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红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红安 438400)
红安县共辖有10个镇、1个乡、1个国营茶场,自2004年开始就实现了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大大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率和准确率。为了研究红安县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分析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笔者对2000~2009年红安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因丙类传染病从2006年才开始纳入传染病监测,此前无丙类传染病统计资料,故本文只对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1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资料均来源于红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2009年传染病疫情分析报表及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红安县统计局。
1.2方法传染病分类统计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分为[1,2]: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4类。
应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3,4]分析红安县传染病发病频率、发病顺位及发病规律。
2.1传染病发病概况2000~2009年红安县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8种,分别归类为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6种;肠道传染病:霍乱、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4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梅毒、艾滋病5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疟疾、狂犬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5种。累计发病12 4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8.82/10万,死亡31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47/10万。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5 85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8.85/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5 46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3.03/10万;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91.03%;肠道传染病发病1 05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7/10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5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7/10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236.32/10万),导致该年份报告发病率最高的病种是肺结核(116.10/10万)和乙肝(94.25/10万),报告发病率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109.91/10万)(见表1)。10年中有4种传染病导致了死亡病例的发生,死亡数依次是狂犬病16例,肺结核12例,艾滋病2例,麻疹1例。
表1 2000~2009年红安县各类传染病发病率(/10万)比较
2.2报告发病顺位10年间红安县传染病发病顺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麻疹、淋病,6种传染病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77%,是红安县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见表2)。
2.3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以肺结核为主,发病5 50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3.66/10万,占呼吸道传染病的94.15%,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116.84/10万;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342例,发病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麻疹发病率出现反弹,2009年新增甲型H1N1流感10例。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的乙型肝炎、淋病、丙型肝炎位居传染病发病第2、第6和第7位,3种传染病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3.50%,其中乙型肝炎发病5 180例,年平均发病率达78.67/10万,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94.75%,2004年发病率最高,为108.30/10万;而10年间淋病发病率呈周期性波动,丙型肝炎发病率呈持续上升态势。肠道传染病发病率2003年最高,为21.88 /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比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51 %,其中痢疾发病520例,年平均发病率达7.90/10万,居传染病发病第3位,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8%;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0年间发病5种57例,病例呈散发,发病率也一直在较低水平。
表2 2000~2009年红安县前6种传染病发病率比较
2.4历年传染病发病趋势与特点
(1)呼吸道传染病 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126.42/10万。肺结核发病率持续上升,年平均发病率为83.66/10万,年发病率在44.83/10万~116.84/10万之间;麻疹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在2005年发生一起学校麻疹的暴发疫情,为麻疹疫苗高接种率情况下的发病率反弹现象[5],2009年新增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脑、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均为零星发病;白喉和脊髓灰质炎自1985年至今已连续25年无病例。
(2)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发病率呈曲线上升,乙型肝炎位居发病首位,年平均发病率为78.671/10万,年发病率在61.01/10万~108.30/10万之间;性传播传染病中,梅毒发病率持续上升,淋病和艾滋病发病增多,表明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以性传播和血源传播疾病为主要传染病病种的时期[6]。
(3)肠道传染病 发病率呈曲线下降趋势,10年中发病的主要病种是痢疾、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其次是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发病率持续下降。
(4)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发病率下降明显,疟疾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钩体病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12年无病例,流行性出血热已有5年无病例出现;狂犬病和乙型脑炎呈零星散在发病,血吸虫病仅有2例,均为外地感染所致。狂犬病发病16例且均已死亡,占该县传染病病死率的51.61%(16/31),成为该县传染病致死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9年红安县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呈前升后降趋势,2000~2006年呈曲线上升,2006~2009年则呈曲线下降趋势。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上升幅度较大,而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率下降明显,经过努力,疟疾达到基本消灭标准。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除乙肝、肺结核和麻疹外)下降明显,白喉和脊髓灰质炎自1985年至今已连续25年无病例,这与我们全面实施免疫规划,人群免疫水平提高有关。
对红安县2000~2009年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分析表明,全县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其中肺结核居传染病发病首位,这种情况与中国整体的肺结核疫情有关[7]。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启动了世行贷款和全球基金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加强干预,强化了结核病例的追踪及归口管理,结核病病人的就诊率、新发涂阳病人的发现率大大提高[8]。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则以15岁以上成年人为主。湖北省从1994年开始使用世行贷款,从2003年开始启动全球基金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使得结核病的就诊率、发现率和治愈率逐年增高,取得比较好的成效。通过努力,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望得到控制。麻疹发病率呈现麻疹疫苗高接种率情况下的发病率反弹现象,且出现发病年龄前移和后移,1岁以内婴儿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最小为2个月;发病季节发生改变,以4~7月份高发,呈现疫苗时代“麻疹发病的季节特征”[9]。 免疫空白和免疫不到位是发生麻疹疫情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一起学校麻疹的暴发疫情和10~14岁组麻疹高发病例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存在着监管脱位的免疫薄弱环节,也是发生麻疹疫情的重要原因。新的传染病出现,如甲型H1N1流感。
本次分析结果还显示,乙型肝炎居发病率第二位。上升的主要原因与近年在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开展了乙肝抗原的检测,导致乙型肝炎病人大量发现有关[10];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则以15岁以上成年人为主。湖北省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3年正式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红安县从1988年开始在人群中试行推广接种乙肝疫苗,199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1999年启动世界银行贷款卫Ⅶ项目乙肝疫苗接种子项目,对1岁以内儿童优惠接种乙肝疫苗;2004年正式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正式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免费接种。经过10多年努力,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不断提高,儿童乙肝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这说明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的效果十分显著,今后应巩固这一工作成果。2001年在该县发现首例艾滋病,截至2009年,共发现10例艾滋病患者和5例HIV感染者,为输血感染和性传播感染;梅毒发病率逐年持续上升。
分析结果表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虽逐年下降,得到控制,但人口流动增多、饮水及食品安全隐患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得菌痢、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存在着局部暴发的危险。
综上所述,红安县当前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应当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以及肠道传染病为重点,切实落实各项传染病防制措施,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尤其是肺结核的防治,有效的控制麻疹疫情,切实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对肺结核要严格执行规范性治疗,加强医疗机构对结核病的转诊,落实预防措施,继续推行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现症病人,努力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五率”。鉴于母体麻疹抗体滴度较低或缺失导致<8月龄婴儿发病,以及风疹病毒对胎儿的危害,有必要在婚检时或选取合适的时间段对未婚育龄女青年普遍进行麻诊、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接种,从而达到提高婴儿的胎传抗体水平,增强婴儿对麻疹的免疫力,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同时,重视对成人麻疹的控制,有必要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免疫干预。
(2)加强对以乙型肝炎为代表的血源性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应大力推广乙肝疫苗的接种,提高新生儿及时接种率,阻断母婴传播。同时,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加强成人乙肝疫苗的接种,重点加强对15~44岁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农民、学生与工人等重点人群的免疫预防措施,扩大疫苗的覆盖面[11]。根据有关报道[12]和我们在调查中的发现,乙肝疫苗并非终身受益,因此应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对已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目标人群予以加强接种,以提高人群整体免疫水平。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人群虽经反复接种,并加大接种剂量,亦对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此类人群在乙肝的传播与流行中所起作用和如何进行再免疫值得关注和研究[13]。鉴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丙型肝炎极易转为慢性和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健康危害很大,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4],所以应加强对丙型肝炎的研究和防制。积极开展预防性病的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对重点人群加强管理和监测,积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抑制增长势头,控制性传播传染病的流行,降低艾滋病流行的风险。
(3)加强对痢疾、肝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应放在农村、学校和托幼机构。
[参考文献]
[1] 戴志澄.疾病监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302.
[2] 王承维,叶凌,李琼燕.岱山县海岛居民10年传染病发病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11):582-584.
[3] 连志浩.流行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31.
[4] 杨树勤.卫生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8-61.
[5] 程周祥,倪进东,汪思银.麻疹疫苗高覆盖率背景下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与免疫策略调整必要性的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10-14.
[6] 王声涌.性病在中国基本控制的经验和再出现的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1):10.
[7]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3-7.
[8] 吴志磊,谢华,陶武威.行政干预对提高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1):132.
[9] 马瑞,董红军,边国林,等.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2):135-137.
[10] 杨淑珍.石门县2001~2006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特征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758-759.
[11] 郑华英,郑永梅,陈中清,等.2006~2008年恩施市普通高校招生体检结果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6(1):65-66.
[12] 蒋静,邓青,徐英,杨小兵.宜昌市1997~2006年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动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6):1 147-1 149.
[13] 刘洪波.1999~2008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增刊):15-17.
[14] 曹桂华,张毓鑫,杨书宏,等.2001~2005年江苏省盐都区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监测[J].疾病监测,2006,21(11):577-584.