变化,尤其是词汇语义变化的重要方式。“雷”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语,意思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这个词语类似“晴天霹雳”的意思,但又与“晴天霹雳”不同。“晴天霹雳”多用于惊闻噩耗的时刻,而“雷人”则用于表达喜剧性的或无奈的、尴尬性的场合,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极度夸张地表达了个人对喜剧、无奈、尴尬场合中行为和语言的感受。 “雷”不仅是一种网络用语,更成了年轻人的世界观。“雷”是从“晕”演变过来的,也就是从被遭雷击后,人们晕的感受投射为现实生活中被某一事物吓到的感受。现在的年轻人不愿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借助隐喻的方式来幽默诙谐地表达。“晕”是一种主体感受,说话人自己觉得晕,受到冲击。而“雷”比“晕”更加冷静,把主观感受变成了对方的属性,比如说一个人是“雷人”,意味着他本身就带有“雷”的特征。其实那明明就是观看者的主观感受而已,结果加在了观看对象头上,戏谑味道由此产生。这种语言,还带有一种号召力。比如,我们说“某某很雷人,你去看看吧”,传播效果便由此产生。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是由于汉字本身极强的造字与拓展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人固守着传统的文化心理,能接受汉字新的诠释,但又不放弃古老的含义。从“晕”到“雷”,流行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更是这代青年人对生活的某种思维和行为模式。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有文化认同的作用,不同生活圈的人会用不同的话语系统。使用了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承诺。青年人以属于他们自己的新鲜词汇,刻意与前辈们保持不同,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雷”,就是青年人的某种身份标记。

四、结语

总之,本文在丰富的语料基础上,通过深入地对比分析,表明不同民族对“雷”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的认知同异共存。这说明人们可以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相似或相同的抽象概念,产生相似或相同的隐喻投射。但是,不同民族对同一具体概念的某些特征和功能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一样,因此某些概念的隐喻投射范围也就不同。本文揭示的在英汉两种语境中“雷”的隐喻投射存在共性和个性,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雷”的中英文隐喻投射从整体上呈现是“大异小同”的关系;二是网络新语的演变过程是隐喻化的过程,是年轻人价值观的体现。三是英汉语境中“雷”的隐喻投射的异同,进一步说明了隐喻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和价值观念。

[1] Lakoff ,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0.

[2] Kêvecses, Z. 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霍恩比(A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李明. 隐喻——词汇语义变化的重要方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4,(5).

[5] 覃修桂,黄兴运. “黑暗”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 张权,李晨. 隐喻的微观对比研究:中英文“风”的映射层面分析[J].外语研究,2005,(2).

猜你喜欢
雷人英汉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雷人画语
美文(2016年23期)2017-03-22 09:51:32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婚礼上的雷人逗图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雷人画语
美文(2014年11期)2014-09-15 22:37:24
雷人画语
美文(2014年1期)2014-09-03 2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